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小憩》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死别后的艰难――电影《砂之谜》、《不羁放纵》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挚爱死别之后,要熬过那一段离别之苦,日渐挥别过去,迈向新生,爱得愈深,难度也就愈高。其中,又以顿间失去最是艰难。

 该怎么熬过呢?电影《砂之谜》用的是拉长「否认期」,《不羁放纵》用的是偷藏最珍贵的遗物、并无法控制地因痛苦而过着混乱失序的生活。

 由Francois Ozon执导的电影《砂之谜》(Under the Sand,2000),描述一对恩爱半百夫妻,于暑期度假时,丈夫下海游泳突然失踪,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Ozon细腻着墨妻子(由Charlotte Rampling担纲)在随后的一年间,以「他只是失踪」为由,用尽力气拒绝相信丈夫过世,以此表现跟挚爱死别的艰难。

 女主角在这一年的生活,是接近自闭状态,因为她总幻想着老公就在家中,陪伴她一如往昔。

■ 拒绝伤痛的事实

 她拒绝任何老公已死的暗示,譬如说,当她发现她学生暑假作救生员打工,因此曾帮她海上四处寻找,她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不认识你」。

 她不肯进老公的书房,甚至,当海防员最后打捞到他先生已面目全非的尸体,要她去指认,她还给自己一个理由:「这死者不是我老公,因为他手上戴的手表不是我老公的,我认得我老公的手表,那是我送他的礼物。」

 她把这理由当成救生圈一般紧紧抓着,以避免自己接受她迟迟拒绝的真相(当然,Ozon为此一在电影一开始特写好几次老公手上的手表)。  与女主角相比,她的婆婆否认自己儿子的死亡,用的方式就恶得多,基于母亲对媳妇的潜藏嫉妒,她选择伤害女主角:「他只是跑了,远远离开你,因为你让他太不快乐,他恨你。」这种否认法是在透过否认自我防卫之际,顺便拿刀捅另一个受苦的人一下,离间儿子跟媳妇的夫妻情感,实无法让人同情。

■ 给自己否认的理由

 可是我们却无法不同情女主角。她的每一个否认的努力,只是更加证明她对丈夫的爱与不舍,而她否认的方式,也伤害着自己正常的生活。

 电影最后一幕,她再度回到海边,远远看见很像老公的背影,立刻怀抱希望向他跑去。我们都知道她将立即发现那人不是她老公,而再度失望,也知道她将继续给自己一个理由,让自己活在否认期中;除非她够坚强了,愿意走出「否认期」,否则,那原本只是让自己有时间负荷真相的「否认期」,日后只会使她一再承受着煎熬折磨。

 另一部处理挚爱死亡的电影《不羁放纵》(Under the skin),Carine Adler 1997年执导,讲的是一对姊妹毫无预警地发现母亲癌末,并于三个月内失去了她。

 姊妹俩都接受了母亲的死亡,可是在头两个月内都痛苦万分,姊姊尚有老公关爱扶持,妹妹却只有一个已不爱听她讲话的男友。

■ 细腻表达失去的混乱

 而这妹妹,偏又很在意着挚爱有没有听她说话。母亲在世时,她老觉得母亲比较爱听姊姊说话,因此对姊姊很妒忌,现在母亲过世了,她立刻跟老没有注意听她说话的男友分手。

 这部电影对痛失所爱的混乱心绪,表现得很细腻。姊姊私下保存了母亲手上一直戴着的戒指,不敢让妹妹知道,怕妹妹跟她抢;妹妹更狠,偷了骨灰坛。

 其实,她们都是在用这种方式继续与已逝母亲维持一种象徵式的母女关系,彷佛母亲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与她们同在。

 然后,妹妹因着没有姊姊婚姻中的支援系统,以混乱的生活转移失去母亲的痛苦。先与不肯听她说话的男友分手,辞掉工作,又乱交男朋友,每天穿着母亲的衣服、戴母亲的假发四处漫游。

■ 关心需要多倾听

 这种混乱的生活导致姊妹一直吵架,直到姊妹和解,彼此都招出戒指与骨灰坛的骗局,相拥而泣,坦承想念与痛苦,将心释放了,彼此分担陪伴。

 我认为这部电影很细腻,是因为它对妹妹那段混乱失序的生活一点都不说教,也不刻意阻止,只是透过镜头让时间游走,让那混乱失序走到尽头,直到当事者疲倦了,愿意寻求帮助,与同失挚爱的姊姊彼此拥抱、一同哭泣。

 要走出失去挚爱的伤痛需要时间,这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无法标准化。在那期间,一切否认、自闭、混乱失序,都很需要怜悯。

 这段时间尽管是危险的,却也是最脆弱。因此,关心他的人需要多倾听、陪伴,若在言语中带有强制的想帮受苦者定出回到正轨的时间,反而有可能让当事者感觉不被接纳、感觉受到伤害。

 因此真正关心他的人最能做的就是在一旁默默陪伴着、暗暗保护着,直到受苦的人走到尽头,疲倦于漂浮,决定步向秩序的正轨,并向身边的陪伴着伸出求助的手。

心灵小憩》网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