真正的大师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09.05.03


最近我服务的研究所刚完成大学评鉴,评鉴的项目很多,里头不外乎师生的学术表现、教学与学习,以及社会服务等项目。但说实在的,当我在撰写学生的学术或社会服务表现时,心里也会怀疑,我们对这些学生究竟付出多少?他们的优异表现真的是我们教育的成果吗?

我有一个在北部某大学教书的朋友曾经跟我说,他们系上有一个学生平时上课时总会提出很多奇怪的问题,甚至挑战系上专业发展方向。也因为这样,某些老师并不喜欢这个「怪咖」同学,每次邀请同学发表意见时,总是会刻意地将他排到最后一个发言。最后一个发言的结果,经常不外乎是「因为时间的限制,我们下次在请xx同学发表意见吧!」。

但前些时候,这位「怪咖」得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奖,也因为这样,部分系上老师开始重视他了;或许更贴切地说,应该是重视他的「大奖」。因为系上要评鉴,要在评鉴委员面前展现同学的优异表现。那位朋友告诉我,他看到这位同学所遭受的待遇,心中没有一丝一毫「平反」的喜悦,相反地,他很替这个同学难过!因为这个学生完全被那些老师当成工具在利用。

这位朋友接着还跟我提到:台面上,现在各大专院校无不竭力强调创造力、就业力、竞争力等等核心能力的涵养,但不晓得在这一波波「xx力」至上的教育趋势下,学生们的身、心、灵、社会等各方面需求是否真能得到满足?学生们对各大专院校的教授们来说,是一个个活生生有待灌溉的灵魂幼苗,还是只是为了让教授们取得教职(也就是有课可教)、执行诸多伟大的教学计画、呈现光鲜亮丽教学成果的「工具」?

听到这位友人的分享,我想起我博士论文指导教授—陈老师。比起许多「着作等身」或「学术顶尖」的大学教授,陈老师可能算是业绩比较不佳的教授,因为她平均一年才撰写一至两篇论文,而且也都不是刊载在「唉」(即SSCI 或TSSCI)的期刊上。

但是在我的生命里,陈老师是最愿意花时间耐心倾听学生说话的老师;上课遇到她不熟悉的议题时,也愿意坦承不足、并和学生一同成长;只要她在研究室,随时打电话或敲门进去,她都会热心地关心学生的需要。在执行研究计画时,她从不会占学生便宜,或叫学生做一些计画外的事;除了毕业生的小小分享,坚决不收学生馈赠;在师生关系下,几乎未曾听她恶性批评或谩骂其他老师,换言之,她不会将同事间的好恶蔓延到学生。

虽然做为大学教授,多发表学术论文是一件好事,能广纳社会名流为门下学生也不是坏事,但在比起那些只关心自己学术声望,或一心想着如何利用学生的资源来伸展自己人脉的老师,陈老师才是我心中真正的良师。

我也相信,像她这样曾经花时间与心力陪伴学生成长,并耐心倾听学生感受与需求的老师,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敬」与「爱」,因为她未曾将学生当成是「工具」而是「目的」。当她看到自己的学生有一丝一毫的成长或成就时,感动与喜悦也是最真实的,因为她曾经真实地与学生一同走过那些成长的路。在我心中,真正的大师不是发表最多学术着作或拥有最多名人学生,而是能够帮助最多平凡的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并且懂得将心比心地去关心别人。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