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吉羅德‧比爾克斯(Gerald M. Bilkes) 2025.09.21
《捕魚的神蹟》(The Miraculous Draught of Fishes),拉斐爾(Raphael),1515-1516年。(圖片來源/WIKIPEDIA)
■ 翻譯 | 陳曦
天國又好像一個網,撒在海裡,網到各樣的魚。網滿了之後,人就把網拉上岸,坐下來把好的揀出,收藏起來,不好的就丟在外面。這世代終結的時候,也是一樣。──馬太福音十三章47~49節,新譯本
魚網的比喻是馬太福音十三章裡的第七個比喻。這個比喻在此處論及最終的審判,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前面的比喻講述的都是天國神祕的開始和發展,然後,終有一天,末日到來了。那時,這個國度裡的所有事物都將接受檢驗,好的與壞的會分開。這,就是魚網的比喻宣告的內容。
三種捕魚法
魚網的比喻描繪出來的畫面,是漁夫用魚網捕撈到各種魚類,然後他把網卸下來,放在岸邊,對魚進行分類。好魚會挑出來保存在容器裡,壞魚則被扔掉。
耶穌那個時代和今天一樣,有各種不同的捕魚方法。當基督吩咐彼得去捕一條魚,並在魚嘴裡找一枚硬幣時,祂說的捕魚方法是指用一條線和一個鉤子把魚釣上來(馬太福音十七章27節)。第二種方法是撒網,即一張袋狀的網,有繩子可以收緊網口,把魚網進來。這是基督呼召彼得和安得烈跟隨祂時,他們正在用的捕魚法(四章18節)。魚網的比喻講的是第三種捕魚法,經文裡提到的魚網,在今天被稱為拖網。在耶穌的時代,這些又長又寬的網撒在水中,可覆蓋長達八百多公尺的範圍。這些網會拖在一條或幾條船後面,網的上端拴著浮球,底端則有重物墜著。船在水中行走時,拖網會把這網經過之處碰到的所有東西都撈進來。如此,魚網在水中悄無聲息地經過,彷彿不知不覺之中就把魚捕撈進來。大多數時候,這些網只是短暫地經過某個地點,去哪裡則完全取決於船長的決定,可能會是「今天在這裡,明天已離去」。這樣的網可以捕到的魚種類繁多──有大有小;有死有活;有潔淨的,也有不潔淨的。
接下來,耶穌描述網被拉到了岸上,漁夫挑選好魚放進容器裡,丟掉壞魚。當時聽到這個比喻的人非常熟悉這個情境。即使是小孩子,也可能常常看到村裡的漁夫坐在他們捕撈的漁獲旁,用這樣的方式挑選魚。
好魚與壞魚共存
基督想要藉這個比喻教導我們哪些關鍵信息呢?第一句話就讓我們清楚看到,基督是在為我們描繪天國的某個方面(馬太福音十三章47節)。請記得,我們可以把天國定義為因著上帝的百姓對祂兒子──這個國度之君王的信心,上帝在祂的百姓心中實行仁慈的統治。然而,我們需要記住一件事,當上帝的國度在地上擴張時,並不是所有肉眼可見、被收進其中的人都真正屬於它。有人會聲稱自己屬於這個國度,卻不是基督耶穌這位天國君王真正的子民。正如馬太福音十三第一個比喻表明的,在四種土壤中,只有一種能結出好的果子,魚網的比喻也表明,在天國的外在表現下,有好魚存在,也有壞魚存在。
在主的命令之下,透過傳講上帝的道以及其他恩典的管道,福音傳遍了世界。有時這就像一張魚網,無聲無息、不知不覺地從水域行過。當靈魂被招聚進入有形教會時,就好像魚被捕撈進網裡,會帶來初次的分別。那些被招聚進教會的,不僅包括天國真正的子民,還有一些如猶大、亞拿尼亞夫婦、底馬之流。這些假冒為善之人看上去是在天國裡,但天國並不在他們心裡。
在魚網的比喻中,有兩次本質上的分別:第一次是網在水中造成的,第二次則發生在岸上。基督清楚解釋了岸上的分別象徵著什麼:「這世代終結的時候,也是一樣。那時天使要出去,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別出來。」(馬太福音十三章49節,新譯本)這種分別會發生在末世的時候。請注意,祂提到好魚和壞魚時,分別用了「義人」和「惡人」這兩個詞。這並不是簡單地在原本善良和原本邪惡的人之間分類,因為「人人都犯了罪」(羅馬書3章23節),只有一位是良善的,就是那唯一沒有犯罪的耶穌基督,其他人都應當被丟棄。
根據聖經其他地方的教導,我們可以說「義人」是指那些擁有又真又活信心的人,他們因著基督的血被上帝稱義算為義人(羅馬書5章9節)。這些義人本性與其他人一樣邪惡,但因為基督在十字架上代他們獻上贖罪祭,他們從律法的咒詛下被救贖出來,在上帝的法庭被宣判無罪了。在審判之日,這將顯而易見。
在魚網的比喻裡,基督特別提到了天使。分配給天使的任務之一,就是在審判時把信與不信者分別開來(馬太福音十三章41節、二十五章31~32節)。天使是忠心、聖潔的靈體,會迅速且到位地克盡職守,他們會按照上帝的標準做分別的工作。
那時的分別將會涇渭分明!沒有一個惡人能夠混入天堂,也沒有一個蒙上帝拯救的人會意外地在陰間失喪。沒有人能對這種分別提出異議,或為自己的情況辯護。起決定作用的,是上帝向天使下達了怎樣的命令。這,就是基督在魚網的比喻裡想要教導我們的要義。
榮耀中審判的救主
在魚網的比喻裡,基督啟示了自己在榮耀中審判的那一面。在此處,我們看到祂十分清楚審判及最終分別的嚴重性。祂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是要我們知道單單聽祂講比喻是不夠的,單單宣稱自己屬於某個由基督的道分別為聖的群體也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逃到講比喻的這位救主面前,尋求祂的憐憫。義人能免受地獄之苦,是因為基督完全的公義,祂為他們忍受了地獄之苦。這位說比喻的天國君王身上,散發出多麼耀眼的榮耀啊!
許多人認為,有關地獄的教義違背了上帝的仁愛與救主的慈悲。然而,主耶穌比聖經中其他人更多談到地獄。祂在恩典的日子談及地獄,催促我們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就逃到祂面前。哪個作父母的會不警告孩子遠離火,會不告訴他們火可能會多麼熱、多麼危險而致命呢?基督向我們發出警告,而且祂為每個子民遭受了地獄之苦。
有些人認為我們尋求主,不應該只是出於害怕地獄的原因。但如果主將有關地獄的教義分別為聖賜給了我們,好讓我們逃離那將要到來的憤怒,那麼就讓這教義成為離開地獄險境、進入榮耀救主懷抱的第一步吧!是祂賜祂子民永恆的未來,可以在天家永遠與祂同在。
混跡在自稱上帝子民的人之中?
魚網的比喻從幾個方面鑒察我們的心,令我們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我們是否只滿足於混跡在一群自稱上帝子民的人當中?
有不計其數的人認為,只要身在網內就心滿意足了。他們看著教會之外的人,很驕傲地認為自己能舒舒服服地走向未來。他們認為只要自己與其他自稱基督徒的人為伍,就萬事大吉,並且相信他們和自己都是一起朝著天堂邁進。但保羅警告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你們應當察驗自己是不是持守著信仰,也應當考驗自己。難道不曉得基督耶穌是在你們裡面嗎?(除非你們是經不起考驗的人。)」(哥林多後書十三章5節)這就是基督想要藉著魚網的比喻向我們發出的警告。
2.我們有沒有以上帝的眼光看自己?
兩群魚之間最明顯的分界線,是好與壞(或者說,就是聖潔和不聖潔)。上帝關心的事情與我們關心的不一樣,比如外表,祂的眼睛能看到人心中最不易察覺的汙穢。按著本性,我們都是靈裡死亡的,上帝看我們,與我們看一條死亡且腐爛的魚沒什麼兩樣,甚至更糟。我們還活在這世上的時候,需要學習透過上帝的眼光看自己,以祂看重的東西為寶貴。
聖經清楚說道,如果沒有聖潔,誰也不能見主(希伯來書十二章14節)。當上帝藉著聖靈在我們生命中動工時,祂讓我們或多或少看到自己心裡充斥的不潔,我們若能清楚看到那個情景,肯定會驚恐地避開。我們會問:「我真的是這樣嗎?」但接著祂讓我們看到祂的愛子,「是聖潔、沒有邪惡、沒有玷汙、從罪人中分別出來、高過眾天的」(七章26節),於是我們開始明白上帝的標準。然後祂又讓我們看到,因著我們對祂愛子的信心,我們可以得到讓我們得以稱義、分別為聖需要的一切。祂會做一些在魚的世界裡永遠不會發生的事──一個不潔淨、被玷汙、已死的罪人,能夠按照耶穌基督的形象生命更新、再造。耶穌基督經歷了死亡和上帝的審判,為要永遠除去上帝百姓所承受的憤怒與審判。我們是否看重上帝的兒子?我們看重祂的公義和聖潔嗎?
3.我們是否認同有關地獄的真理?
許多人試圖從聖經裡除掉關於地獄的教義,更多人會說,他們相信天堂的存在多於相信地獄的存在,而大多數相信有地獄存在的人則認為自己不會去那裡。然而,在魚網這個比喻裡,基督明確教導說要把惡人「丟進火爐,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馬太福音十三章50節)。在此處以及其他地方,基督都非常生動地描述了地獄,說明那是一個身體和靈魂都受到痛苦折磨的地方。那裡有黑暗與火,有痛苦尖叫,有哀哭切齒,有無休止的折磨。如果你之前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地獄是否真實存在,基督已經藉著這個比喻向你顯明。除非我們能夠逃離那將要到來的憤怒,否則地獄必定會毫不留情地臨到我們──而且是永遠的!
反思
1.對照和對比馬太福音十三章裡第一個撒種的比喻和最後一個魚網的比喻,你觀察到了什麼?
2.找出拖網捕魚與天國的運作有哪五個相似之處?
3.魚網的比喻提到了天使。聖經提到天使還負責哪些工作?上帝在審判時使用天使有什麼意義?
4.查考一下基督在聖經中如何頻繁而生動地談到地獄。祂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反對祂的教導或置之不理?
5.請說說魚網的比喻能安慰信徒的三個原因。
* 本文取自《若隱若現的榮耀》(Glory Veiled and Unveiled),由仰望基督教資源書坊授權刊登。欲免費索書,請洽joan8452@gmail.com(郵資自付)。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
祂的權能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基督是珍貴的寶貝及珍珠
進一步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