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

【作者:小灶网路作家Ⅰ 2002.10.27


一、
  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对「浪子」这个头衔特别感兴趣了。 绝对不是从古龙的小说开始的,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当我们开始唱「谁知道流浪的悲痛辛酸?」时,绝对还不知道古龙是何方神圣。那时似乎最向往的,就是吉普赛人的生活,因为据说他们永远都是流浪的。

  后来读水浒,一百单八条好汉,文才武功俊美者不计其数,却偏偏觉得燕青特别亲切,原因也不是别的,就因为他的绰号叫「浪子」。说来燕青功夫也不是特别好,身份更没有什么显贵的,好象就是个仆人吧。唯一还记得比较值得称赞的,好象就是个「忠心」二字。

  从李寻欢开始,「浪子」二字就有更丰富的含义了。他讲义气,文武双全,更为朋友把老婆都可以舍了,就更不用说命了--不过这一点其实是我对古龙很不满意的地方。这太矫情了。虽然我们都念过为了自由可以不要老婆,但小李子可不是为了什么自由啊。就算是爱,也不过是一爱换一爱,凭什么为了朋友之爱,就要牺牲夫妻之爱?这不真实。老美读了准以为他是同性恋。咱基督徒不信这个。况且,要叫俺真的为了自由就把发妻休了,俺真做不出来。还是让革命者去做这些事吧。咱基督徒讲爱,先从爱不过浪子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没有这一屋。

二、
  在北大读书那会儿,那帮校领导研究现在北大萎靡,不现古时威风的原因,发现是古时北大的大师都在教学生,所以强将手下无弱兵,而现在大师们都躲在自己的被窝里,学生看不见。于是痛定思痛,为了要重振北大雄风,决定搞个什么专案,名字忘了,大概就是请有名气的教授们出来上公开课。于是我这学物理的也就有幸听到了哲学系主任叶教授朗讲的中国美学史这样的课。很对不起他老人家的是,一学期上的内容,现在基本上都还给他老人家了(这可能也就是我实在只能读物理的原因)。唯一还记得一点的,是他老人家对读《红楼梦》的精辟分析。根据他老人家的说法,读《红楼梦》要读出三个层面的意思,才算真的读进去了。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描述了一幅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画卷。这大约人人都能说上两句,因为我们打小就这么训练来着,什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官僚地主剥削阶级的腐朽生活之类。这都说不上来就太土了。

  第二个层面当然就是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了。这也不算太难。读过两天书,又作过几天梦的,大约都唱得出来几句「天上掉下个林 MM」之类。反过来说,读了林黛玉的葬花,看了贾宝玉的出家,若还不会嗟呀不已或至少叹一口气的(这声叹息应该比那什么贺岁片的叹息美多了,真多了,也深多了),脑子或心至少有一样是坏掉了。

  但能读出第三个层面的就不多了,而这才是让《红楼梦》这部小说位列世界文学瑰宝的真正原因。那就是,曹雪芹借贾宝玉的经历而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划出了一个永恒的问号:我的家乡在哪里?我心灵的故乡在哪里?从一开始的太虚幻境,到贾宝玉对玉佩恼恨时的气语,再到后来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曹雪 芹提得出问题,却给不出答案,而把一丝淡淡的、隐隐作痛的乡愁留在了读者心中。在这里,小说跳出了俗世的铺陈,而与永恒的探求产生了连接。

  能有永恒价值的作品,必须有对永恒价值的探求,其实再自然不过。不幸的是,这与永恒的连接,却常产生离家流浪的乡愁。总的来说,悲剧总比喜剧的震憾效果大,可以也是因此吧。

  哈,原来浪子还有这么高雅的内涵,这倒是我始料不及的。

三、
  妻对电影有特别的鉴赏力。很多我开始并不感兴趣的片子,常常都是被她硬拽去看,然后就又不得不佩服她的眼光。前不久获奥斯卡奖的 "The Cider House Rules" 也是如此。在电影院上影时,被我用「票太贵」的藉口躲掉了,不想等到录影带出来时,还是被她弄了来。刚刚看完时,感觉还有点别扭,特别是影片中那几段扭曲感情,总让我觉得闷得慌。等过了好久,回过神来,再细细一品,才发现这片子的味道实在不错。我是四川人,四川有那种很香的牛肉干。刚开始放在嘴里的时候还不觉得怎样,甚至还觉得有点太硬。但等你细细耐心地嚼来,慢慢才能真正体味到那香、那美来。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竟然就是这样。我把这部片子看作是一部浪子回头的现代版。

  Homer 是个孤儿,从小在孤儿院长大,虽没有被别的家庭领走,却被性格孤僻的院长像儿子一样抚养长大。到了院长年纪老迈,为了 Homer 的缘故,竟不惜伪造了他的学历等等,只为了好让他能继承老院长的衣钵。可惜充满青春和梦想的 Homer 并不以此为好。他的话不多,可是心却是躁动的。当一对年轻的军人恋人,Wally 和 Candy,来到孤儿兼医院访问的时候,Homer 终于决定离开暗恋他多时的儿时好友和对他寄予厚望的老院长走了。毕竟,老院长唯一的娱乐就是在破旧的留声机上放那张老掉牙的「我的火鲁鲁鲁」,而整个孤儿院唯一能看到的电影就是 "King Kong"。

  然而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却不单纯了。按一篇影评说,Homer 看到了充斥于世界中背叛(the perfidy of the worl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由,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理直气壮。在一切矛盾都集中到了一起时,Candy 的哭诉是,「他知道我耐不住寂寞的。」当面对最尖锐的伦理压力时,工头 Delroy 的辩辞竟然是,「我爱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Rule。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选择都是成立的。当 Candy 在海边,或许在无意中,向 Homer 解释了海水是如何把一片玻璃的棱角磨光而美丽时,Homer 开始对老院长在临别送他医疗箱时说的话,「这是你的心,你应该带着它。」(It's your heart, you ought to take it with you.)作出了回应:他终于愿意在孤儿院的孩子们临睡时,对他们说「晚安,你们这缅因的王子,新英格兰的骑士」了--他继承了老院长的衣钵。

  Homer 走得并不远,就到了 Wally 家的苹果园而已,并和在 Delroy 领导下的一群黑人采摘工一起工作。Homer 的工作虽然不轻,但很愉快。况且因 Wally 到前线去打仗而独自在家的 Candy 也常常来看他们。Delroy 的女儿也和他们是好朋友,她还有一个男朋友。但是当 Candy 带 Homer 出去看露天电影,并为了教他接吻的滋味而叫他把嘴唇放在自己的上面时,Homer 不可避免地陷了进去。然而故事中的爱情并不如此发展下去,否则最多又是一个「英国病人」而已。因为当 Wally 伤残回来时,Candy 面临的伦理抉择就不是这么容易了。

  影片呈现的伦理问题中心其实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堕胎的合法性问题。而为支持堕胎,作者 John Irving 在 Candy 与 Homer 之外,更构造了另外一个极度扭曲的伦理故事 Delroy 把他女儿玷污了!然而,这部片子所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于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在我看来,Irving 的处理其实是很失败的,他的 处理并不全面透彻而有深度,不过是把一个又一个「反例」推向极致而已。但他无意中所讲述的「流浪-归家」的故事,却深深地打动了我。It's your heart, you ought to take it with you.

  注意老院长说的是 "you ought to",而不是 "you must"。"ought to" 表达的是一种应然,这也是道德选择的用词。剧中另一个让我吃惊的对比,就是这个"ought to"所表达的父爱。当 Delroy 面对 Homer 的责问时,激动地说:「我爱她!我可以用我的生命爱她!」言外之意,他女儿的男朋友并不能这样爱他的女儿。甚至全世界没有人比他更爱他的女儿。可是,他的爱的占有的。是粗暴的。从而也就是邪恶的。无论他的情感是多么真挚,甚至可能连自己都被说服、感动了,然而这仍然掩盖不了其终极的虚假,从而暴露其邪恶。老院长在 Homer 离开以后,一直以书信和他联络,从没有放弃过劝他回来,却也从没有强迫过。虽然,你可以说,这不过是一个自私孤僻的老人所做的无助的挣扎而已。是吗?这两者的对比是强烈的,虽然也许又是Irving 的无心之作。

四、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契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 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圣经・新约・路加福音十五章 12-24 节

五、
  知道我们为什么一听到「风尘」两个字的时候,在心灵深处的某个地方,总会不由自主的一动吗?是否在这 perfidy of the world 中,我们都失去了那 ought to take it with 的呢?

最初发表:彩虹之约,2001 年 6 月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