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急澗山嵐》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多元情感 VS. 多元情慾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住家附近有一所國小,每到放學時刻,家長、外傭、安親班……趕來接孩子,學校周邊一定嚴重塞車。一個個孩子回到家,接下來的時間大概就消耗在電視、電腦前,或在安親班寫作業。

這與我小時候的經驗多麼不同!放學後,我們留在學校盪鞦韆、扮家家,或穿越不同巷弄,將回家的路程當作一次探險,或幾個好朋友到同學家寫功課、玩遊戲。我先生在鄉下成長,他說男生會在路邊偷摘水果,甚至還偷過雞來「焢窯」(這需要團隊合作!當然,至終還是要去道歉……)。

這一段從校門口回家的路途,令我們感覺人生多麼有趣,沒有大人的安排與「監控」,不知不覺體嘗了友誼的美好,學到分享、輪流、溝通……,塑造出自我的人格與品格。

時代的確不同了,家庭、社會結構改變,往事只能回味。然而,品格教育、情感教育一直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課題。學校環境有所不足,家庭、教會、其他社群能幫上什麼忙嗎?

五月初,我們採訪彰化長老教會的品格學校,看著近七百位小朋友放學壯觀的場面,相同的是,家長排隊迎接孩子、志工指揮交通;不一樣的是,孩子個個笑臉迎人;更多的孩子在教會庭院中自由自在,奔跑嬉戲。隨口跟一位阿嬤聊天,她說:「孩子來這裡真好,不然都在家裡打電腦……。」

* * *

一年多了,我們質疑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政策,及該部提供的教材,卻因此被教材作者控告「妨害名譽」,目前仍在訴訟中。

捲入司法實在很無奈,然而,我們越檢視教材,及教材鼓勵教師閱讀的書籍、網站,發現原本主張尊重不同性別特質、不同性傾向的性平教育,骨子裡卻主張教導多元性別、多元情慾的概念,目的是鼓吹兒少性別自主與性自主時,實在很難坐視不管。

國中小學孩子的情感多麼珍貴,幫助孩子開發「多元情感」會不會比訴說「多元情慾」更切合實際?唐慕華說:「這個世紀失去了與『兄弟、姊妹、父母、兒女、地上的朋友、天上的朋友』那些與性無關的關係中的甜蜜和真正的社群親密。」家庭結構的改變、科技的進步,使得親子、朋友的關係越來越功能化,越來越不容易建立真正的親密。除了課堂,孩子們需要環境來塑造、鍛鍊情感與品格。

現在的孩子習慣在電腦前建立關係,在媒體刺激下體認性與愛的議題,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我先生非常喜歡帶學生往大自然跑,在溯溪、跳水、露營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與大自然、同伴間的親密關係。一次山野夜遊,大家靜坐觀星,忽然有人說:「好無聊哦,我們還要坐多久?」

有人說:「你不覺得星空很美嗎?」

他說:「它們又不會動。」

有人回答:「你看,星星在眨眼睛。」他說:「那只是空氣的流動……」我們不得不感嘆,親近大自然而生發的情感,竟也變得如此不自然!

還好,一次、兩次,一批批跟著往山野跑,勇敢跳水之後勇敢分享心事的夥伴們,除了在FB按讚,也能組讀書會,並且成為有革命情感的「真同志」了。

八月,教育部即將發下性別平等教材給國中小學的老師,我們繼續關注,保持對話。

註:本文為校園雜誌2012/07、08月號【編者案頭】

本專欄與《校園出版社《書饗》校園雜誌》合作

【延伸閱讀】:
兒童需要了解「多元情慾」?
你知道孩子上的性教材內容嗎?
愛情、美麗與性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