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答問》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在人本波濤中回歸大公信理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科學理論與信仰啟示之間的關係在這個時代已經成為火線話題。科學強調實證經驗的唯理知識方法,舉凡宇宙以及世界的起源、上帝的存在,以及在肉身之外是否有靈魂等等議題,現代科學都想單憑它的實證標準來宣示主權,對關於創造的啟示嗤之以鼻。

信仰則強調啟示與光照經驗的合理性,認為信心的知識不牴觸理性的知識,甚至是補其所短。畢竟,在不廢棄理性功用的前提下,唯有信心才能使人看見靈性世界的真實(希伯來書十一章1節)。

信理不排斥與當代新知互動

信仰啟示調整人心對實證理性的過度信賴。然而,向這個崇拜科學理性之神的世代宣講福音,也必須學習去聆聽和認識每個尋道者的知識養成背景,不刻意去忽視、或是排斥對相關的新知做必要的瞭解。

自從初代教會以來,教會信仰與所處時代的知識發展向來處在若即若離的緊張關係中,由此出現兩種最普遍的應對態度,一種是以信仰為師,卻掌握當代知識發展的脈動,另一種則主張信仰與當代知識的發展完全對立。竊以為,以信仰為師,卻與當代知識的發展保持對話,在審慎開放中以大公真理的準則與倫理觀來提出生命向度的質疑與針砭,應當是一個較理想的態度。

教會既已持定對大公信理的信靠,不以人文的學問為真理的楷模,那麼一切能刺激我們去更掌握聖經救恩信息與核心認信的當代新知,就應當被善加研究。在格局太小和格局大到失去原則之間,歷代教會的智慧其實已經把最好的平衡點給了我們。

啟示超越人本演化論的不足

在今天,演化論被視為當代思潮反對信仰啟示的罪魁禍首。若從持守大公信理的立場來看,教會理當毫無保留地悍然拒絕人本演化論,因為它的唯物思想讓人的存在成為一場沒有目的的虛空,無法為短暫勞苦的人生帶來出路與盼望。

至於神導演化論,在思考此議題時,應該清楚持守與發揚的底線是:所謂的「神導演化」不可能排除三一上帝那具有目的性,又超越無神論所能測度的宏大計劃之工。這個讓自然律得以恆常運作的計劃之工與廣義的創造觀並不相牴觸,因為在其中有上帝心意的眷顧與引導。

此外,所謂的「神導」也必然會堅持唯物論世界觀與人性進化論(此種人性觀以為,一切所謂的黑暗與罪惡並非是不好的,因為它們都是為了讓人性演化得更完美的必經之途)這兩者所悍然拒絕的根基啟示,亦即:

人類個體靈魂的受造與真實存在(創世記二章7節;詩篇卅一篇5節;路加福音廿三章46節;約翰福音十九章30節;希伯來書十二章23節;雅各書二章26節);人類的本性因著墮落這個歷史事件而敗壞(也因此,人類本性需要的不是進化,而是被救贖與更新),使得靈魂與肉體從此經歷死亡,需要基督的救贖(羅馬書五章12~14節;另參創世記八章21節;箴言廿章9節;詩篇一四三篇2節;雅各書一章14-15節)、聖靈不斷的更新(羅馬書八章1-11節),以及復活的應許(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1-22節,42-54節)。

這意謂,世界從起初直到將來都持續不斷地需要領受從三一位格神而來的護理與救贖神蹟。只要不否認這幾個前提,採取稍有彈性的眼光並不會攔阻對真理的認識與把握。

更正面地說,若願意去持守並發揚這些底線,那麼一個先前浸泡在人本演化論的染缸,之後卻皈信耶穌基督的人,他對捍衛根基信理的論述方式,比較起不具備這樣背景的信徒來說,想必更有其獨到與特出之處。有這樣特別成長背景的信徒,若能夠接受紮實的信理神學裝備,將可以在科學與信仰的衝突日益加劇的今天,扮演比傳統神學工作者更重要的橋梁角色,讓福音使命與救恩的信息在這個時代得到另一個出口。

但反過來,任何以為擁抱與鼓吹當代文化與知識就等於在宣揚基督的教會團體也必須知道,只有扎根在傳統信理之上的福音宣講,才能夠見證福音的獨特以及超越人本智慧的聖靈大能,進而光照人心中那厭棄啟示的剛硬營壘。正因有信理這道最後的防火牆,教會在面對各時代不同文化思潮的衝擊和威脅時,才得以不被同化,或是消滅了聖靈的感動。

結語一:啟示是安慰的源頭

如今是個以不斷發問來取代生命的答案,以安慰感來充當真實意義的時代。時代之靈所習慣的不是信仰的語言,而是由眼淚、歡笑、忿怒、怨懟、短暫的幸福與哀傷經歷所拼劃而成的人生記憶,從中匯聚出個人去想像與臆測「永恆」的情感能量。情感與身體成為擒捕安慰的獵具。但不幸的是,連情感與身體自身也一再褪色為惱人的生命問號。

脫離了啟示與信仰,心靈就只能專注於有限的情感與身體意義,隨著人本關顧理念的放任與催眠,繼續為自己的虛空編織合理的靈性幻象。信仰的啟示若想被這個心靈所青睞,也得看它所提供的安慰與止痛效應是否能夠持久和多樣。

曾幾何時,諮商關顧若以順應人性慾望為導向,那麼它就算掛起了基督的旗號,也只是把祂當成配合人心慾望的高級僕役,而非是去幫助人順服信仰的啟示與應許。至終,人的善變與自我寵溺注定使他坐困愁城。一旦情感與身體所習慣的安慰模式受到波動,幸福與平安也從生命中遭到無止境地放逐。

基督信仰回應人的情感渴望,它宣告永遠長存的愛與安慰,又應許那遭罪性扭曲的身體可以得回它的受造目的。因著上帝愛子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各種誘惑權勢、身心煎熬與肉體死亡所帶來的沉重虛空已不再是令人絕望的咒詛。基督的救贖大能使信靠的人得著力量,在信仰的保守之中逐日經歷情、意、智的蛻變與釋放。正因信仰的愛源自不變的真理,這愛可以帶來全人的更新與持久的安慰。

結語二:愛與真理合而為一

大公信理的精神是上帝的愛,因為它能讓多憂多疑、受黑暗轄制的心靈得著赦免、信心、重建、指引與平安。世間的愛常是隨著人與時代的流轉而變幻不停,破碎不全,甚至與詭詐邪情混為一談;從真理而來的慈愛與安慰卻是帶來改變、無比甘甜。

這樣的愛猶如是聖靈在信靠之人的心中所烙下的內在印記,因著這真理之愛的提醒與保守,去愛與擁抱鄰舍、異己以及軟弱迷失之人也成了領受神聖之愛者的天職,因為愛真理與愛按著上帝形像受造之人是合而為一的。有這合一之愛的地方,就有耶穌的靠近與生命的同在。在信理之愛的意志中,去擁抱鄰舍、異己以及軟弱迷失之人是在提醒我們,信理之主也是這樣子走近並擁抱我們這不完全的人。我們愛,因為我們有信;因信而愛,只會讓這信在愛中更加真實與堅定。

而這樣的合一也表示,愛不廢棄真理。正如上帝的慈愛不願一人沉淪(彼得後書三章9節),祂的真理卻清楚表明悔改重生的必要(羅馬書十章9-10節)。

愛是真理的形像,真理則是愛的本體;兩者的呈現不管孰先孰後,都無法只去偏重一方。若世上沒有人接受大公信理,上帝的愛與真理一樣永遠長存,無需人來為它辯護。但這地上若沒了大公信理,就不再有所謂基督的身體,而是只剩下一個幻影或是諾斯底的耶穌;因為基督的身體乃是有形體的愛與真理,而大公信理乃是這愛與真理的記號,又是信徒團體的DNA。

結語三:信理確保長遠果效

大公信理的內容輕省,目的是要建立有根有基、有信有行、有火熱外展與忠貞靈性,並且掌握信徒合一的準則、對時代帶出良善影響力的教會(帖撒羅尼迦後書二章13-17節),這樣的教會乃是有「道」的「身體」。

大公信理鞏固讀經的成效,卻不拘泥於個別信仰團體的特有主張。它發揚上帝的創造,看重仁義與倫理的實踐,並且不忽略人心的罪惡、十架救恩的寶貴,以及聖靈的大能。教會的宣講牧養、神學教育,以及諮商關顧的實務若站穩在大公信理的啟示根基之上,必然更有能力培養真門徒,也更有能力在徬徨飄搖的世風中堅立不移,持守使命異象。

一個教會可以擁有莊嚴安寧的靈修教儀與濃厚的神學知性,抑或是以其外拓的能力與敬拜的自由奔放做為號召,然而從信徒團體對大公信理的在乎與體會程度,就可以看到這個教會的未來。

「在乎」與「體會」決定了內在人的價值眼光與盼望所繫為何。大公信理所關乎的乃是生命與幸福的原始與終極對象。若對這麼重要的對象不以為意,就算有光鮮亮麗的傳統與蒸蒸日上的教會人口,禱告的生活很容易就會脫序失焦,心思也會沉溺於今生的需要與成就,教會文化所帶出的也恐怕是只知而不行,或只行卻輕乎所信,有名無實的宗教徒。

為此,教會必須正視信經的益處,藉由詩歌與敬拜、聖經的查考、信息的宣講、聖禮的施行,肢體間的牧養關懷與靈命探索,或是藉由團契的分享教導,多方而有智慧地深刻信徒對它的體認。一個人不管是第一代或第八代基督徒,都遲早要通過信理之門來讓生命扎根。

結語四:與信理之主相遇

持守信理是要付出代價的,特別是在今天。但,大公信仰豈不正就是歷代聖徒用殉道之心為信仰奮戰而得的神聖果實!這樣的信仰正是基督身體的意義,它代表在捍衛真理的當中經歷受創,在受創中依舊傾心渴慕基督形像的彰顯,堅持虛己之愛的付出,讓重建全人生命的公義之光得以發出。

時代的野火與此相悖,如幻似真的狂熱魅力、靈性體驗風潮、數字光環與人類一家的呼籲都無不令人迷醉心動,但至終,只有順著信仰的基因來發展,才會有基督身體的延續和成長。

唯願教會察驗自己的所知、所信及所行,與那位將要再來的大公信理之主相遇,降服於祂的倫理與救贖旨意。教會在如此的傾心愛慕之中經歷提升,也在如此的敞開當中歡迎並切慕那榮耀無比、神聖無偽之愛的降臨,領受聖靈能力的澆灌,因為祂乃是應許向人顯現(馬太福音五章8節;提多書二13節)、以愛還愛的信實主宰。

【延伸閱讀】:
為何需要大公信理?
紀律的訓練與教育
另類療法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