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思想的蘆葦》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人之所以為人——人工智能與永恆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圖片提供/123RF


昨天(11月3日)應張毅民(Paulus Chang)老師的邀請到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演講,離上次(2013年5月)到中原宗教所回應聖經權威學者彭國瑋博士已過了8年半。

昨天演講的主題是「人工智能與永恆」,是張毅民老師的科技部研究計劃與課程「AI與宗教」規劃的系列演講之一。我不是AI專家,對AI的認識與理解多從相關書藉的閱讀以及哲學家討論而來,故我整個演講重點主要在論述人作為位格(person)與自我(self)的存有特質,以此與AI作差異性對比。

我認為,若我們不能切實了解人,則我們也將不能真正認識反映著人的智能的人工作品AI。在我看來,我們對AI的許多憂慮多源於我們對我們自己(人)的無知以及未能真實體現美善的人性所致。倘若將來有一天人竟完全被AI取代甚至為其所消毀,如同不少有識之士所憂心的,那絕不是因為AI成了人並超越了人,而是因為人「不成人」。

下面是我講稿的結語,一個粗淺的見解,與朋友分享:

「32.對我而言,問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與人一樣的心靈,是否如同人一樣可以感知、意識、思想、決定、感受甚至宗教信仰,甚至否有一天會毀滅人?在我看來,這些問題表面看起來好像在思考人工智能有什麼特質與能力,又會造成什麼後果,但實際上則有意無意反映著人有創造出如同人自己一樣之生命、位格與自我的能力。當我們問人工智能是否與人的心靈一樣時,其實我們就是在問人是否能造人。這是一種驕傲的展現。因此,某個意義上,這個問題與其說在關心人工智能會如何如何,不如說在展示人能造人的驕傲。

如果人能造人,人豈不也能造生物了嗎?豈不也能造出自然物了嗎?這樣,這豈不是說人是如同上帝那樣的造物者了嗎?但人完全沒有這種能力,事實上,人連最簡單的生命與物質單位都造不出來。想像人可能造出如同人一樣的心靈、位格、自我,其實是人驕傲的妄想。

33.當我們思想人工智能是否如同人的心靈時,或許我們更應反過來思想我們是否成了動物甚至機器,也就是說,我們是否失去了心靈、自我與位格,而異化成了只是一部「機器」、一個「物」?

人之為人的本質在於,人是道德自我,是會感受、覺察、思想、反思的主體,並不斷超越自我而走向美善,並必須為自己的生命承擔責任。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知道自己的無知、無能、無德,更知道要呼求救助者。因此,人的特質不只在於展現自己的能力、德性、智力與可能性,更在於認識且承認自己的無知、無能、無德與悲慘不幸,並尋求更高存有的拯救。

如果人工智能能體現這樣的生命,那麼我們有什麼道理不視之為人呢?反之,如果人工智能不能體現這樣的生命,那麼即便它有卓越、異常、強大的能力,我們又為何要視之為人呢?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確定的,人工智能反映著人美妙又不可思議的創造性,以及這個世界奧妙的特質。由此,如Thomas Aquinas之見,我們更可以謙卑又合理地設想,這是一個由至高智慧之上帝所創造的世界:若非如此,怎麼會有能造出如此美妙之人工智能的人及其所居處的這個世界呢?

最後,無論人工智能是否可具有如同人一樣的心靈,人都應當盡其所能地展現人性一切美善的可能性,包括承認自己沒有任何美善,也無能使自己美善。」


再次感謝張毅民老師的邀請與安排,讓我有機會在中原宗研所與所上師生以及朋友一起思考有關「人工智能與永恆」這個陌生而新穎的議題,並有美好的交流,也很高興見到兩位久未見面的老朋友。

【延伸閱讀】: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談《魔戒》裡的生態神學
「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談《魔戒》裡的生態神學
人生必須提防的墮落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