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目》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道可道,非神道?──從基督信仰看能言善道的ChatGPT與其對教會的挑戰 -2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本文網媒版發表於舉目雜誌, 全文亦受邀刊登於《文化宣教:跨學科現象與理論研究》一書,曾劭愷博士主編)

▎作者王道維為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三、從創造論看ChatGPT:上帝形像的必然彰顯

在人類歷史上,影響社會變化最劇烈快速的方式不外乎兩個,一個是戰爭的爆發,另一個就是科技的發展。我們幾乎沒有人希望發生戰爭,卻有許多人期待現代科技可以更多發展來解決現有的問題,或是滿足人類更多的慾望或想像。在這樣的背景下,就算基督徒因為信仰的緣故不會天真地以為科技可以拯救世界,但也很難否認相關的發展仍有其重要的意義,只是當前AI與如今ChatGPT這類的對話機器人顯然會帶來許多以前未曾想像的狀況與挑戰。

1. 上帝的形像包括創造像人類自己的被造物

從聖經創造論的角度來看,創造發明本來就是上帝創造人時賦予人類的「上帝形像」(Image of God)之一,並非罪惡之事,甚至可以視為一種上帝榮耀的彰顯。這部分雖然沒有直接的聖經經文,但明顯符合聖經創造論,並且是許多神學家已經指出的[18]。但如果我們依循著這個脈絡更進一步延伸,馬上可以了解到既然「創造」是上帝加諸於人類的「上帝形像」之一,那麼人類按照這個形像,去創造「以人類的形像與樣式」而展現的AI,是必然的結果。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1:26)

事實上,人類自有文化以來,早就創造許多想要模擬人類自己的物品,包括小孩玩的娃娃、藝術家的人像、演員的表演到電影中的外星人等等。這些都在反映人類創造一個類似自己的物品的渴望與努力,並在與其對話中找到某種重要人生意義與自我認識。目前AI唯一不同的是,它比之前所有人造物更能藉由文字語言反映人的某種本質(而不只是外在的樣貌),使人更不容易區分真實與虛假。但是如果我們同意「上帝的形像」重點不在於外表(因為上帝是靈,沒有物質的形象,而人類顯然受限於物質的身體),那就可能必須承認,人類最高的創造力是創造出像人類內在心靈的東西(如AI),正如同上帝創造的最高智慧展現是在有他形像與樣式的人類!

以此而言,基督徒或許不但不需要排斥AI,甚至應該以更為認真與崇敬的心看待這樣的發展。而我們也因此看到ChatGPT的特殊之處:它藉由僅有人類才能掌握的語言文字來通往「通用型AI」的方向。因此,比起表面上像人類外型的機器人或某些特定功能贏過人類的AI,ChatGPT的發展已經有不同於以往的意義。這個評估並不是從技術面,或是號稱前沿科技就高舉,當然也不是因為可能取代部分人類就盲目反對。對基督信仰而言,評估的標準是回到起初AI這類機器或演算法被開發時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2. 創造AI的目的是管理人造世界而非管理人類

那我們創造AI的目的應該是甚麼呢?回到創1:26的經文,我們可以看見上帝按照他的形像與樣式造人,目的是為了讓人代為管理上帝創造的世界。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人類按照自己形像與樣式來創造的AI,也應該要以「代表人類管理人類建構的環境」為主要目的。這裡要仔細說明的是,我們不應該讓AI取代人類管理大地,因為管理大地的責任是被委託於人類,而非人類的創造物,這兩者應該要有所區分。

更準確來說,如我們所見,18世紀工業革命之後大量的人造物品已經充斥於本來的自然生活,包括各種高樓、道路、工廠、交通工具與電腦網路等等。這些「非自然」的環境是人類利用上帝賦予的創造能力而做的科學發明,已經是我們日常生活無法離開的重要部分。如果可以藉由AI的應用來協助人類管理得更好(舉例來說,以AI來管理交通或環境汙染),人類的角色就可以脫離這些人造環境的挾制,更認真地以上帝託付的管理者角色,好好用心對待與享受這片自然土地與其中的各樣生物,讓我們的靈魂更接近創造它們的主。

3. 創造論的角度可以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基礎

因此,若能更準確地了解人在上帝創造次序中的位置,AI的發展本身應該是值得期待的。即或有人不認同上帝創造人類且賦予管理大地的使命,應該仍會同意AI的發展需要有清楚的目的才行,否則無法用來支持需要的巨大投資與應付可能發生的重要影響。相信在這一點上,基督徒與世俗社會的價值觀可以相當接近,值得更多深化與了解。

四、從救贖論看ChatGPT:AI原罪需持續改善但受限於人類自身

1. AI原罪使人類創造的秩序混淆

但是我們都知道,整個創造的故事並沒有那麼簡單。基督教的創造論除了首重創造的「目的」以外,也同樣強調創造的「秩序」(order),創造的上帝是有計畫、有規則地安排他認為美好的被造世界。雖然這個「秩序」不一定都能簡單地被理解為物理原理,甚至我們可能窮盡我們的思考或研究也無法完全了解,但科學家與神學家都有一個類似的信念:相信這個世界有其規律可循而非本質性的虛無混亂[19]。

而從神學角度來看,一個最基本且很明顯的倫理秩序在於人類是被造者,地位應低於創造者上帝。因此伊甸園的事件就可以被理解為,被造的人類受到蛇的誘惑,想要與上帝同等,因而違背這個創造次序,帶來了原罪。

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 神能知道善惡。」(創3:4-5)

因此基督教信仰並不單單只是創造論,更提到罪的影響與救贖的需要,而後者更是基督宗教有別於其他宗教信仰的核心關鍵。應用於AI的發展,當AI的擬真度越來越提升,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那個創造者(人類)與被造者(AI)之間的秩序有可能被混淆。若再加上我們人類本身並非全能卻慾望無窮,也可能讓部分人太過於相信AI而產生依賴或刻意用於傷害他人,在隱私權、智財權、工作權等領域帶來法律與倫理的挑戰,放大這個社會已有的偏見或歧視言語[20]。

這樣的憂慮不但是合理的,而且事實上正在發生。因此如果以人類是上帝的被造物來類比,我們前述這些AI近乎本質上的缺點(例如只是機率計算模擬而無法排除錯誤)也許可以用「AI原罪」來描述,代表不符合創造者的期待或規劃的部份。但是筆者此處也需要很謹慎地強調,由於目前的AI完全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上的「自由意志」[21],所以並非是道德行為的主體,很難直接用傳統神學或道德哲學的用語來等同。

2. AI繼續被救贖改善時的矛盾之處

以上筆者作此類比的重點在於:即便伊甸園中亞當、夏娃的犯罪是因為運用上帝所創造的自由意志,在本來可以不犯罪的情形下選擇犯罪,使罪進入世界(羅5:12),但是我們這些亞當的後裔的確也在這個不得不犯罪的肉體中得到救贖,生活在目前這個幾乎無望改善的世俗世界,並且仍在盼望得到上帝完整的救贖[22]。這代表我們仍能從救贖的角度來看AI的應用可以改善、調整的方向,或可類比於基督教的「成聖」的操練。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林前11:1)

「所以,你們該效法神,好像蒙慈愛的兒女一樣。」(弗5:1)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

雖然教會中對於成聖的方式有許多不同的傳統,但最終的目標都是希望能效法並活出基督耶穌的生命。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未來若要讓AI可以減少所謂的錯誤或危害,不可能只是用設定紅線規則的方式來訓練AI以減少犯錯,那幾乎等同於律法主義,只能減少犯錯而無法真正仿效人類。事實上,由於前述所提及,AI程式內部有大量的參數需要調整(ChatGPT就有1750億個),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設下明確的「規則」,所以才需要特定的訓練方式(如前述所提及的「人工回饋的強化式學習」)。

但問題是,如果AI被救贖的目標是更好地仿效人類,又該效法哪一種人呢?或是該用哪一類的文化與價值觀?不可否認的,目前美國巨型科技公司如Google、Microsoft、Facebook或Apple等所開發的AI產品,必然先入為主地使用以西方白人文化為中心的價值觀來訓練[23],而這樣的產品將來在東方文化、伊斯蘭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中,必然會因為訓練資料有限或是訓練的標準不同,而產生需要再客製化(customized)或地域化(localized)的結果[24]。倘若放任AI由一般人來訓練,一定學習到更多人類錯誤的偏見或仇恨的語言。

3. AI如鏡子只會更放大人類的缺點與罪性

從以上可知,這個AI要學習的「理想模範人類」其實是多元化的存在,並非想像中的單一性。因此後來有更多類似ChatGPT的AI機器人出現時,必然會有價值觀之爭,而且更放大我們人類本身的缺點或差異性(即使屆時能夠完美地模擬人類,也無法免除這樣的問題)。

從基督信仰的救贖論來看,AI恐怕永遠無法真正成為可靠的產品,因為創造的人類與想要模擬的對象本身就是極不完美且帶有偏見的,因此仍然需要不斷批判與調整[25]。但是回顧歷史,人類過往所有科技發明,在脫離實驗室階段進入實用時,都會為了爭取經費而強調其對人類生活的改善或好處,刻意或無意間忽略可能的缺點。當這類科技服務已經深入人類生活而出現許多非之前所能預想的負面影響時(例如手機),人類就會開始自行修改目的或方向,為相關的技術延續生命或創造新的目的。這個情形未來也肯定會發生在AI身上,只是反映的不是AI的問題,而是人類的罪性,並且更為放大到無法忽視。

因此從基督教的救贖論,我們發現一個看似矛盾的發展方式:一方面我們只會有更多這種類型的AI機器人出現,所以仍需要持續追問開發者或使用者,使之清楚回答使用目的與可能的影響,並以其應用的結果是否符合人類價值來評估是否值得支持。但是同時間我們也無法完全相信人類自己,因而對人性根本的歸宿與終極盼望還是無法有真正的答案可以給AI作參考。因此筆者認為,ChatGPT這類對話機器人將會如同一面清晰的鏡子般反映甚至擴大人類自己的缺點,雖然總可以事後補救,但仍永遠不足,因而促使更多人更深反省、看見自己的盲目與虛空。或許,從救贖論觀點來看,這也是AI對人類自身最有正面影響的部分吧。(待續)




[18] 可參考美國神學家薛華(Francis A. Schaeffer)在他的著作《人類的上帝形像》(The God Who Is There)。其中他強調了人類的創造能力是上帝形像的一個重要部分,因為上帝是創造者,而人類通過創造來展現自己的形像。

[19] 有人可能會引用物理中的量子力學或測不準原理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隨機而不可確定的。但是筆者要提醒的是,我們仍能用量子力學的方程式來明確描述計算這些機率。這顯示物理學家並非相信世界本質上是混沌隨機的,否則連建立物理定律來描述的企圖都不必有。

[20] 這些當前AI應用時最容易被質疑與引起爭議的地方,已經有許多人文社會領域的學者開始研究相關的防範配套措施,此處就不再敘述。

[21] 關於AI是否有自由意志等主題,在哲學或心理學領域已經有許多討論。這根本上會牽涉到我們如何定義人類的自由意志,或甚至人類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

[22] 這也代表基督教的救贖論絕對不只是如何定罪或得救這類過於簡化的標語,還更包括如何在這罪惡滿盈的世界中,帶著仍會犯罪、與他人幾乎無異的軟弱來面向上帝,與世界對話而仰望新天新地的到來。這個等候過程也是一個信心成長的歷程,也就是基督徒所謂的「成聖」。

[23] Samantha Murphy Kelly, “This AI chatbot is dominating social media with its frighteningly good essays”, CNN Business (11/8/2022)。引用網址:https://edition.cnn.com/2022/12/05/tech/chatgpt-trnd/index.html

[24] 這顯然已經發生於中國這樣對資訊管控更嚴密的國家,如以下報導:〈ChatGPT在中國被禁用仍爆紅 各家企業推替代工具〉,中央社(2/13/2023)。引用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t/202302100339.aspx

[25] 最近OpenAI也發表了類似獨立宣言般的正式聲明,強調人類社會應該更積極地用對話的方式來面對、處理通用型AI的來到,確保每個人都能從這樣的發展中獲得益處。Sam Altman, “Planning for AGI and beyond”, OpenAI (2/24/2023)。引用網址:https://openai.com/blog/planning-for-agi-and-beyond

【上期回顧】

道可道,非神道?──從基督信仰看能言善道的ChatGPT與其對教會的挑戰 -1

本專欄與《舉目雜誌》、《海外校園》合作

【延伸閱讀】:
道可道,非神道?──從基督信仰看能言善道的ChatGPT與其對教會的挑戰 -1
啟示錄的七個得勝大禮包
享受工作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