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想的芦苇》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下一站人生风景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时间,是位不留情的老人,他比任何一个都老,老到超过人类过去到现在每个人年岁的总和。因此,我们思想岁月时,时间轴就失去意义,因为他是人类共同财产,不属于个人。于是,当人面对自己生命的年日,要想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而不太需要顾忌几岁了该做什么。一般人提到「人生下半场」,立刻会想到「六十岁」;但如果一个人的年岁被神界定在五十岁,那人生「下」半场岂不从二十五岁就开始了!因而,面对这议题,不如从工作生活的大转变来理解。

现代医学的普遍发达,从医疗到保健,更普及的是养生观念,让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特别对男人来说,当从原来工作长久的职场上,被迫停止(资遣或届龄退休),或在中年时,选择重新来过的人生,那么来日方长,如何面对人生的下一站呢?就男性而言,「成就导向」及「自我实现」是生命生活中的重要指标,不论何时、何地、何种环境,有成就,并能实现自我,男性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剩闲人」,而是在过有价值的人生。

有位顾家的父亲,为了养育三个儿女,在公务部门辛苦地,且忍受着僵化的环境,挣得所需金钱,让这个家得到幸福。这样工作了三十年,终于到了离开的时候。结束这么长的职场生涯,接下来他能做什么呢?在退休金等经济状况不错的条件下,他立志在他的「人生下半场」要环游世界,实践他过去的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退休后的第一年,这位父亲就出国旅游五次。他考量到「时不我与」,健康状况、国外汇率、旅游优惠活动,各种因素让他觉得要把握现在。

一位居住在美国的弟兄,长年在华尔街金融机构工作。我们会想到〈华尔街之狼〉电影中的情节,但这位弟兄的工作是与政府合作,专门去抓狼的。虽然不似股市交易员工作那般,时时刻刻血压都会飙到一百八,但他的压力仍然很大。五十岁出头,他决定退下来。做了这么久的金融工作,他不知道戛然而止后,能在做什么。教会的朋友建议他,既然他的聪明才智够,就应拿来为神所用,去学习希伯来文及希腊文,然后研读圣经,贡献神学及教会界。这的确需要不少工夫,弟兄却愿意为此付上人生下一站的代价,开始研经之旅。

在高中教历史课的一位老师,稳定的工作环境,不变的工作模式,让他度过了平顺的职场生涯。直到五十五岁,他突然觉得这样的人生索然乏味,就毅然辞去教职。接下来呢?他想对社会仍应该贡献他的壮年人生。经济状况允许他不必另外求职,他就决定加入志工的行列。到医院或公务办事机关担任志工是最多机会的,但他想做自己在行的志工。偶然机会下,得知某博物馆在招募志工,正符合他的期望,于是他就去了。担任参观导览员,这位前历史老师如鱼得水,实体物品的介绍,加上他的历史知识,他成为博物馆中很受欢迎的志工。

就我自己而言,也到了应该考虑「人生下半场」的时候。既然不能成天游山玩水,又没有资质贡献神学,规划上最好是做自己喜欢、并且能做的事情。想像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是我羡慕的,若能有「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就更好了。现在要买块农地,可也不容易,想到《湖滨散记》的梭罗,有块地真好。阅读写作,就如学海无涯,没有范畴,没有边际。某种角度而言,这种下半场的规划,有些抽象不切实际。但在我的价值观中,人生能如此,就有意义的存在。如果因而对教会或社会有所贡献,那就更好了。

综合上述,对基督徒而言,规划所谓的「人生下半场」,应该是「实践理想」。因为这时不必再是为「成功」而战,如同职场上要去「漫天厮杀」。而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呢?有人可能是在家中经营一片窗口盆栽,也有人可能是征服宇宙。不论如何,都要有个开始,并且照着自己的能力,有毅力地一步步去做。可以这么想:这是神的恩典,是神多给的时日,我们「赚」了这时日,就要抛开功利,努力将理想实践出来,下一站人生风景,会是更美丽的。


图片提供/123RF

【延伸阅读】:
留下什么品牌的核心价值?
老师伤害我,怎么办?
爱心、信心与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