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失败的功课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们这个社会,并不鼓励失败。市面上到处充斥着教你如何成功、给你成功秘密的书籍,电视新闻报导的也多是成功的案例,面对失败者,这世界没有太多的同情给你。

但是吊诡的是,无数真正成功的人,他们最大的秘诀,就是怎么样与失败共处。作家巴默尔曾经说过,失败可以让我们看清楚,潜藏在内心各样的怪兽,看见我们原来是何等地不负责任、是何等地容易愤怒、是何等地容易自满、是何等地容易自以为是。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失败的经验,看见自己的缺乏,或是种种错误的想法念头,「失败为成功之母」绝非一句空话。

文字工作会有快乐的时候,会有高兴的时候。一本好书被一间教会买了个上百本,当然让人开心,因为我们的心血换来了上百人的支持;编到了一本十年来罕见的奇书也很开心,好像参与了历史,带来某种革命性的开创。但是得老实承认,文字工作更多时候,是得学习如何与失败共处的。不尽理想的营业额、满仓库卖不到的滞销书,种种的压力不容易缓解。

文字工作最容易看见的失败,大概非书名莫属了。一本书,有了个好书名,人见人爱,自然容易被读者接受;但是一本书,如果书名取坏了,人见人厌,你内容再好,也没什么机会。有几本书,总是躲在仓库见不了人,究其原因,大概不脱书名缘故,像那本《名不虚传》,明明是鼎鼎大名的葛福临所写,却乏人问津;又好比那本《起死回生》,误以为这书名惊天动地,没想到大概是「死」这个字触了楣头,结果是库存量惊天动地。

但是也因为这些失败的例子,取起书名让我们更谨慎――新颖有创意的书名很好,但要小心过了头变「哗众取宠」;要确实掌握内容,才能在适切的范畴取出好书名,如果把一本讲灵命塑造的书取成偏理性的《交换明天》,你就会让读者无所适从。失败的书名,让我们越来越知道在读者面前、在书的面前,都要谦卑,都要倾听。

文字工作还有另外一种失败,就蛮难堪的。那种失败是追求畅销书的失败。为了求生存,过去几年基督教市场也开始一窝蜂地抢出畅销书。美国CBA畅销书榜一出来,榜上有名的书大概不到一个礼拜就各有买主。短时间内基督教华人出版蓬勃发展,热热闹闹,但是日子久了,大家却发现,怎么每一家出版社都长得越来越像,作者一样、选题一样,就连封面都几乎一样。最糗的时候,一个月同一个作家有六本新书面世。结果,畅销书不再是万灵丹,甚至成为票房毒药。更可惜是许多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经典,就在畅销书的浪潮中被淹没。

并不是说,畅销书不好;书会畅销,代表的是读者有这方面的需要。但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必须要鞭策自己,看透畅销书的现象,寻找隐藏在畅销书背后,读者生命更深层的灵性需要,在这个需要上面不断地往下挖、往深海里游去。

杨腓力《祷告》的畅销,是否代表华人在祷告方面的探索普遍不足?毕德生《圣经好好吃》受欢迎,是否代表华人在读经生活上有关键性的问题?《马铃薯汤教会》试读活动热络,是否象徵「教会增长」背后,人与人对更深连结的期望?这些,都是畅销书给我们的挑战,也是过往盲目只求畅销的失败,所要教导我们的功课。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

【延伸阅读】:
读经生活化
灵火同行 透明日记
祷告的出版学――工作就是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