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小憩》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綜論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價值超越向度(上)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讀文學作品可以有很多角度。

  我們可以從文學作品中讀自己,認同作品呈現出來的心境,人物,性格,發生事 件,與作品中人物走的入故事結局,來反省自身整理未來。

  我們也可以從文學作品中讀作者,在對比作者的生平與思想中,理解作者是透過 這文學作品,表達出怎樣的生命觀與價值體系,或者企圖控訴,或者企圖談論些什麼 ?從而多少獲知作者內在的精神世界。

  我們還可以從文學作品中讀時代,從單一作品中瞭解作者身處的時代,解讀時代 中的最好與最壞,因此更可以瞭解在這種時代中,作品中的人物所面對的掙扎,其卑 劣與其高尚。

  還有一種,就是透過解讀多本作品,來分析這多本作品的共通性,因而整理出一 種共通的,超越時代的,屬於永恆人性的掙扎,與終極的渴望。當然這種共通性,也 絕對超越僅僅表達作者自己,僅僅表達自己國家的處境,或僅僅體貼少數讀者的有限 範疇,涉及某種經過歲月累積下來的文化內在精神,甚至是一種宗教情懷。

  在解讀西方文學作品,至少是在 70 年代中期以前,我們會發現文學作品中呈現 的這上述第四種,也就是某種屬於西方文化的內在精神,有如下這些主題,是很多作 者一而再再而三以各種不同形式,不同的敘事手法,不同的情節,重複強調的。而這 些主題,幾乎跟西方主要的宗教情懷 ── 基督教(採廣義解,包含天主教,英國國教 ,東正教等)精神有其共通的思考模式。

 
人性與罪



  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有非常大量的作品是在描述罪與罪的後果的承擔。很有意思 的是,談及罪的作品,往往含帶有「獲救贖的盼望」這重要訊息。

  譬如俄國有名的大文豪杜斯托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就是典型的探討人面對犯 罪的無力,並內心深處的罪咎,需要救贖的渴望。霍桑的「紅字」,對於罪與救贖的 處理也相當的有深度。還有雨果的「悲慘世界」,托馬斯曼的「墮落」,康拉德的「 黑暗之心」,司湯達爾的「紅與黑」,威廉高汀「蒼蠅王」,盧騷「盧騷懺悔錄」, 彌爾敦的「失樂園」,都是非常近似的主題。

  絕大部份的作者都處理成人世界。至於威廉高汀的「蒼蠅王」,甚至是處理孩童 的世界,在這世上最無邪者的心靈中,一旦遇到某些特殊狀況 ── 在一荒島求生過程 中 ── 一樣的在心靈世界不知那個黑暗的角落裡,冒生出邪惡的本質。

  這「人性與罪」的主題,很顯然的,是跟西方文化隱含近兩千年的宗教情懷絕對 有關。因為罪與救贖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主題。正因為罪與罪的後果,促使上帝展 開祂救贖的工作。所以罪與救贖,幾乎是互相依附的。因此文學作品表達「罪」時, 也都涵蓋「救贖渴望」的主題。

 
母性與溫柔的救贖



  在處理罪與救贖時,很有趣的是,多半的作家會將救贖與「母性」或「溫柔」做 類比。例如「罪與罰」中,那個深受罪責痛苦不堪的主角,是透過一個心靈純潔,但 不得不作妓女的悲慘女性所接納。杜斯托也夫斯基也用「白癡」這部作品中善良寬容 信任尊重人的癲癇患者,來襯托溫柔的救贖拯救的主題。「紅字」一樣是透過母性溫 柔的忍耐,救贖了犯錯的神父。狄更斯「雙城記」中的生病的父親,是敢於走出創傷 饒恕仇敵,使仇敵獲新生的溫柔勇者。這種表達救贖的角度,無疑是受以賽亞書第五 十三章僕人基督的形象,和十字架的饒恕與愛所影響。

 
軟弱中的與上帝相遇



  文學作品中,還經常出現的一個主題是軟弱中與上帝的相遇。像法利賽似的剛強 的人,多半是自以為得上帝恩寵卻離上帝很遠,唯獨稅吏自知罪無可赦向上帝苦苦哀 告,卻最接近上帝。這種對信仰的理解,使基督教文學作品,經常舖陳掙扎困境,為 小說人物製造一個絕無僅有的機會,讓他們在苦難,在自我形象的崩潰中,得以聆聽 上帝的聲音。

  「與上帝相遇」這樣的結局,無疑的是對聖經「約伯記」的深刻體會。因而 「透過苦難以成就善」的信仰奧秘,就蔚出基督教文學作品的深度。

  這樣的例子,見諸「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的大哥米卡,在唯一的救贖盼望 ── 女友幾近離棄他時,他絕望中做出深刻的禱詞:

  「主阿!帶著我一切的不法行為接受我吧!但是不要審判我。不加審判,就放過 我吧!因為我自己審判了我自己。不要審判我,因為我愛你。主阿!我自身是卑鄙的 ,但是我愛你。你可以把我送進地獄,在那裡我也會愛你。我將從那裡呼喊,說我是 永恆的愛你....」

  這類似的心境,也出現於「紅與黑」中,犯罪後的男主角。天主教作家葛林也經 常陳述這類主題,其代表作品是「權力與榮耀」。

  「與上帝相遇」這樣的結局,無疑的是對聖經「約伯記」的深刻體會。因而 「透過苦難以成就善」的信仰奧秘,就蔚出基督教文學作品的深度。

  這樣的例子,見諸「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中的大哥米卡,在唯一的救贖盼望 ── 女友幾近離棄他時,他絕望中做出深刻的禱詞:

  「主阿!帶著我一切的不法行為接受我吧!但是不要審判我。不加審判,就放過 我吧!因為我自己審判了我自己。不要審判我,因為我愛你。主阿!我自身是卑鄙的 ,但是我愛你。你可以把我送進地獄,在那裡我也會愛你。我將從那裡呼喊,說我是 永恆的愛你....」

  這類似的心境,也出現於「紅與黑」中,犯罪後的男主角。天主教作家葛林也經 常陳述這類主題,其代表作品是「權力與榮耀」。

  最有趣的是非西方系統,但深受基督教信仰浸濡的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沈默」 。故事中的耶穌會士原本立足於自我架構的偉人天台上,卻於有朝一日墮落成軟弱無 助的平凡人,他自詡的強者形象崩潰了,他由天國墮入地獄,成為叛教者,他必須謙 卑的領受基督的寬恕與恩典,就在這時,上帝打破了沈默。這故事大綱一樣與「軟弱 中與上帝相遇」的主題密切相關。

心靈小憩》網站 http://life.fhl.net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