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你的世界不在鱼腹之中,不在蓖麻树上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约拿在蓖麻下》( Jonah Under His Gourd),马腾・范・黑姆斯克尔克(Maarten van Heemskerck),1561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本文原刊于举目官网2025.06.25

约拿不是英雄,也不是激励人的榜样。在《约拿书》中,他唯一的闪光点,就是独自在鱼腹中安静祷告。祷告的约拿,让我们看到某一种盼望。

《约拿书》讲述的故事中,充满了冲突。那些冲突,深刻揭示了人心与上帝之间的张力。约拿的挣扎,显示了他是可以改变和成长的。更重要的是,上帝持续帮助约拿成长。

信仰就是人愿意被上帝改变,恩典则是让人看到更大的可能——悖逆之人改变的可能,罪人悔改的可能,以及上帝的怜悯在最意想不到之处彰显的可能。观《约拿书》第4章后思考:上帝对约拿的期待,究竟是什么?

生气的约拿,和不生气的上帝

约拿做了令所有传道人都羡慕的事情:一篇信息,让全城的人都向上帝悔改。

然而圣经却说,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4:1)。

前面的经文说,上帝看到尼尼微城悔改,就不发怒了。「于是上帝察看他们的行爲,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3:10)

上帝不发怒了,约拿却怒气冲天。

旧约时代,上帝的形象,是以公义、严厉爲主调。先知的形象则一直是充满爱心。《约拿书》却颠覆了这个传统——《约拿书》的上帝是慈爱的神,他怜悯、宽恕了尼尼微城的人。先知约拿却因此怒火中烧。

面对约拿的怒气,上帝却以理性和温柔的口吻问:「你这样发火合理吗?」(4:4)

这句话,让人彷佛看到一个场景: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孩子,爸爸在旁边看着他,保护他不做傻事。等他发泄完,爸爸很温柔地问,你觉得你刚刚发这麽大脾气,合理吗?

父亲温柔且理性,是因为他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却不等于孩子是对的。

同样,上帝的不发怒,不是因为约拿的发怒是对的,而是因为上帝的爱。这份爱,给了约拿,也给了尼尼微城的人。

将上帝的可能性,限定在自己的理解里

约拿为什么会发怒呢?

首先,最大的可能就是民族主义,对尼尼微人的仇视。尼尼微是亚述帝国的首都,而亚述是以色列的死敌。亚述对以色列人施加过极大的压迫和暴行。约拿为此愤怒,无法理解、接受上帝对仇敌的恩典。

其次,可能是约拿的价值观与上帝的心意发生了冲突。约拿认为,恶人应该受惩罚。不被赦免,才是公义的。他希望尼尼微被毁灭。然而上帝的怜悯,挑战了他的价值观,让他感到挫败和不满。

再次,可能是看到之前的预测成真,造成了心理压力。约拿说:「我在本国的时候,岂不是这样说么?」(4:2)这表明他一开始就知道上帝会赦免尼尼微,因此他才逃避使命。他可能担心自己作爲先知的话语落空,甚至因此被认爲是不可靠的先知……这加剧了他的愤怒。

最后,也可能是约拿内心有未被处理的矛盾,所以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归根结柢,可能是忿怒的约拿,将上帝的可能性限定在他自己的理解里。或者说,约拿没有看到上帝更高的旨意,他困在了自己的情绪之中。

焦虑的时代,愤怒的我们

现今的世代,充满焦虑。人常常活在一种无法控制的状态中,彷佛有一根看不见的弦,随时可能拉断。当人无法掌控外在环境,内在情绪就需要寻找出口,而愤怒成爲最直接的反应。

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多重压力,让人容易情绪失控;对他人、自己或政府的期望未得满足,会导致挫败感和愤怒;目睹、经历社会不公、制度缺陷,或个人遭遇不平等,会激发愤慨。

圣经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弗》4:26)。为什么?因为愤怒如果不处理好,可能积蓄,成为苦毒和仇恨。

现今世代,社交网络媒体常常会放大负面事件,比过去更容易挑起人的情绪。

「后真相时代」的表达,多追求情感宣泄,而不注重事实真相。正如勒庞写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所指出的,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现在的自媒体,如公众号、YouTube上的),都是特别偏激的。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话语表达必须简单粗暴,情绪明确,爱憎特别分明。这样的人更容易在圈子内部得到拥护。为增加流量,就会表达更加偏激的观点,负面表达往往更加极端,最终形成了只诉诸情感、不诉诸理性,以「负面偏好」为主的表达逻辑(注)。

于是人变得越来越忿怒了。以前说「愤怒青年」,现在有愤怒的中年人,还有更愤怒的老年人。

当然,不是说基督徒不应该对自身、对社会上的不公义事情视而不见。相反,基督徒应该保持适当的「忿怒」,而不是麻木和冷漠。

问题在于,当负面情绪无法得到适当的疏通和解决时,往往演变爲更深层次的抱怨、苦毒和仇恨。起初,这些情绪可能针对某个具体事件中的人,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抽象化,蔓延到周围的人和环境。可能不再针对个别对象,而是扩散成为对家人的冷漠、对社会的不满、对政府的敌意,甚至对上帝、对教会的怨怼和抗拒。

焦虑和忿怒,如同无形的荆棘,缠绕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变得愈加敏感、脆弱、情绪化。于是,我们的判断变得简单粗暴,我们不敢想像和期待未来。

蓖麻树困局和上帝之问

上帝是如何帮助忿怒的约拿的呢?

第5节,上帝温柔问约拿,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约拿就气嘟嘟地出城,在城的东边,爲自己搭了一座棚。

于是,上帝开始以实物教学的方式教导约拿。他先是安排了一课蓖麻树,爲约拿遮住阳光。圣经说:「约拿因这棵蓖麻大大喜乐。」(4:6)

这里有一个强烈的对比:约拿因为上帝不灭绝尼尼微城,就「大大不悦」(4:1)。现在却因爲一棵蓖麻树,就「大大喜乐」(4:6)。

第二天,上帝安排虫子把蓖麻树咬死了。上帝还安排了烈日和炎风。被暴晒的约拿很生气,又说极端的话:「我死了比活着还好!」(4:8)

这里,我们看到的约拿极其情绪化,而且他的情绪完全围绕自身的舒适与利益。也就是说,他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眼前的得失,不理解上帝的心意。

经文第9节显示,上帝没有严厉指责约拿,而是温柔询问:「你因这棵蓖麻发怒合乎理麽?」约拿没有接受上帝递出来的善意橄榄枝,他说:「我发怒以至于死,都合乎理!」(4:9)

即使如此,上帝继续对他讲道理:「这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培养的;一夜发生,一夜干死,你尚且爱惜;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呢?」(4:10-11)

好温柔的上帝,好有福气的约拿!

圣经叙述的约拿,任性、冲动、言辞不一,缺乏悲悯情怀,甚至缺乏对上帝的敬畏。上帝却使用约拿身边的资源,包括:风、雨、水手、大鱼、尼尼微人、太阳、蓖麻、虫子等等,帮助约拿成长。

有意思的是,所有资源,都顺服上帝的命令和安排,唯有约拿这位先知,不仅没有顺服,反而反抗到底。

幸而,上帝以极大的耐心教导约拿,帮助他面对软弱,拓宽他的国度视野。就像慈父耐心引导孩童成长一样,上帝不在意约拿的怒气与叛逆,依然塑造他,使他变得更加美好,让他的视眼更加宽阔。

最后约拿怎麽回应呢?不知道!圣经叙述至此结束,没有告诉我们约拿到底如何回应上帝的问题。然而我们看到了:《约拿书》最后的画面,极具动感:上帝正在塑造约拿!

一个正在被上帝塑造和改变的人,怎能没有盼望呢?

不要限制了上帝的作爲

《约拿书》很具颠覆性,主题信息和书写方式都具颠覆性——旧约的十二先知书中,信息的中心显然是上帝的审判,唯有《约拿书》,却记载上帝对一个外邦城市的拯救。

先知书本来都讲预言和圣谕的,但整卷《约拿书》里面,只有先知短短一句预言:「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最后还没有应验。

更颠覆的是,上帝竟然使用一个缺乏悲悯情怀、情绪控制能力差、会赌气的人——约拿,承担这宏大的救恩叙事!

上帝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他能动用卑微的人做大事,更能用不可能的人完成不可能的事情。

不要让我们的过去、现实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恐惧,限制我们爲主而生的梦想!上帝让我们能做的,超乎想像,超乎我们的经验,也超乎我们的思维模式。

上帝的塑造,是爲了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约拿逃避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他不相信尼尼微会悔改。他心中有一种「无法改变」的观念:尼尼微太邪恶了,怎麽可能悔改?

上帝却在尼尼微的悔改中,显明他改变生命的能力。上帝的怜悯,幷不局限于人类的判断,而是基于他无限的恩典和能力。

结语

我们不要将视野局限在鱼腹之中,更不要将自己的胸怀局限在蓖麻树上。我们有更大的可能性!

上帝会给我们救赎的力量去战胜恐惧和试探。上帝会扩展我们胸怀和视野,帮助我们跨越眼前的困境、安逸的边界。他会让我们看见,并且承担更大、更远的人生使命。




注:李彪《网络舆论「负面偏好」透析》,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1-09-13/doc-iktzqtyt5614745.shtml

作者来自温州,第三代基督徒,现在美国牧会。

本专栏与《举目杂志》、《海外校园》合作

【延伸阅读】:
眼睛被谁打开?
过犯虽多,但慈爱更多
忘记背后,头也不回地与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