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伯和他的三个朋友》(Job and His Three Friends),詹姆士•迪索(James Tissot),1896-1902年。(图片来源/Artvee)
(二)连连哀叹,上帝却依然沉默?
第7章,约伯开始把目光转向上帝。他向上帝说话。整体上,这是约伯向上帝的哀叹,其实也就是他的祷告。我们分为四段来看。
第一段是1-5节,约伯还没有直接向上帝说话,而是为他所受的苦难哀叹。1-2节的约伯,好像是一个代言人,是现今打工人的嘴替,是在为996代言。他哀叹世人的劳苦,藉着这样的哀叹,约伯实际上是在说:「看哪,即便一个奴隶在烈日下劳作,至少也可以在黑夜,或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儿;即使一个雇工在辛勤工作后也能期待得到他应得的薪水。而我,却得不到解脱,好让我的悲伤得以平复。看哪,我的苦难没有穷尽。」请注意,学者们认为,这里希伯来文的「日月」、「夜」这些词汇,暗示约伯遭受了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痛苦。因着皮肤的溃烂、瘙痒以及心灵上的煎熬、折磨,他整夜整夜地无法入睡,他失眠,翻来覆去直到天亮,忍受着疼痛的折磨。第一段,约伯在哀叹他无尽的愁苦。
第二段是6-10节,哀叹生命的短暂,约伯盼望并确信自己即将死去。这里有三个比喻,一个是他回忆过去的日子,比织布机上的梭子还快。可能很多人没有见过织布机,但也许听过成语:日月如梭或岁月如梭。是完全一样的意思,即约伯的日子比织布机上来回翻飞的梭子还快。这表明,约伯认为,上帝即将结束他的生命。后半句,更好的翻译是:在毫无盼望中结束。他感叹,我的日子比梭更快,就要在毫无盼望中结束了!再一次,他清楚表明,现在他没有指望,充满了绝望。第二个暗喻,他开始直接向上帝呼吁:「求你纪念我生命的短暂!」他的生命彷佛只是一口气,短暂,没有实质,没有持久的意义。这和《传道书》所传达的观念很相似。第三个暗喻,如同云在天空中,出现一会儿就消失,人下到阴间,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约伯相信他即将死亡,第8节,「你的眼目」是指上帝的眼目,甚至连上帝都无法再看到他,当然这是夸张的表达,强调死亡使人从地上完全消失,没有人会记得。约伯在哀叹他生命的短暂。
第三段是11-16节,约伯再次哀叹,上帝与他为敌。约伯逐渐吐露他更真实的心声,他向上帝发出抱怨,抱怨上帝折磨他。约伯说,我灵愁苦,要发出言语;我心苦恼,要吐露哀情。他宣告:「我不再克制自己的言语,我要开始向上帝,你,吐苦水了!」前面还比较含糊,比较克制,现在他愈发直接、大胆。首先,他抱怨上帝防守他,惩罚他,如同对付洋海和大鱼。大鱼就是海怪,在古近东文化里,象徵着邪恶混乱的势力,是上帝的敌人。比如《以西结书》29章3节提到,埃及作为上帝的敌人,是一条卧在河中的大鱼。约伯更明确地表示,上帝把他视为敌人在防守他。他的言语中甚至还略带讽刺与牢骚,意思是:「上帝啊,我算什么呢,不过是小民一个,至于您用这么大阵仗吗?有点小题大做了吧?」然后,他抱怨上帝,甚至用梦和异象惊骇、恐吓他。约伯应该是常常做噩梦,在梦中被异象,被一些恐怖的画面惊醒。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这种噩梦、异象、闪回,是比较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表现,是人在经历重大伤痛后,心思意念不断、反覆地被受创时的痛苦侵袭而出现的身体症状。的确,约伯正在遭受着一定程度的抑郁、焦虑的苦楚,有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你曾有过持续地生命陷在黑暗中的经历,那一定能略略体会约伯的哀恸。在这样的光景中,求死的意念远远大过求生。所以,到15、16节,他绝望地呼求上帝:「你任凭我吧!」「别管我了!」「我厌弃我的生命!」15节说宁肯噎死,表示是被上帝杀死,而不是自杀。
《天路历程》的作者约翰•班扬因坚持信仰,一生有13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他在狱中备受煎熬时写了《天路历程》,并在其中引用了《约伯记》7章15节这节经文。当基督徒在疑惑城的地牢深处感到毫无盼望时,对他的同伴这样说:「弟兄啊,该怎么办呢?我们这日子过得真是苦啊!依我看,真不知道是这么活着好,还是立刻去死好。我宁肯噎死,胜似留我这一身的骨头。坟墓比这地牢还好受些呢!」是的,上帝的百姓在经历极大患难的时候,可能会发出这样的呼求:「主啊,要到什么时候呢?如果余生都是这样,求你让我离开这个世界吧。」在这里,约伯哀叹上帝与他为敌,渴望死亡速速来临,想要结束痛苦。
最后一段是17-21节,这一段同样夹杂混合着抱怨与诉求,约伯求上帝不要再折磨他。其中一个重点是约伯在哀叹,上帝与他及他与上帝彼此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美好关系似乎没有了,消失了。他哀叹失去与上帝的亲密相交。如果大家熟悉《诗篇》第8篇,会感到第17节似曾相识。第8篇中说,「人算什么,你竟纪念他?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诗8:4)这是在赞美上帝赐予人尊荣,歌颂上帝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但约伯却以看起来相似的赞美诗,在哭诉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每时每刻监察、惩罚他所有的罪,连针尖大小的罪都不放过,叫他寝食难安。前面,上帝似乎小题大做,现在,上帝似乎也是睚眦必报的上帝。
约伯说得对吗?对,也不对。如果从上帝与罪的关系来看,是对的,上帝与罪毫无关系,他恨恶一切的罪,无论多么微小。但如果是从上帝与他的百姓的关系来看,这其实是约伯的错觉,是错误的。上帝不是小心眼,睚眦必报,在耶稣基督里,上帝总是以笑脸迎接他的百姓。19-21节的四个反问句,都是在表达约伯此刻感受到的那种最深的孤独与痛苦,他感到自己失去了与上帝之间的亲密相交,此刻,他感受不到上帝的慈爱与怜悯。19节,他请求上帝不要一直盯着他,可不可以暂时把目光挪开,好让他有喘息的机会。第20-21节,约伯开始思考,他可能犯过的罪中,对上帝到底有什么影响。其实约伯是在假设,即使他真的有罪,难道就值得上帝以如此高压的方式来对付吗?以至于要如此毁掉他吗?约伯觉得,鉴察人的主,对他是如此恨恶,似乎把他当作箭靶子,令他万箭穿心。这里呼应了前面6章4节。在约伯看来,上帝在他身上所行的,就犹如有血海深仇一般欲除之而后快。约伯知道自己是纯正的,而上帝也是充满恩慈、大有怜悯的,既然约伯没有犯过极其严重的罪,对于那些微小的罪,上帝为什么就不能赦免呢?为什么不放过他呢?要赶尽杀绝吗?换句话,上帝的怜悯,为何现在向约伯完全隐藏起来了呢?所以,21节约伯不是在认罪悔改承认自己有罪。他是在为自己所受的苦抗议,他不认为自己犯了与这种惩罚成比例的任何罪。约伯此刻所关心的,是从痛苦中解脱,他不是在认罪,而是恳求上帝的怜悯。现在,落在上帝的手中,约伯觉得毫无盼望可言。只有在悲伤中,等候死亡的来临。在结尾,他提到自己就要躺卧在尘土中,也就是死亡即将临到。
以上,是约伯向上帝所说的话。我们听到了他真实的心声,他的哀叹,也是他的祷告祈求。不过,问题是上帝却依然沉默。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上帝依然保持沉默。约伯痛苦而迷茫。当然,其实上帝一直在那里,在聆听约伯的哀叹,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帝是沉默的。他只是在静静地听。
我不知这是否也是很多人的一个困惑。就是:上帝在吗?上帝在这里吗?上帝在听我吗?上帝为什么一直沉默呢?我都快不行了,完全坚持不住了,上帝啊,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呢?我们和约伯一样,连连哀叹,上帝却依然沉默。为什么?
有一部电影,名字就叫《沉默》,改编自日本小说家远藤周作的同名小说。讲述17世纪的两名耶稣会传教士前往日本寻找一位失踪的神父,也是他们的恩师,到了之后,他们在日本遭受残酷的信仰逼迫,也亲眼目睹当地信徒遭受酷刑,在信仰上苦苦挣扎。亲身见证残酷现实的神父罗德里格兹,由此对他一直坚定信靠的上帝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上帝的百姓在绝境中苦苦祷告,哀叹,却始终得不到回应?为何信徒在承受苦难之时,他总是沉默以对?沉默,沉默,他的百姓连连哀叹,上帝却依然沉默。这实在令人绝望。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绝望吗?现在有类似的绝望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