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書籍《我想要一個朋友》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書籍《我想要一個朋友》
作者:艾曼紐.勃夫
出版社:皇冠

  《我想要一個朋友》這本書的書名從原文直譯過來就叫做《我的朋友們》,透過主人翁巴棟.維多和他認識的幾個朋友,作者要講述一個孤獨寂寞的小人物,如何找尋可以安慰他的伴侶。

艾曼紐.勃夫於西元1923年出版此書,適逢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五、六年,整個歐洲百業蕭條,作者本人也面臨財務上的窘境,不但要接濟被父親拋棄的母親和弟弟,還要設法維持自己的婚姻家庭。後來他也步上父親的後塵,放棄原先的婚姻另娶他人,經濟負擔也越來越重,出書寫稿都不足以應付三個家庭的開銷,最後因病潦倒而死。他生前的作品雖然頗受好評,但是始終沒有造成熱烈的迴響,其著作也是在他過世後的三、四十年才被有系統地翻譯成不同語言重新出版,與他筆下人物相互對照,或多或少可以看見艾曼紐真實生活中的悲慘身影。

巴棟是個身有殘疾的退伍軍人,以領取失業救濟金為生,住在老舊的公寓裡,平常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遊蕩。故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讓巴棟從頭敘述他的生活內容。他睡醒了,發現自己的臉孔和牙齒油膩髒污,環顧四周,他看見天花板長霉,壁紙脫落,地板不但冰冷而且滲水;他的外套袖子綻線;大門只能打開一點點,他必須縮著身體才能勉強出門。這幾段看似簡單而細碎的敘述文字,精準地打造出巴棟的背景環境、身體外觀、心情個性,那種家徒四壁、一身狼狽的景象,呼應了他後來為自己的不幸所找出來的原因:「像我這樣的 一個人,一個沒有工作也不想工作的人,將永遠為人所厭惡。」

  出門之後,巴棟一一介紹他每天沿路會遇到的人,作者見微知著的驚人觀察力在這些段落中顯露無遺,他使用簡單的字句,沒有什麼形容詞,多半是主詞、動語、受詞的組合,但是人物的形象鮮明活潑,躍然紙上。例如他寫一個同住在舊公寓的老頭子,病得很重,咳個不停,偶爾會有一個打扮入時的年輕女孩來拜訪他,那是他的女兒。作者寫她的帽子和香水,寫別人耳語八卦、自以為正義的反應,卻沒有直接批判她,或揣測她何以不孝的原因。另外,還有個男人,「他有顆玻璃眼珠,這顆假的眼睛幾乎跟另一顆真的眼睛一模一樣, 讓我從來搞不清楚哪顆才是真的,這倒是有點麻煩,因為我發現當我注視他那顆假眼睛的時候,他就生氣了。」

  在巴棟的眼中,他不是用是非善惡的標準去分類這些市井小民,他只是寫他們每一個人的特徵,其中不堪和可憫的面向交互穿插,讓故事人物看起來更為真實。一路走來,作者的描寫有如替當時的巴黎南郊繪製出一張張的文字浮士繪,無論是中下階層的販夫走卒,還是在瑪德蓮教堂那個有錢人活動的地區中走動的仕紳貴婦,對巴棟來說,他們都有可能變成他的朋友,所以他注意眾人的一舉一動,並且在心裡幻想對方一定是喜歡上他了,他會花整個晚上想這個問題,心情起伏不定。
     就這樣,他每天都帶著他那卑微的天真,等待著有人會願意和他在一起。「孤獨壓迫著我。我想要有個朋友,一個真正的朋友,或是一個能夠傾聽我的痛苦的情婦。在外遊蕩一整天,沒有說一句話,夜晚回到自己房裡便會感到厭倦。只要能換取一點點的情感,我願與那人分享我的所有。……我會如同一條狗,跟著他到任何角落。」

  他的確遇見願意和他發生關係的女人,但是對方通常在事後都對他不再留戀,他們的關係不超過一個晚上的時間。

  因為一次意外事件,巴棟在圍觀的眾人當中認識了亨利.畢亞,他覺得這個人的氣質與眾不同,「我感覺自己猜著了他那模稜兩可的態度,是希望我能跟上他。」所以他就懷著一廂情願的心情,跟在畢亞後面走。在等待、試探的拉鋸時刻,作者細細描寫巴棟的情緒和兩人關係的變化歷程後來畢亞發現了巴棟了,巴棟「給了他一根菸……我給他的菸強化了我們的關係,我再也走不開了。」

他開始想像和畢亞成為朋友是件多快樂的事。他等待著隔天在路上跟畢亞不期而遇,但是隨著時間越來越晚,他的心情起落越來越大,「畢亞不在那裡」、「畢亞一定在等我」,這兩股力量在折磨他,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巴棟複雜的心境,還有怪異而愚蠢的行徑,那種既想要讓對方知道自己辛苦等待,又怕對方知道了會瞧不起他,造成別人厭煩焦慮,艾曼鈕寫得非常精彩。

「一分鐘後,我離開了,完全給擊倒了。我沒有反擊,而是試著將自己沮喪的情緒推向更深淵。……我吞下口水免得哭出來。」後來,他有機會到畢亞家拜訪,他才發現畢亞與他交朋友的真正目的。

  再來是想要自殺的海員,尼夫。他三天沒有吃東西,也沒有地方睡覺,所以他站在塞納河畔,準備自殺。巴棟注意到他了,他回想自己過去站在河邊時心裡想著哪些事情。

  「我沒有尋死的意思,但卻非常想要引發別人的同情心。一有路人靠近,我就用手蒙住臉,然後像剛哭過的人一樣用力吸著氣。有些人還一邊走遠,一邊忍不住地回頭看我。上個星期,為了表示我的真誠,我還差點兒就真的跳入水中。」

  「當我看到一個漂亮的女人,我便憂鬱地看著她,期望能感動她,更期盼她能猜到我對愛的渴求。」

  他就是如此叫人又好氣又好笑,然而仔細一想,卻又有無限悲哀在其中。貧窮的人也需要感情慰藉,可是沒有人願意和這些人相處,怕他們成為負擔;他們為了要得到注意力,死亡變成是唯一可能有效的方法,僅管他們不見得真的想尋短。然而,造成貧窮的原因又是那麼多種,他們真的需要同情嗎?別人真的有必要同情他們嗎?

  巴棟用救濟金請尼夫去喝紅酒,吃頓大餐。隨著他的慷慨,他發現尼夫對他的尊敬慢慢改變。

  「現在他用『你』稱呼我了。我早注意到不能和這些沒有教養的人太過親近,這些人把隨便和友誼混為一談。」

  僅管同樣都是窮光蛋,但是在巴棟心裡,還是有位階之分,他的敏感讓他對於人際關係之間的任何細微變化都緊抓住不放。

  「我比較喜歡讓他處於焦慮之中。可以感覺得出來,在這時候,我對他來說又成了恩主。」

  他雖然知道以這種心理操縱手法來贏得友誼不是很好,但他交友的利基點不多,他只好安慰自己是出於助人的善意,因此情有可原。巴棟甚至幫尼夫找女人,沒想到,他看到女人之後,「完全變了一個人。他談笑自若,把我丟在一旁。」

  「做了好事,可是人們卻用這種方式報答你。在這個世界上,被了解難道真的是如此困難嗎?」這變成巴棟固定的提問,他的交友過程一再受挫,這類的問題也貫串在整本小說裡。

  終於,機會來了,有錢的拉卡茲先生出錢讓他買西裝,並且為巴棟安排工作,他說:「我喜歡窮人,只要一有機會,我總會幫他們一把。」沒想到,巴棟老毛病再犯,他被拉卡茲先生的女兒給深深吸引住了。

  「想到自己和一個有錢的年輕女孩子說話,這對我太有吸引力了……這種感覺很陌生,也許就是愛情。」

  他忍不住去女孩子上課的學校等她,想找機會向她打招呼,結果弄巧成拙,拉卡茲先生知道後,氣憤地跑到他的住處臭罵他一頓。

  「我的頭很痛。想到自己悲慘的一生,沒有朋友,沒有錢。我只求去愛,只求和別人一樣,這要求並不算高啊!然後,我突然哭了出來。可是我馬上又發現,我根本是在強迫自己哭。於是我站了起來。眼淚在我的臉頰乾了。」
  最後,房東來趕他走了, 他認為自己待人客氣,也儘可能保持公寓的清潔,也有付房租,這些鄰居之所以要聯手趕他走,他推想的原因是「我—是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想成為的那個瘋子……只是一個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人。……他們不能原諒我的,是我的自由以及對貧困的無所畏懼。……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慷慨,以及我所做過的每件好事。」

  他把希望放在未來。相信有一天還是有人會愛他,他會變得快樂。
  艾曼紐的作品沒有使用排山倒海的沉重思想或字句來質疑個人存在的生命終極意義。如果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比做是孟克那張色澤濃重、線條扭曲的名畫《吶喊》,那麼,艾曼紐他只是將個人生命的孤獨感受用淡淡的水墨渲染在畫紙上,只是人物分不出是哭是笑,有如八大山人的落款。

  「啊!孤獨,多麼美好又多麼悲哀啊!當我們選擇了它,它是那麼的美好!而當它年復一年強加在我們的身上時,它又是那痛的悲哀!」

  在這段話當中「孤獨」生動地展現它的具體形象,它不再只是巴棟的個人感受,每一個人,無論是學識高低,地位貴賤,不分性別年齡,在生命中的某一些片刻,都有可能會在心裡吶喊出無以名狀的孤獨感吧。


心靈小憩》網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