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天空之城》中的虚荣与自我实现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21.09.26



《天空之城》海报。(相片来源/JTBC官网


三级警戒隔离期间,我在家观看韩国探讨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的经典影集《天空之城》(Sky Castle)。简单说,这部片主要探讨一群居住在「天空之城社区」的韩国上流阶级家庭,为了让子女考上名校或在职场获得升迁机会,不惜耗费巨资、甚至冒着子女可能产生性格创伤危险,也要聘请扭曲人性的应考指导员,靠关系走后门、搞排场炫富、工具地利用别人累积资历等等夸张行径。但该片的结局,是社区都产生了程度与型态不一的社会文化观点转化。

我觉得这部戏除了剧情扣紧韩国(甚至当代台湾)的教育制度弊病,它的节奏感、转折性、情绪引发与延伸也都非常细腻(当然还是难免有些小地方比较牵强),每个演员的演技自然不在话下。

「印象整饬」或「形象经营」的大戏

首先,从这部戏导演刻意用「Sky」(天空之城社区)作为故事发生的主场域,就知道他在暗喻韩国父母无所不用其极想让子女进入三所顶尖大学: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sity)的心态,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一股文化动力。

这部戏的主轴,是一群上层阶级高中生家长,为了在邻里或亲人面前展现自己家族基因或教养能力优异,不惜让孩子接受极度扭曲的应考指导员教导。而应考指导员为激发高中生考高分动机,甚至涉险引发他们内心想报复父母长期控制的仇恨之情,以致在本戏一开始就有高中生考上令人称羡的名校医学系后随即离家出走,让伤心欲绝的母亲举枪自尽。

更可怕的是,当邻居母亲知道这种毁灭性的指导策略后,还是被考上名校医学系的美梦薰昏头,不断告诉自己:「悲剧产生是别人家孩子适应不良,我们家女儿不一样。」因而继续把自己的女儿推往这种应考指导员的火坑。

这部戏令人激赏之处,在于它不是只有从个别父母心态去剖析这种病态的升学主义,而是细致地从社会心理与文化的集体焦虑,去描述一群互动频繁的家长如何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断在别人面前上演一出出尔虞我诈、逢迎拍马、踩人痛处、排挤差异等「印象整饬」或「形象经营」的大戏。因为焦虑于子女若未考上名校医学系,会让自己在同侪面前丢脸,即使眼见自己和子女已经苦不堪言,依旧要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和子女送上无法胜任且痛苦万分的升学或升迁断头台。

不仅如此,还如同这出戏的片尾曲〈We all lie〉所说的,当身陷其中的父母或子女都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每个人心中却还是不断用「我都是为你好」来麻醉自己或子女的伤痛,并告诉自己只要能考上名校科系,人生就会刹那间变为光明,以此来持续合理化父母对子女的控制。

换言之,无论是父母或子女,并非都是被催眠或无知的情况下,步上升学或升迁的恶性竞争角力场,而是他们为了在他人面前取得秀异的自我形象所做出的选择与结果。刚开始有些子女也可能会被父母说服,在尚未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投入主流社会赞许的升学竞赛;这时如果他们能力尚可负荷,或许还能从中得到令人羡慕的红利,甚至取得父母的赞许和礼物,以继续保有走下去的动机。

但能力无法负荷的子女,就只能像明明不口渴却被被主人强制押着喝水的小宠物,即使已大声呐喊:「我喝不下了!」还是得陪着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演完这出弱肉强食的杀戮大戏。

保有人性拉扯的合理平衡

更令人担心的是,父母如果觉得这种对子女生活模式的短期控制是降低自身焦虑的有效方法,就会像染上酒瘾或毒瘾般越陷越深。父母越多控制,子女就越多反抗、疏离,父母就得施加更大的权力,亦即持续逃避面对子女真实的需要和感受,以及亲子关系不佳的事实。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同存在主义哲学家Rollo May所描述的,当代社会中人们高度焦虑的最主要来源,并不是只有起于「性本能趋力」遭受压抑,还包含价值分歧与快速变迁下不知道该如何认识自己、不晓得如何过有意义生活的空虚与茫然,甚至是担心被他人排挤与轻视的焦虑。

于是,有些家长或子女索性放弃认识自己的机会,直接跟随主流升学主义的价值观。毕竟自己做选择如果结果不尽理想,得独自承担周遭人异样的嘲讽眼光,以及失败的责任。但跟随大家的脚步,至少不会是最后一名,或是什么也拿不到的失败者!

但是在Rollo May看来,无论是盲目从众或刚愎自用地与世隔绝,都会让一个人陷入永无止尽的愧疚感之中,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明白:「是自己放弃了认识自己、为自己做出最佳决定的责任。」

就像是剧中男主角之一姜俊尚,不仅生于医师世家,还在母亲刻意栽培下以第一志愿和第一名毕业的头衔进出首尔大学医学系,最后却因为自己的虚荣心作祟,让女儿延误急救而过世。他懊悔万分地向母亲哭诉:「我为了满足你的期待,从小做了所有你要我做的事,但现在我就算坐上医学院院长大位,还是一个没有能力追求人生价值的小孩!」

另外,也如同车教授家里的大女儿,为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假冒哈佛的大学生,之后被拆穿时所说的:「你们爱的是哈佛的学生,而不是我!」究竟是谁或哪些力量逼着女儿踏上这个必定不会有结果的冒充之路呢?

但这出戏的最后,导演很细腻地带出天空之城社区里的每一户人家,如何面对自己家庭内部不同的冲突问题,找出自己适合的解决之道。而且不同家庭的动力来源与发展样貌都各不相同,也不会强求要每个人都圆满地「改邪归正」,保有人性拉扯的合理平衡。

(底下有点爆雷…...请注意)

最终,天空之城社区里的高中生,没有人如愿考上「sky」等级的三所韩国明星大学,却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导向学习,或发展自己感兴趣的事业。而犯错的父母们,也都尽可能做一些致歉、补偿、哀悼、宽恕等等行动,修补家人或朋友之间曾经遭受伤害的关系,亦即展现出浓厚的关怀伦理精神(虽然我还是觉得里面有些桥段稍微牵强,哈哈)。

勇敢认识自己的能力特质

看完这部戏,让我更加确信:唯有勇敢认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特质,承认自己无法改变的局限,并且忍受一边做一边调整自己的不确定焦虑,才可能在这个价值多元分歧的当代社会中为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的新路,而不是陷入前面提到茫然从众或自我中心的泥沼之中。

甚至如同Rollo May提到的,一个人能忍受的价值模糊与未来不确定的焦虑越多,就越可能踏出行动中反思修正的步伐,将自己内心真正的理想与价值实践出来。也唯有如此,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与力量也会随之增强,原本存在的焦虑感也自然就会慢慢降低。

另外,无论是亲子关系、同侪关系、师生关系,关系中「成熟之爱」都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慢慢了解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并且愿意与对方在实现梦想过程中分摊对方遭逢的喜怒哀乐,藉此深化彼此的了解、关怀与连结感。而不是像戏中家长、老师或配偶,在对方尚未做好心里准备、没有足够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就勉强让彼此的生活过深地连结,甚至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对方。

虽然父母或师长经常可以运用自己的经济、情感或分数等奖赏优势,要求子女或学生依照自己偏好的价值观生活,以此稍微减少一些自己无法达成主流社会文化目标的焦虑感。但实际上这种焦虑降低不仅十分短暂,更可能让原本就已经产生裂痕的亲子或师生关系更加疏离,亦即让家庭和学校生活更加缺乏意义。

看完这出戏,我也不断提醒自己:「千万别把学生的优异表现当成自己价值的唯一来源,也不要做出无助于他们修补周遭亲密关系,而只是强化他们对我依赖的可怕行径。」这个提醒最佳的判断指标,就是看学生与我一起学习之后,是否更有勇气认识自己、与差异共存,甚至能够慢慢找寻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方向,并规划具体可行的学习与行动计画,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