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社會的對話》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看不見的「阿信」與「草莓」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經常可以聽到許多父母或師長在抱怨子女或學生,我們以前年輕或小時候@@xx,哪有像你們現在這麼糟糕?但如果我們進入不同世代所身處的歷史社會和經濟文化脈絡特徵,便可以發現到,其實每個時代的人都有他們自己必需面對的難題。整體而言:限制越多、自由度越低、安全感越高;反之,限制越少,自由度越高,不安全感也會隨之提升。

在這篇小短文裡,我將用三種不同的交通工具,來說明不同時代生涯屬性的特徵,邀請大家一起來看看「阿信」與「草莓」背後,那個「看不見」的時代背景為何。

★三種交通工具的生涯發展

1.傳統社會的安定與不自由:台鐵人生 「傳統社會」中個人只需依照有限的社會角色期待,便可自我實現、獲得自我認同。此時個人生涯發展很像「台鐵人生」,何時出發、經過哪些站、終點為的何,都有固定的時間與設定。

2.現代社會的依賴與相對自由:台汽人生 在強調理性效益的「現代社會」中,現代社會中的個人,則是靠著信任擁有學歷證照的科技專家或勤政愛民的政府官員的指引生活,安然過日。所以,個人的生涯發展很像「台汽人生」,雖然還是有發車時間和路線設定,但是路線和目的地都更多樣了。

3. 後現代或消費社會的自由與混亂:U-Bike人生 因著交通和傳播媒體的全球化快速發展,在多元差異和個人選擇的「後現代或消費社會」,個人不僅要承載傳統社會的區域性規範、現代社會不斷推陳出新的專家知識,更得面對全球化強國的政治經濟或文化傾銷。

此時,每一個人都得邊走邊看,從具矛盾性和不確定性的傳統道德、專家知識、跨國文化、網路訊息等多元分歧的意見中,取得自己在日常生活可以安身立命的準則,否則便很容易陷入自我認同與安全感混亂。所以,個人的生涯發展就像「U-Bike人生」,出發時間、途經哪裡、終點為何,都可以(也得)自己決定,結果當然也得自己承擔。

★後現代或消費社會中生活政治的「自由」與「安全感」兩難 後現代或消費社會中,無論科技專家、政府官僚或平民百姓,沒有人可以證明哪一項公共政策或生活方式毫無風險,只有透過自己的價值選擇和身體經驗,才可能持續檢驗各種政策選擇的利弊得失,進而不斷修正舊的或提出新的可能選項。

換言之,每個人的生活風格都不是自然而然地降臨,而是每天都得歷經高度矛盾和不確定的知識與公共政策的衝擊,做出自己「暫時較接受」的選擇,並容忍與自己對立的價值或生活方式之眾聲喧嘩。這就是「生活政治」:因為生活風格就是一種選擇,而背後涉及諸多差異價值和利益的政治角力與不確定風險;要「自由」,就得學著與「不安全」相處!

所以表面上看來,傳統社會造的「阿信」勇敢負責,後現代與消費社會孕育的「草莓」則是軟弱膽怯。深究其背後看不見的原因,「阿信」之所以有較確定的生涯目標,或許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選擇少、自由度低;而表面茫然、缺乏確定生涯目標的「草莓」,則因為承載了過度繁多的選項,以致陷入高度不確定。表面上「草莓」享受了「阿信」前所未有的自由,但他們卻也承載了「阿信」從未經歷過的不安全感!

◎ about 徐敏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