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Ⅰ》

| | 成為粉絲 | | 轉寄

獨處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這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裡遇見的自己,也是我常有的心情寫照。

我把忙碌給了白天,把安靜的夜留給自己;我也把喧囂熱鬧擋在車門外,把寧靜留給車門內的自己。每天兩小時在山上與市區間往返的車程,是給心靈充電的獨處時間,我的思路在音樂裡迴盪、沉澱,也在沉思裡雀雀高唱或喃喃低鳴。

我經常在入夜後才回到山區的家(教會的牧師館),車輪壓著高高低低的山路旋轉。看著夜宿路面的夜鷹驚嚇的飛起,看著吞雲吐霧的柏油路上翻騰著一團團飛舞的熱氣,遠眺樹梢上瞇眼微笑的月兒和路燈下鳥兒盤旋的飛影,一路上的蛙聲蟬鳴,一路上的草息稻香,我在車上享受著我的獨處。

獨處,獨處,孤獨的與自己相處。唐朝寒山子在峰巒美景中忘了自己的形影,把孤獨看成是人生至高無上的享樂;明朝陳眉公也覺得無事靜坐的獨樂樂是一種享受;德國尼采覺得能領受孤獨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真正的自由與快樂。貝多芬的耳聾、梭羅的湖畔索居、高更的逃離文明、梵谷的瘋狂悲愴……越是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家,越知道孤獨對藝術創作的意義。

獨處也是我寫作時靈感創作的泉源,淺淺的靜是淺層的思考,深深的靜是深層的領悟。而創作如花,越夜越香,在完成作品之前,過程是與孤寂的黑夜為伴的。誰能享受孤寂,誰就能無邊無際的加大夢想的邊界,也勇敢在沉思的夢境裡拆磚打牆,甚至和自己,與別人,展開想像的心靈對話。

藝術家不是瘋子,只是他們對觀察、感受、自省、轉化的能力都比一般人敏銳,也或是他們自觀察到轉化的時間很短,一般人還停留在現實的迷霧裡時,藝術家的思考可能已經昇華到意義層面了。因此,請諒解他們有時在別人歡笑時沉默不語,有時在別人忿忿的情緒裡一笑置之。

主耶穌也常常獨自上山禱告,單獨的與父神相遇,或倚偎,或卸憂,耶穌因此從新得力。我們可以學像耶穌,在孤獨中與神相遇,把生命獨白處,轉化成與父神的甜蜜對話。讓獨處不是走近寂寞的胡同裡,而是躺臥在青草地上,在可安歇的水邊,體會靈魂甦醒的寬闊。


圖片提供/123RF

【延伸閱讀】:
媽媽要快樂需要與主獨處
似苦而樂、似樂而苦
白色指甲油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