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作者:梁望惠网路作家Ⅰ 2003.09.14


一个人的行为无论是说一句话,或作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容易了解,其实若是仔细探讨,内中却大有文章。到底他这样说或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呢?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当然尔」,凭猜测就断定人家用意了。

光拿吃东西一例来说,肚子饿了就会找东西吃,这是三岁孩童都懂的道理。但是吃东西一定就表示这个人肚子饿吗?那可不见得。有的人一有烦恼就猛吃东西,有的人只要好吃的东西出现在眼前就会垂涎三尺,有的人看见别人吃得津津有味就想尝尝。究竟一个人的「吃」是那个动机造成的?不了解这个人以及当时的情况,还真不能弄清楚呢!

再以念书为例,一班五十名学生,早自修时琅琅上口地背书,看似千篇一律,其实内容可多呢!有的果真能够享受读书乐趣,有的却只为了应付考试;有的希望博得父母欢心,有的则是为了老师的嘉奖;有的一心一意要独占鳌头,有的却只为了避免挨骂。由此可见,同一个行为,其动机可有千百种。

但是我们经常忽略这个事实,只在表面行为上与人交往,不愿进一步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有时甚至以一己之见,度他人之意,惹来一场不必要的风波。报纸上经常出现「不良少年由于互相对看,看不顺眼而引发打斗或凶杀」的报导。看一眼本属小事,不代表什么,但对方若将它视为「你瞧不起我」,事情可就大了。其实不仅年轻人对别人的行为不加探讨就作反应,成年人也是如此。一个中学生抽烟,学校的反应是记过,家长和老师即使不说这孩子坏,也不会将他当好学生看待。事实上造成孩子抽烟的原因可多哩!如果不先将这些可能的原因找出来,立刻把孩子当坏学生来加以看待而训斥,怎能期望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呢?难怪很多年轻人说:「他们根本不了解我!」 记得有一次,外子眉飞色舞地跟我提及他所遇见的一些学医的女孩。由于他过去曾经考虑要娶女医生,我因而推断他是在嫌弃我、后悔娶了我。于是躲在背窝里足足哭了半晌。他看我如此伤心有点措手不及,但又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我在伤心什么。当他弄清楚我那难受的滋味,并再三保证他很满意我们的婚姻,决不后悔娶我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谈论医科女孩只是分享他当天的所见所闻,一点也没意味着嫌弃我。想起原先那一肚子的委曲和那一堆的眼泪,连我自己都觉得很可笑。于是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先观察搞清楚他的真意才作反应。

真正懂得在行为深层上与人交往的人,不但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而且还能将快乐带给别人。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还不会走路的幼儿有一段时期很喜欢把拿到手的东西丢到地上。任凭你捡起多少次,他还是照丢不误,甚至乐此不疲。有一位老人家说,孩子是在找人家的麻烦。的确,以大人的立场来看,孩子是在惹麻烦,但这是否就是孩子丢东西在地上的原意呢?发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好奇,他无时不在探索和学习。可能他很想知道东西掉下去会怎样,可能他喜欢听到东西掉在地上「碰」的声音,可能他爱看到大人捡回东西递给他时的笑脸。大人如果能够捐弃成见,先观察孩子的行为,并探讨他的动机,说不定不但不会觉得麻烦,反而能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乐趣。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明白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甚至对自己的真正动机也不清楚,只有上帝才真知道人心里所想为何。圣经上说「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母耳记上十六:七) ,又说「公义的上帝察验人的心肠肺腑」(诗篇七:九) 。既然如此,我们实在应该存谦卑的心和宽容的态度来和人交往。箴言廿章五节也说:「人心怀藏谋略,好像深水,惟明哲人才能汲引出来。」所以我们应该留意倾听、小心观察,并加以求证,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别人,得着朋友的友情。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