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广场―文字人天地》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泄密之心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一个人在生命当中走失,有没有可能不自知呢?

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生活和关系里,他都处于所有他该在的地方,但灵魂却早已不知道漂去何方、或被卖给谁、或被困住作谁的奴隶。这样的人很多,搞不好你就是其中一位。

所以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失丧?

要看你心的走向,你的心是否泄漏你里面的秘密。

美国有个惊悚小说作家叫爱伦坡,有篇小说叫《泄密之心》。写的是一个神经质的年轻人谋害了一个老人,之后大卸八块,分尸,装在一个大桶里,然后撬起三块地板,全藏在地板下。很快地就有人来敲门,是三个员警,说有人报案,说刚刚这房间好像传出了叫声,所以我们来看一下。那年轻人说那是我,是我在梦里叫出来的声音。那老头儿下乡了,不在!你们自己看,他的黄金财物都好好的没人动过。

然后他请这三位员警坐下,自己也拿了个椅子坐在藏着尸体的地板上面。他们三人便开始家长里短聊上了。员警完全没有起疑,年轻人渐渐放松了,开始谈笑风生。但是不知何时,他开始听到声音,起先以为是耳鸣,后来发现声音愈来愈大,咚!咚!咚!咚!愈来愈紧密,好像老头死前挣扎的心跳声。咚!咚!咚!….

终于他受不了一下子站起来,移开椅子,掀开地板,自己全招供了。但是从头到尾员警什么都没有听到,那么,年轻人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呢?是他自己心跳的声音,所以小说就叫「泄密之心」。

人心藏不住秘密,常会泄漏内里的光景。而且有几种内心状况会提供自己是否迷失:

不安(restless)

人为何会不安?人追求的每件事里,多少都藏有一点不安。怕永远追不到所要,又怕追到了会失落,或发现所追求的只是海市蜃楼。

我认识一位元朋友,整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不安。初识时,他正在作计算机工作,心里却时时筹算着要转行。几年下来,几乎是每次见面又换了一行。一下想做生意,跑去市中心摆地摊。洛杉矶市中心竞争起来,起早摸黑却连蝇头小利也很难赚,于是又转行去作房地产。但又碰到不景气,于是又去作管理公寓的经理。不久再见,他又成了美容学校校长,说学校可以给外国人发签证,是很好的一门商机。但过几年再见到,他又开了一家中国餐馆。这次是他结婚了,岳母作大厨,妻子也投入作跑堂,才把他给定在这家餐馆至今。

也认识一位元姊妹,认识短短几年,一下上海,一下广州,一下北京,后来又跑到美国,现又回北京。然后说也不知道北京会待多久?说得好是「志在四方」,说得不好也算是「不安于室」。

然而一个人为何会不断地从一行转另一行呢?因为作一行怨一行,总觉得另一行可能会更好?一个人又为什么会从一个城市迁到另外一个城市呢?因为每个城市都让她感觉不安,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

老实说,我们只要观察一个人这一生的轨迹,是否常换情人、换婚姻、换城市、换行业……这些就是泄密之心了,会暴露他或她里面的什么总是不安。他没有找到生命的核心,没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归属。中国人说「稍安勿躁」,这样的人却因为老安不了,因此也老觉得躁得不得了。你有没有认识这样的人呢?这样的人是迷失的人。

毫无价值(worthless)

还有一种灵魂失丧,是感觉不到自己在这世上的价值。好像这世上有你没你没差。

这人也许一生都在追求工作和学位,现在的工作身居要置,还可能到处出差忙得不得了,却还是感觉自己没有一点价值。

没有价值,因为感觉自己一生不过如此。没有价值,因为配偶看你无能,父母认为你没有出息,孩子觉得你很差劲(现在孩子好像比我们还懂得如何作父母,会告诉你父母应该怎样怎样作)。没有价值,也因为那些也许知道你有多少份量也看重你的人,现却可能因为你老了,离职退休、或生病或被裁员,不再注意你了。

渐渐地,当我们开始相信那些老说我们没有用、不够好的声音。被逼着追求成功、名利和权力,但是最大的诱惑还是自我否定。

我曾经工作的地方是休斯飞机公司,创办人是休斯先生(Howard Hughes),他算不算成功?从飞机公司到电影制片,他全都投资了,是位商业大亨,也是世上最有钱的人之一,真真铁铛铛的成功人士。但他觉得自己有价值么?想必没有。

他活着的最后十年无法住在家里,只能住旅馆。而且不管住哪家旅馆都过着隐居生活,把自己关在黑鸦鸦的屋子里不与任何人来往。想想,一个人长期住旅馆会是甚么感觉?一个长期活在黑暗里面的人会感觉自己有价值么?

死前,休斯虽然六尺多高,却瘦的只剩90磅(41公斤),严重地营养不良,和非洲饥荒中的孤儿差不多。一个拥有诸多财富,成就又如此显赫之人,仍然无法觉得自己有价值,你说他的灵魂是否失丧?

那么你呢?你觉得在这世上有价值么?这世上有你和没有你,有没有差别呢?是否别人一句评语和控诉,就让你里面的自我瞬间崩溃,感觉自我怀疑、被拒、被遗弃,是个nobody, 一无是处,十分地失落?那你就是失丧之人。

孤单感(Loneliness)

第三个灵魂失丧的征像是孤单感。我有篇散文叫「是谁在五十七街嘶喊」,这篇文章是出自一位美国作家霍藤丝(Calisher Hotense)的短篇小说。在这小说里她描写在纽约有一位独居的老妇人,一人住在五十七街一栋几层楼高的老旧公寓楼上。

有天淩晨,在黑暗中,她忽然听到窗外楼下传来奇怪的叫声,一长一短,听不出是男声还是女声。只觉得声音有点恐布,让人毛骨悚然。是有人打劫么?还是有人被强暴?但在纽约这个城市,最好不要多事。

过一会儿,她又猜会不会有人被谋杀啊?她好像还听到有辆车紧急煞车、打转、又开走。那车那样急迫地开走,是在灭尸,逃离现场么?她开始猜了。

第二天晚上上床后,她又竖起了耳朵听,果然到清晨,又在同一方向传来那奇怪的声音了。她跳起来,冲到窗前,再听,却发现那声音原来是她公寓楼下有一面窗子太老了。每一次有人一开、一关,都会发出那听起来像人一样的嘶喊声音。故事到此,应该结束了,对吧?却没有。

她不甘心,不可能没有声音。于是,她打开窗子,再仔细聆听,听听,吓了一跳,居然真的有声音。哪来的声音?原来,那声音是来自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一声、一声地在那叫:「寂——寞、寂——寞!」

忽然,她爬上了窗台,把头探出去,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面对整个大纽约市,她再听。想听听在外面的黑暗中,是不是也有人在喊「寂——寞」?她在等待,而且,只要她一听到,有另外一个人在喊「寂寞」,她就会马上纵身跳下。不管这楼有多高,底下有多深,她都要不顾一切地跳进这黑暗红尘里,把手臂伸出去解救那有需要的人。

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讲的是「寂寞」。而且女主角不只渴望一个人可以和她作伴,更渴望这世界会有一个人需要她。1970年代初在美国波士顿出现ㄧ门新学科,叫作「寂寞研究」学科。创立者魏斯(Robert Weiss)认为寂寞是大城市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他说寂寞的人苦于没有人、或只有极少数的人关心他们。

然而比缺少「同情」更加令他们沮丧的,是自己无法给予别人同情。不被爱很可悲,但「没有人来让自己去爱」却更严重。这是为何一只狗或猫对许多孤独的老人来说那么重要,甚至扮演了情人或亲人的角色。因为它们提供了某种关系中的互动。

已故德兰修女也曾经说过:「在我二十年对人的工作中,愈来愈发现不被需要是任何人可能经历最可怕的病了!」我们需要伴、需要爱、需要关心、需要被需要。这些需要不会因着年岁的增加而减轻。所有的社会学、心理学调查都指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都有一个内在需要,想要和这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建立一个能有有意义的互动,一份亲密的关系,直到他吞下最后一口气。

孤单对某些人来说,也许可以促使他去创作或寻求真理,是正面的动力。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负面,会带来低潮和暮气沉沉,甚至会想寻死,因此有人会为了逃避孤单,而对什么东西上瘾:酒、毒品、赌博、购物或上网…来忘记自己内在的痛和空洞。

对孤单真正的医治是爱和归属感,然而,这些必须在一个关系里才能产生,而且必须是一个稳固而可靠的关系。在你生命中拥有这样的关系么?你在关系中失丧么?

求表现的焦虑(Performance Anxiety)

有一电子品牌我们一家都很喜欢,就是博斯通(Brookstone),产品设计新颖巧妙,让人很喜欢把玩(我们常在店里玩、没买),因此有「成人玩具」之称。但是他的前总裁兼董事长瑞其(Rich Chollet) 却有一悲哀的故事。

他原本是亲友眼里的金童,靠着创意把一个小小的邮购工具公司,转变成全世界知名的博斯通零售业领导。在外人眼里他很英俊,能干,凡事稳抓大局在他股掌之间。然而众人看不见的却是他很怕失败,任何失败都会带来焦虑。

从大学功课成绩不如意开始,一生都为所有的不如意焦虑。他一手精心为自己打造出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但是完全禁不起任何的波折颠覆。他活在自己和他人的期望里,活得相当痛苦。

虽然事业成功、婚姻幸福,同事也很爱戴,他又是个很喜欢大自然的人,家就设在一个180 公亩的森林里。想想那是怎样一个世外桃源?但是他深陷自己所设的捆绑里挣扎不出,总觉得自己表现不够,后来在车库里把BMW车开动自杀身亡。死时留下的遗言是:「请原谅我,但是一想到活下去的折磨,我实在承受不了。」

表现焦虑型不管有多成功,永远都生活在恐惧中怕自己会失败。怕自己打造出来的生活和形象无法存留。因此得到了还要再努力得到更多。永远不觉得自己达到了目标,像踩在健身房里的跑步机,永远停不下来。

这其实是许多东方教育下的人的写照,就像那本书《虎妈的战歌》。东方教育谈来有点恐怖,有虎又有战歌,充满了杀伐之气。教育出来的孩子永远都想要表现,也永远觉得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意志来写出自己的生活。眼光一直往前看,且想要不断地超前,过程中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脸。

所以你失落么?你是否感觉不安?或者自我没有价值?感觉孤单么?焦虑么?这些都是失丧的表现,我们的心是否泄密呢?


图片提供/123RF

本专栏与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网站合作。 e-mail: gcwmi622@gmail.com

【延伸阅读】:
纸婚的联想
什么样的女人才算成功?
如何建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