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死別後的艱難──電影《砂之謎》、《不羈放縱》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摯愛死別之後,要熬過那一段離別之苦,日漸揮別過去,邁向新生,愛得愈深,難度也就愈高。其中,又以頓間失去最是艱難。

 該怎麼熬過呢?電影《砂之謎》用的是拉長「否認期」,《不羈放縱》用的是偷藏最珍貴的遺物、並無法控制地因痛苦而過著混亂失序的生活。

 由Francois Ozon執導的電影《砂之謎》(Under the Sand,2000),描述一對恩愛半百夫妻,於暑期度假時,丈夫下海游泳突然失蹤,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Ozon細膩著墨妻子(由Charlotte Rampling擔綱)在隨後的一年間,以「他只是失蹤」為由,用盡力氣拒絕相信丈夫過世,以此表現跟摯愛死別的艱難。

 女主角在這一年的生活,是接近自閉狀態,因為她總幻想著老公就在家中,陪伴她一如往昔。

■ 拒絕傷痛的事實

 她拒絕任何老公已死的暗示,譬如說,當她發現她學生暑假作救生員打工,因此曾幫她海上四處尋找,她第一個反應就是:「我不認識你」。

 她不肯進老公的書房,甚至,當海防員最後打撈到他先生已面目全非的屍體,要她去指認,她還給自己一個理由:「這死者不是我老公,因為他手上戴的手錶不是我老公的,我認得我老公的手錶,那是我送他的禮物。」

 她把這理由當成救生圈一般緊緊抓著,以避免自己接受她遲遲拒絕的真相(當然,Ozon為此一在電影一開始特寫好幾次老公手上的手錶)。  與女主角相比,她的婆婆否認自己兒子的死亡,用的方式就惡得多,基於母親對媳婦的潛藏嫉妒,她選擇傷害女主角:「他只是跑了,遠遠離開妳,因為妳讓他太不快樂,他恨妳。」這種否認法是在透過否認自我防衛之際,順便拿刀捅另一個受苦的人一下,離間兒子跟媳婦的夫妻情感,實無法讓人同情。

■ 給自己否認的理由

 可是我們卻無法不同情女主角。她的每一個否認的努力,只是更加證明她對丈夫的愛與不捨,而她否認的方式,也傷害著自己正常的生活。

 電影最後一幕,她再度回到海邊,遠遠看見很像老公的背影,立刻懷抱希望向他跑去。我們都知道她將立即發現那人不是她老公,而再度失望,也知道她將繼續給自己一個理由,讓自己活在否認期中;除非她夠堅強了,願意走出「否認期」,否則,那原本只是讓自己有時間負荷真相的「否認期」,日後只會使她一再承受著煎熬折磨。

 另一部處理摯愛死亡的電影《不羈放縱》(Under the skin),Carine Adler 1997年執導,講的是一對姊妹毫無預警地發現母親癌末,並於三個月內失去了她。

 姊妹倆都接受了母親的死亡,可是在頭兩個月內都痛苦萬分,姊姊尚有老公關愛扶持,妹妹卻只有一個已不愛聽她講話的男友。

■ 細膩表達失去的混亂

 而這妹妹,偏又很在意著摯愛有沒有聽她說話。母親在世時,她老覺得母親比較愛聽姊姊說話,因此對姊姊很妒忌,現在母親過世了,她立刻跟老沒有注意聽她說話的男友分手。

 這部電影對痛失所愛的混亂心緒,表現得很細膩。姊姊私下保存了母親手上一直戴著的戒指,不敢讓妹妹知道,怕妹妹跟她搶;妹妹更狠,偷了骨灰罈。

 其實,她們都是在用這種方式繼續與已逝母親維持一種象徵式的母女關係,彷彿母親以另一種方式繼續與她們同在。

 然後,妹妹因著沒有姊姊婚姻中的支援系統,以混亂的生活轉移失去母親的痛苦。先與不肯聽她說話的男友分手,辭掉工作,又亂交男朋友,每天穿著母親的衣服、戴母親的假髮四處漫遊。

■ 關心需要多傾聽

 這種混亂的生活導致姊妹一直吵架,直到姊妹和解,彼此都招出戒指與骨灰罈的騙局,相擁而泣,坦承想念與痛苦,將心釋放了,彼此分擔陪伴。

 我認為這部電影很細膩,是因為它對妹妹那段混亂失序的生活一點都不說教,也不刻意阻止,只是透過鏡頭讓時間遊走,讓那混亂失序走到盡頭,直到當事者疲倦了,願意尋求幫助,與同失摯愛的姊姊彼此擁抱、一同哭泣。

 要走出失去摯愛的傷痛需要時間,這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無法標準化。在那期間,一切否認、自閉、混亂失序,都很需要憐憫。

 這段時間儘管是危險的,卻也是最脆弱。因此,關心他的人需要多傾聽、陪伴,若在言語中帶有強制的想幫受苦者定出回到正軌的時間,反而有可能讓當事者感覺不被接納、感覺受到傷害。

 因此真正關心他的人最能做的就是在一旁默默陪伴著、暗暗保護著,直到受苦的人走到盡頭,疲倦於漂浮,決定步向秩序的正軌,並向身邊的陪伴著伸出求助的手。

心靈小憩》網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