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新天新地里的地震――巴默尔的终末论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电视会上天堂吗?

前一阵子,和一位牧会的朋友聊到一个话题:「电视会不会上天堂?」、「新天新地有没有电视?」尽管如此的问题,无法直接从圣经找到答案,但是根据整本圣经的脉络,确实可以有些初步的讨论。

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电视的教育功能,许多节目让人看了眼界大开,身心灵都获得成长和满足。但是另一方面,某些电视节目的内容,的确和圣经的价值观大相迳庭,很难想像这样的东西,还能在新天新地里存在。

朋友更激进地指出,到了新天新地,我们的生命会更丰盛!届时,与人相处、和大自然做朋友,将会是我们最喜欢的事情,就算真有电视,大概也乏人问津,节目的收视率,恐怕会创下最低记录。

聊着聊着,我们都发现,如果电视在新天新地的地位,远远不如现在,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试着从今天开始,就降低对电视的依赖?不然到了新天新地,恐怕将会适应不良。

「我的」新天新地

在每个人的心中,对于什么东西上天堂,什么东西不会,或多或少都有些假设。这些假设,有些存在于我们的意识里,另有一些则潜伏在潜意识的层面。存在意识层面的假设,还可以三不五时透过对谈反思,找出其谬误(就像我和朋友关于电视的那一番对话);比较麻烦的是在潜意识里的假设,我们根本就没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想,可是在日常生活作息中,却已常不自觉地跟着潜意识的假设来做事。

譬如说,对于那些我们不喜欢相处的人、不想去做的事,表面上我们以为自己之所以逃避这些人事物,是因为和这些事情打交道时有过不好经验,而这只关乎个人好恶问题。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样的行为或多或少反映出我们潜意识里的假设,以为某些事情在新天新地不会出现,所以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予以排斥。

吹来很舒适的冷气、看来可爱的东西、许多美丽的事物、让人又哭又笑的好节目,这些东西,是我们在不假思索、也从没想过合不合圣经的情况下,就已经假设它们进入了天堂的大门,是我们在新天新地房子的必备品。至于看来恶心的蟑螂、过一阵子就让家里变脏的灰尘、每天把我们弄得疲惫不堪的工作、那些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同事、老是让人气得牙痒痒的上司,没下地狱就不错了,可别想混进天堂的大厅――至于符不符合基督教信仰,我们却很少质问自己。

新天新地里的地震


巴默尔翻读巴默尔的《行动灵修学》,则是被他提醒,某个我以为不会上天堂的东西,很可能早就等在新天新地里。那东西就是地震。

巴默尔,一个以贵格会传统为基底,发展出许许多多教育的洞见,因而获选为全美最重要三十位教育领袖的作家兼社会行动者,很难想像他也关注终末的问题。也因此,看到「终末」这两个字出现在他着作中,便格外竖起「眼睛」。巴默尔果然也不负众望,照例「语必惊人」,把地震带到了终末的讨论里。瞧瞧他是怎么说的:

英文「apocalypse」(天启)词根的意思是「揭开」、「展现」。因此终末语言正是谈论默观过程的另一种方式,于这过程中假象被揭露、真相被展现。这正是地震的作为,地震揭露我们以为自己是站在坚固地面的假象,揭示地底下其实有隐藏的张力和断层。地震虽会破坏我们生活的表层结构,其力量乃产生自地底下有待调整的偏离,以恢复正常秩序。对埃斯基菲而言,那就是自然、人、国家、与上帝之间共同体的复活秩序,一种消除不公义张力的秩序。

当然,巴默尔所说的「地震」,不是大自然里的地震――想要搞清楚天堂有没有大自然的那种地震,可能要再去请教这方面的专家(或许可以考虑作家张文亮?)。然而,巴默尔点出另外一个重要的观念:在新天新地里,我们的想法可能天天都会经历有如地震般的摇晃。

更进一步来讲,这个新天新地的地震,早就来到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里。也就难怪,为什么圣经中记载,每次只要耶稣讲话,总是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他就是天国地震的震央,有他在的地方,芮氏规模一定破表。


巴莫尔带来的震撼教育

用「新天新地里的地震」这概念来审视巴默尔的每一本着作,格外有番趣味。这位老兄,还真像是个地震专家,专门找那些会让人的思想观念天摇地动的主题下手。

就拿《行动灵修学》来说好了,相较于一般人以为,基督教灵修学偏重静态的默想、禁食、读经、祷告等,巴默尔却引经据典、旁徵博引地证明,行动才是灵修学关注之所在。透过行动,我们才不至于患了「大头症」,头大身体小,满脑子正确的教义观念,却老是带不出行动。反之,藉由行动,我们得以让脑袋瓜里想的、祷告会里说的、团契小组分享的,在现实生活的考验中去芜存菁。行动的地震,让我们不再只是一厢情愿。

又好比另一本重要着作《吊诡的应许》,巴默尔以十字架为核心,指出耶稣这个来自天国的地震,之所以老是可以揭露出真相,把世界弄得人仰马翻,就是因为他的生命和教导,以「吊诡」、「矛盾」为特色,他教导我们不要企图化解矛盾,而是要让矛盾维持的张力,才能带出生命改变的力道。

至于《让生命发声》,读过的人没有不被巴默尔讨论的「向下移动」所震撼(毫无疑问,巴默尔是卢云地心探险队的成员)。在那些常人眼中低下、卑微、肮脏、丢脸、无意义的事情里,神国正开始像地层隆起般浮现。

而关于巴默尔的老本行―教育,若从地震的角度来看,也有恍然大悟之感。所谓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认知的领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一次又一次被震撼、被摇晃。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震撼,他的两本书《教学的勇气》和《To Know as We Are Known(校园书房即将出版)》,都有详细的讨论。

至于巴默尔较少被人提及的教会论着作《The Company of Strangers》,把陌生人的概念带进教会的讨论中。正如耶稣复活的时候,是以陌生人的样貌出现在门徒面前,每一次当我们在教会里迎接陌生人、边缘人,我们就是在迎接神国度的到来,让天国来震撼安稳却贫乏的生活。

观念天摇地动,生命亘古常新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高喊「成了!」(约十九30)的时候,「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太二十七51)。天国的降临,总伴随着天摇地动,因为在新天新地里,观念的地震将会是常态。毕竟,我们是跟那亘古常新的上帝在一起。你如果不喜欢自己的生命老是被搅得天翻地覆,逃避地震所揭示那隐藏在地底下的张力、断层和国度的真理,这一堂巴默尔的「地震体验课」恐怕就非上不可。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

【延伸阅读】:
生命的结束还是生命
再穷也不白占他人便宜
波丽士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