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那本斑驳的圣经

【作者:李愆网路作家Ⅰ 2022.10.02



图片提供/123RF


「记不住啦!」聚会后陪着老人去车站搭车回家,他拄着拐杖,想到刚刚的聚会,忍不住叹息:「想得到的、说得出来的,都是以前记住的,现在读的圣经,读过就忘了。」

老人言语中流露的萧索、不甘、沮丧等复杂情绪,令随侍在侧、见证老弟兄信仰历程、相较之下尚算年轻的我,一时也找不到慰怀的话,只得默然,并且将这一幕铭记在心。

白丁读圣经

老人生在上个世纪,那是个东亚经过了太平洋战争与韩战等大规模冲突、局势剧变的动荡年代,当时还年少的老人迫切需要适应新环境,也是当年的颠沛流离,成了他接触基督信仰的滥觞。

老人初信时,即非常重视圣经,虽然因工作缘故居无定所,虽然因教育关系目不识丁,但是每到一个地方落脚,总是积极地寻找读经聚会,藉此认识所信的道、所跟随的耶稣。事实上,我和老人就是相识于这样的聚会。约莫十余年前,老人听说有这样一个礼拜读一章圣经的聚集,因此不辞辛劳远道而来,转眼之间,竟已是十载光阴啊!

然而,积极参与聚会,并不能满足这个基督徒的追求,老人嘳叹着,思绪不经意飘向遥远的曾经……担心自己听错、别人讲错,他一直期望拥有一本自己的圣经,但是当年身无恒产的他,微薄的薪水糊口还可以,这个愿望却显得奢侈。直到一日在会堂的角落中发现一本斑驳破烂的圣经,似是没有使用者,当年还算年轻的他盯着那本圣经几个礼拜、多方旁敲侧击之后,确认了他的假想。据说破损的程度,还需要加以修补才堪使用,无论如何,总是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本圣经。

此外,他还得解决一个问题,那便是受教育不高的他,没什么阅读能力可言,但是为了能够阅读圣经,费了不知多少心力翻阅字典、就教他人。我不晓得那经过了多少的时间、拉下多少次老脸,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对当年的老人是何等艰辛。老人若不说,我们怎也想不到,这个与我们一同聚集多年、查考圣经的肢体,要读主的话竟然经历了这么多的曲折。

回归宗教改革

这样的追求、对圣经的重视,并不是老人的专利。强调圣经是基督信仰的唯一根基权威、超过一切传统与经验的「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更是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的重要原则之一,与「唯独恩典」(Sola Gratia)、「唯独信心」(Sola Fide)、「唯独基督」(Sola Christo)、「唯独荣耀上帝」(Soli Deo Gloria)合称「五个唯独」(Five Sola)。

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家如活动于德国的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年)、活跃于瑞士的慈运理(Huldrych Zwingli,1484~1531年)与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年)等人,虽然对于这些原则的内容、实践的方式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但是他们的坚持却是基督信仰的重要根基,直到今日,这也仍是我们跟随基督的立场。

依我对老人的认识,对上述这些宗教改革家应该是只知其人,不知自己的认真与昔年宗教改革的精神相符。但这不是稀奇的事,这表明了我们在基督里同感一灵,虽有截然不同的时空背景与经历,所领受的源头却是一致的。曾经激动宗教改革家们起来阐明真正基督信仰的主,今日仍然藉着圣经说话、仍在属他的人身上动工。

严格说起来,宗教改革并不是要创建一个新的信仰,今日的新旧教之称,就实质而言并不那么精确,因为马丁路德、慈运理、加尔文及不少对基督信仰提出精辟洞见的后来者,他们所追求的,是如旧约先知呼唤归回的概念,是回到以圣经为独一根基的基督信仰。

教会的根基,正如彼得所得的启示:「祢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16章16节)位在梵谛冈的宗座不是无误的权威,君士坦丁堡强调的传统与圣像也不能成为信仰的主轴。

老人的疑惑

不过老人的坚持与认真,却也为他带来了不少疑惑:「啊怎么圣经这样讲,你们这样做?」长年的聚会,听过不少次老人家对今日现象的不解,弟兄的直白常让人招架不住。 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不断重申宗教改革精神的原因,宗教改革不只是500年前的历史,对于今日仍有深刻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可以发现,今日基督教非常丰富、多元,有着合乎理性的论述、有着扣人心弦的感性温言、有着使人趋之若鹜的热闹情境、有着富丽堂皇的庄严会堂,我们实在是富足的。 然而,我们似乎在基督以外,多了太多的事物。圣经不再是唯独,因为我们有各种理哲、主义支撑我们的信仰。信心不再是唯独,因为我们更在乎的是经验、眼见,那以基督的话为根基的信心,在今日有了别的内涵。恩典不再是唯独,因为我们也强调行为,认为这样可以得称许,却忘了圣经启示我们的得救、称义乃至于成圣,从来都不是我们这些亚当后裔可以靠己力达成的。

基督不再是唯独,也许我们的会堂没有漫天神佛,但基督也没有坐在教会元首的位置,我们还是可以找着一些其他的目标宗旨。荣耀上帝也不再是唯独,因为我们的所行所为,不像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在作品中签下S.D.G(Soli Deo Gloria的缩写),表明他的作品唯独荣耀上帝,我们的所行所为,隐约找得着一些其他的标竿。

今天,或许人们还是会提及宗教改革的历史、精神与原则,但是从许多现象可以观察到,这些在今日似乎已被尘封在遥远的时空中,若审视今日种种,对比老人的疑惑,我们仍然感到宗教改革在今天有迫切需要。

是的,时空或许不若16世纪的欧洲,我们所面对的也不是来自于大公教会的压力,我们更不需要为这些分歧发动战争如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但是对这些精神的省思,却可以为老人的疑惑带来一些解决的方向。

唯愿我们除基督之外、没有其他的标竿;除圣经之外,没有别的权威;除恩典之外,没有别的依托;除信心之外,没有别的根基;除了荣耀上帝以外,没有别的追求。

永远的力量

「车来啦!」老人看着徐徐驶来的公车向我道别,直接将我的心绪从思辩拉回现实。

我看着老人佝偻、微颤的身形踏上归途,以及适才他忆起的过往种种,不禁想到一个常听到的观念:认为基督信仰很好,但是若要相信,还可缓一缓,等到退休的时候再奉献追求、等到年迈时再归信受洗。

而老人,显然没有循着那样的观念去行,以致他能早日拥有福分,如诗人所唱和:「但神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篇73篇26节)

先不提人生有种状况叫意外,我们实在无法掌管我们的生命长短,老人的感叹,不就提醒着我们肉体衰残的严酷事实吗?如若我们不遭逢意外,这就是我们必经的路程。年轻时候不极力追求,老年岂不徒呼负负吗?

目送着老人上车的背影,咀嚼着刚刚简短的互动,老人即使记不住现在所读的圣经了,可是壮年时所追求的如今仍烙印在心,成为他今日步行于暮光之下、跟随牧者的力量。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