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小憩》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书籍《我想要一个朋友》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书籍《我想要一个朋友》
作者:艾曼纽.勃夫
出版社:皇冠

  《我想要一个朋友》这本书的书名从原文直译过来就叫做《我的朋友们》,透过主人翁巴栋.维多和他认识的几个朋友,作者要讲述一个孤独寂寞的小人物,如何找寻可以安慰他的伴侣。

艾曼纽.勃夫于西元1923年出版此书,适逢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五、六年,整个欧洲百业萧条,作者本人也面临财务上的窘境,不但要接济被父亲抛弃的母亲和弟弟,还要设法维持自己的婚姻家庭。后来他也步上父亲的后尘,放弃原先的婚姻另娶他人,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出书写稿都不足以应付三个家庭的开销,最后因病潦倒而死。他生前的作品虽然颇受好评,但是始终没有造成热烈的回响,其着作也是在他过世后的三、四十年才被有系统地翻译成不同语言重新出版,与他笔下人物相互对照,或多或少可以看见艾曼纽真实生活中的悲惨身影。

巴栋是个身有残疾的退伍军人,以领取失业救济金为生,住在老旧的公寓里,平常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游荡。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让巴栋从头叙述他的生活内容。他睡醒了,发现自己的脸孔和牙齿油腻脏污,环顾四周,他看见天花板长霉,壁纸脱落,地板不但冰冷而且渗水;他的外套袖子绽线;大门只能打开一点点,他必须缩着身体才能勉强出门。这几段看似简单而细碎的叙述文字,精准地打造出巴栋的背景环境、身体外观、心情个性,那种家徒四壁、一身狼狈的景象,呼应了他后来为自己的不幸所找出来的原因:「像我这样的 一个人,一个没有工作也不想工作的人,将永远为人所厌恶。」

  出门之后,巴栋一一介绍他每天沿路会遇到的人,作者见微知着的惊人观察力在这些段落中显露无遗,他使用简单的字句,没有什么形容词,多半是主词、动语、受词的组合,但是人物的形象鲜明活泼,跃然纸上。例如他写一个同住在旧公寓的老头子,病得很重,咳个不停,偶尔会有一个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孩来拜访他,那是他的女儿。作者写她的帽子和香水,写别人耳语八卦、自以为正义的反应,却没有直接批判她,或揣测她何以不孝的原因。另外,还有个男人,「他有颗玻璃眼珠,这颗假的眼睛几乎跟另一颗真的眼睛一模一样, 让我从来搞不清楚哪颗才是真的,这倒是有点麻烦,因为我发现当我注视他那颗假眼睛的时候,他就生气了。」

  在巴栋的眼中,他不是用是非善恶的标准去分类这些市井小民,他只是写他们每一个人的特徵,其中不堪和可悯的面向交互穿插,让故事人物看起来更为真实。一路走来,作者的描写有如替当时的巴黎南郊绘制出一张张的文字浮士绘,无论是中下阶层的贩夫走卒,还是在玛德莲教堂那个有钱人活动的地区中走动的仕绅贵妇,对巴栋来说,他们都有可能变成他的朋友,所以他注意众人的一举一动,并且在心里幻想对方一定是喜欢上他了,他会花整个晚上想这个问题,心情起伏不定。
     就这样,他每天都带着他那卑微的天真,等待着有人会愿意和他在一起。「孤独压迫着我。我想要有个朋友,一个真正的朋友,或是一个能够倾听我的痛苦的情妇。在外游荡一整天,没有说一句话,夜晚回到自己房里便会感到厌倦。只要能换取一点点的情感,我愿与那人分享我的所有。……我会如同一条狗,跟着他到任何角落。」

  他的确遇见愿意和他发生关系的女人,但是对方通常在事后都对他不再留恋,他们的关系不超过一个晚上的时间。

  因为一次意外事件,巴栋在围观的众人当中认识了亨利.毕亚,他觉得这个人的气质与众不同,「我感觉自己猜着了他那模棱两可的态度,是希望我能跟上他。」所以他就怀着一厢情愿的心情,跟在毕亚后面走。在等待、试探的拉锯时刻,作者细细描写巴栋的情绪和两人关系的变化历程后来毕亚发现了巴栋了,巴栋「给了他一根菸……我给他的菸强化了我们的关系,我再也走不开了。」

他开始想像和毕亚成为朋友是件多快乐的事。他等待着隔天在路上跟毕亚不期而遇,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晚,他的心情起落越来越大,「毕亚不在那里」、「毕亚一定在等我」,这两股力量在折磨他,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巴栋复杂的心境,还有怪异而愚蠢的行径,那种既想要让对方知道自己辛苦等待,又怕对方知道了会瞧不起他,造成别人厌烦焦虑,艾曼钮写得非常精彩。

「一分钟后,我离开了,完全给击倒了。我没有反击,而是试着将自己沮丧的情绪推向更深渊。……我吞下口水免得哭出来。」后来,他有机会到毕亚家拜访,他才发现毕亚与他交朋友的真正目的。

  再来是想要自杀的海员,尼夫。他三天没有吃东西,也没有地方睡觉,所以他站在塞纳河畔,准备自杀。巴栋注意到他了,他回想自己过去站在河边时心里想着哪些事情。

  「我没有寻死的意思,但却非常想要引发别人的同情心。一有路人靠近,我就用手蒙住脸,然后像刚哭过的人一样用力吸着气。有些人还一边走远,一边忍不住地回头看我。上个星期,为了表示我的真诚,我还差点儿就真的跳入水中。」

  「当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人,我便忧郁地看着她,期望能感动她,更期盼她能猜到我对爱的渴求。」

  他就是如此叫人又好气又好笑,然而仔细一想,却又有无限悲哀在其中。贫穷的人也需要感情慰藉,可是没有人愿意和这些人相处,怕他们成为负担;他们为了要得到注意力,死亡变成是唯一可能有效的方法,仅管他们不见得真的想寻短。然而,造成贫穷的原因又是那么多种,他们真的需要同情吗?别人真的有必要同情他们吗?

  巴栋用救济金请尼夫去喝红酒,吃顿大餐。随着他的慷慨,他发现尼夫对他的尊敬慢慢改变。

  「现在他用『你』称呼我了。我早注意到不能和这些没有教养的人太过亲近,这些人把随便和友谊混为一谈。」

  仅管同样都是穷光蛋,但是在巴栋心里,还是有位阶之分,他的敏感让他对于人际关系之间的任何细微变化都紧抓住不放。

  「我比较喜欢让他处于焦虑之中。可以感觉得出来,在这时候,我对他来说又成了恩主。」

  他虽然知道以这种心理操纵手法来赢得友谊不是很好,但他交友的利基点不多,他只好安慰自己是出于助人的善意,因此情有可原。巴栋甚至帮尼夫找女人,没想到,他看到女人之后,「完全变了一个人。他谈笑自若,把我丢在一旁。」

  「做了好事,可是人们却用这种方式报答你。在这个世界上,被了解难道真的是如此困难吗?」这变成巴栋固定的提问,他的交友过程一再受挫,这类的问题也贯串在整本小说里。

  终于,机会来了,有钱的拉卡兹先生出钱让他买西装,并且为巴栋安排工作,他说:「我喜欢穷人,只要一有机会,我总会帮他们一把。」没想到,巴栋老毛病再犯,他被拉卡兹先生的女儿给深深吸引住了。

  「想到自己和一个有钱的年轻女孩子说话,这对我太有吸引力了……这种感觉很陌生,也许就是爱情。」

  他忍不住去女孩子上课的学校等她,想找机会向她打招呼,结果弄巧成拙,拉卡兹先生知道后,气愤地跑到他的住处臭骂他一顿。

  「我的头很痛。想到自己悲惨的一生,没有朋友,没有钱。我只求去爱,只求和别人一样,这要求并不算高啊!然后,我突然哭了出来。可是我马上又发现,我根本是在强迫自己哭。于是我站了起来。眼泪在我的脸颊干了。」
  最后,房东来赶他走了, 他认为自己待人客气,也尽可能保持公寓的清洁,也有付房租,这些邻居之所以要联手赶他走,他推想的原因是「我—是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想成为的那个疯子……只是一个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人。……他们不能原谅我的,是我的自由以及对贫困的无所畏惧。……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慷慨,以及我所做过的每件好事。」

  他把希望放在未来。相信有一天还是有人会爱他,他会变得快乐。
  艾曼纽的作品没有使用排山倒海的沉重思想或字句来质疑个人存在的生命终极意义。如果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比做是孟克那张色泽浓重、线条扭曲的名画《呐喊》,那么,艾曼纽他只是将个人生命的孤独感受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在画纸上,只是人物分不出是哭是笑,有如八大山人的落款。

  「啊!孤独,多么美好又多么悲哀啊!当我们选择了它,它是那么的美好!而当它年复一年强加在我们的身上时,它又是那痛的悲哀!」

  在这段话当中「孤独」生动地展现它的具体形象,它不再只是巴栋的个人感受,每一个人,无论是学识高低,地位贵贱,不分性别年龄,在生命中的某一些片刻,都有可能会在心里呐喊出无以名状的孤独感吧。


心灵小憩》网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