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急涧山岚》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心口一致的先知 —赫舍尔《先知神学》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赫舍尔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讨论了「先知意识」,后来增修成为The Prophets一书;此书如今终于翻译成中文版《先知神学――赫舍尔论旧约中上帝的悲悯》,实在既合适且合时。

在《先知神学》一开头,赫舍尔承认,他自己在考究先知和他们被收录于旧约圣经的文学作品时,致力于提出一系列新的研究问题。他身处于超过半世纪以前的学术氛围里头,提出的这些问题诚然是独特且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研究集中在先知研究重要的一环――先知的情义(pathos),而非先知的论理(logos)。

事实上,现代圣经鉴别学对先知的研究一直集中在先知的话语,以及他们的话语和神谕如何在古代以色列历史,与古近东民族生活当中应验。基督教传统里头同样可以追溯到先知的话语,因为先知的道就被视为记号,预告上帝所应许的弥赛亚耶稣将会来临,也预告新约圣经应验了基督教会的弥赛亚国度来临。然而,赫舍尔另辟蹊径,他关注的是文本如何揭示先知的情感:喜乐与哀伤、同心与恐慌、喜爱与厌恶、愿望与愤怒、孤单与悲伤,以及同情与情绪张力等。

赫舍尔别树一帜,剖析先知的情义(pathos),不单是因为他对文本所印证先知的情感好奇,他更以理服人,指出先知的情义来自于上帝的情义。上帝的情义驱动先知的情义;上帝与先知两者,在话语和情感方面都契合、协调。上帝的情义不是无理的,而是有意有质的情感。现代圣经鉴别学研究向来试图不要谈论神圣默示(divine inspiration),于是把上帝与先知之间的契合分隔开来。

因着这个缘故,赫舍尔在本书第二部第十三章〈关于先知默示的各种解释〉讨论现代鉴别学在研究先知时,是如何贬低了以色列先知传统中「上帝的话语」、「上帝如此说」所表达的神圣启示(divine revelation)。赫舍尔反过来指出,神圣默示是个奥秘、先验事实(a priori),是上帝的显现。先知与至圣者有独特的相遇:「上帝寻找他差派给世人的先知,面见他们、呼召他们、震慑他们、感动他们。」

再者,对悲悯的强调,也帮助我们了解圣经当中的「道成肉身」(word-incarnate)。先知的话语、情感、灵魂,是如此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先知说话的内容只能与他们的感觉、他们的所是(being as a person)一致,他们不能口是心非。这观念对于今天某些华人牧者、教师而言是个挑战——他们高举讲道和教导为一种头脑的工夫,却轻忽讲道者作为今日先知的内在情感和渴望。先知「爱」公义就如同他们「讲」公义。赫舍尔执意强调先知的神圣经验,以及这些如何使他们胜任先知事工。他们是得上帝关怀照顾的一群人。

在后现代处境,人类的情感、渴望与喜恶迸发出来,凌驾于理性思考之上。本书则鼓励人们收敛情感,如上帝有意的情感,并使之投向上帝而非远离上帝,与至圣者同心。正如圣经有一句值得我们记住的经文:「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申六4~7;太二十二37;路十27)

赫舍尔探讨公义的品格这一主题,也值得我们注意。显而易见,大家都知道以色列众多先知传达公义的信息。弥迦书七章6~8节是一段有名的经文。赫舍尔有先见之明,指出圣经中的先知,不把公义视为世俗的思想与观念。

他如此写道:「由于先知不是奉道德律之名发言,所以把他们形容成公义或是mishpat的拥护者就不对了。比较准确的看法应该是把他们视为拥护神圣悲悯的人。他们不是为公义的观念发言,而是为公义的上帝发言,为上帝对公义的关切发言。」这种对于神圣公义的重视,会让今天的读者发现,在二十一世纪社会、政治的处境下,社会运动人士所倡议的公义,与圣经所谈及的公义不尽相同。

圣经所谈及的公义也不是一个凭空的观念或品格,赫舍尔这样解释道:「并没有终极的律法,也没有永恒的观念。惟独上主是终极与永恒的。律法是他所创造的,道德观念并非与他分离的实体;两者都是他所关切的。事实上,道德观念的位格化(personalization),正是先知神学不可或缺的预设。」换句话说,先知所谈到的公义,与世俗的公义明显有所不同。我们常透过报纸、新闻节目与网路资讯来认识世俗的公义,然而这种公义却是缺乏神圣权威与神圣悲悯。

今天,强调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已经是很普遍的一件事;不过赫舍尔与「道」这个中国观念进行对话,至少就他那个时代的圣经研究而言,前所未见。这种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旨在呈现圣经中的上帝与众不同:上帝不该被看成柏拉图所讲的善、伊壁鸠鲁所讲的绝对自足、印度教所讲的最高存有、自然神论者所讲的不动的推动者、道家所讲的道(有如沉默或寂静主义)。赫舍尔指出:「先知所宣讲的不是上帝的沉默,而是他的情义。要认识上帝的道路,必须先服从他的旨意。」赫舍尔在本书与「道」的观念对话,大概会让熟悉这观念的华人读者产生共鸣,使他们阅读与理解本书时更加得心应手。

赫舍尔是一位犹太教拉比,因此他的着作没有涵盖到基督教传统,也不会提到新约圣经文本、耶稣基督、新约与教会。我们只能想像,如果这本书也包含对新约的见证,其深广会达到哪种程度。毕竟耶稣是被称作像摩西、以利亚般的先知。神圣的悲悯与先知的悲悯交融汇聚,其中满是爱与公义,这在耶稣生平中的受苦、服事与死亡里头表露无遗。耶稣就如耶利米般孤独,遭自己的群体离弃。

先知被人视为疯狂无理,有如不正常的状态,耶稣也有同样的经历(约十19)。因此我诚心建议,读者阅读本书时,能把新约圣经放在手边;最好是在新约里面,尽量找出旧约先知传统的应验与预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完整阅读整本圣经的先知传统。

本专栏与《校园出版社《书飨》校园杂志》合作

【延伸阅读】:
公义由流行时尚所支配?!
从父母心看天父心
难免心怀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