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生》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臺灣婦女的救星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上帝的救贖不分男女,醫生救人亦是如此。男人、女人一樣會生病,尤其女性肩負「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更需要好的醫療來協助。根據1889年新樓醫院所公告的「台南府郡城內醫館條約」中記載,當時一年裡住醫館就醫的人,男性有537人,女性只有54人。難道那時台灣女人比男人健康?

  新樓醫院的院長顏振聲醫生說:「本島婦人生產很辛苦,不喜歡親近男醫生,寧願死亡,不肯受醫治。」因此俗語說:「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

  早期來台的醫療宣教師都是男性,「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讓生病的婦女不敢接受男醫生的治療。為搶救台灣婦女靈魂與生命,英國女宣道會派遣女宣教師來台協助。如1885年助產士朱安姑娘與文安姑娘,1892年女醫以利沙白醫生,1931年吳花蜜醫生,她們都專門於婦產科與小兒科。 生平

  台灣第一位女醫生─伊利沙白(Miss Elisabeth Christie,1864~1901年),也就是宋忠堅牧師娘,於1864年4月出生在蘇格蘭的該內斯城,自幼天資聰穎,性情溫柔。五歲就入學讀書, 19歲大學畢業。之後又進入醫學院研讀五年。當時參加畢業考試的男女共有80人,24歲的伊利沙白獨佔鰲頭。

  1891年11月底,伊利沙白醫生與宋忠堅牧師(Rev.Duncan Ferguson M.A.)在香港結婚。1892年2月19日從香港到台灣府城,同心志行醫、宣教。具有醫生與牧師娘雙重身份的她,認真學習台語,不久便前往鄉村探訪婦女。

  有時候她與宋牧師一起傳道,有時則自己住在教堂,藉著治療疾病、分發藥品來傳福音,使民眾身體、心靈得到醫治。

  伊利沙白醫生有精湛醫術,不分晝夜的為人接生,減少婦女因生產過程所發生的危險。不論在城市或鄉間,深為人民所信任。因此,許多人希望教士會能設立一所「婦人病院」,由她來負責。母會批准了,但因院地接洽不妥而未能成立。因為設不成,她才有更多時間為更多人診治。

  1900年12月初,她與三個子女前往高雄木柵地區訪問,不幸在那裡染上疾病,後來回到台南休養。請了新樓醫院安彼得醫生,及日本醫生著山先生來會商、診治,大家用盡各種方法,仍無法醫治,她臥病40多日終不治。1901年1月17日禮拜四下午六點,安息主懷,年僅37歲。過世時她的父親及兄弟都建在,她有三個弟弟,都學醫,二個已經當醫生,一個仍是醫學生。她葬於現今台南市基督教公墓內。

  伊利沙白醫生英年早逝,以世人的眼光來看,令人惋惜;但她在有生之年,盡已所能的事主愛人,值得後人敬佩與學習。

●德馨

  1.醫療生力軍,造福婦女

  在民風保守的社會裡,專業女醫生的出現不但對台灣醫療注入一股力量,亦是婦科病人的福氣,她們有疾病不再忌投醫。女人生產時的風險也因而大大降低,不再聽天由命。以利沙白醫生不但守護著婦女們的健康,亦搶救了許多婦女與嬰兒的寶貴性命,讓很多家庭享受到迎接新生兒的喜悅。

  2.才德兼備,婦女典範

  以利沙白醫生醫術專精,為人謙卑,與丈夫同心同行,在家庭、宣教、醫療上盡心盡力,堪稱才德兼備。

  甘為霖牧師曾如此形容:「宋忠堅牧師娘十分聰穎、伶俐,並且總是不會想到自己。她也不會因為自己無庸置疑的能力與充足的努力,就想要得到特別的褒揚。」

  有了丈夫宋牧師的支持、鼓勵,她的努力與付出不但成為婦女們的良好典範,也獲得許多台灣男性的認同,無形中提升了婦女在社會的地位與價值。

  3.愛人救人,深受愛戴

  以利沙白醫生行醫傳道,無論城市或鄉下,只要能力所及,義不容辭。因為這樣,不幸早逝的她,令許多人錯愕、婉惜與不捨。

  巴克禮牧師說:「她如此日以繼夜工作,絲毫不嫌疲累,而贏得府城內外眾人對她醫德的讚美。市民要求她喪禮的行列不可直接從宣教會走向墓地,而必須繞過內城幾條重要街道才行。」近千人的送葬行列,人人悲傷不已,這足以想見當年她所受到的歡迎與愛戴。

●典範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她有精湛的醫術,卻沒有高傲的態度;謙卑服事上帝,細心醫治病患。雖短短九年,伊利沙白醫生為台灣的醫療宣教事工「鞠躬盡瘁、盡忠到死」。

  不論男女,人人都是上帝的寶貝,兩性相互尊重、彼此鼓勵、支持,才能將上帝所賜給人的恩賜發揮到極點。期盼她的佳美足跡帶給大家更大的激勵。

本專欄與路加傳道會網站合作。

【延伸閱讀】:
大夜
美食的心靈問題
正視放寬臨床試驗限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