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倖存者的好父母

【作者:王玥好少女守護者 2006.05.07


五月,又到母親節,由於長期與家暴與性受害倖存者工作,很能體會這樣感恩的季節可能引發倖存者內心複雜、矛盾的情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懷與支持,往往是這群倖存者內心的痛。來自加害者的創傷需要療癒,來自父母、重要他人的“背叛”同樣需要撫癒。

就像最近SARS引發的一連串問題,需要處理的不只是病毒對抗,還要處理醫護人員(照顧者)「叛逃」所引發病人、社會的恐懼不安。當虛弱、恐慌的病人所仰賴救命的醫護人員都背離其職責,病人何來信心與安全感面對病痛?這樣的絕望感是影響復原過程中的不利因子。

當然在此事件中,我們看到醫護人員因處在驚慌失措的狀態下,以致無法發揮應有功能;相對地,性侵害倖存者的父母、重要他人(同樣是照顧者的角色)也可能因不知該如何處理,以致無法提供倖存者所需之關懷與照顧,而讓倖存者留下「沒有關懷的父母」這樣一幅令人哀怨的內在畫像。

本文從助人者如何與倖存者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工作,教導他們發揮支持功能的角度切入,期待透過教導倖存者的父母及重要他人發揮支持力量,可以讓倖存者在復原路上走得輕鬆些。

被害人漩渦反應

有些受害者的父母等重要他人(singnificant other)在面對性創傷事件時,可能會有「被害人漩渦反應」或「替代性創傷」,因此受害者父母、家人的情緒亦需要好好處理,否則其情感轉移、投射會使受害者的問題更為複雜。

父母要面對孩子遭遇性侵害是件困難的事,情緒上可能會有憤怒、內疚或因受到嚴重打擊而精神不振,對於受害者的痛苦可能浮出惻隱之心與悲傷的情緒,抑或可能感到混亂不解、不知所措,如果加害者正好是家中一員,全家人生活勢必會捲入一場風暴之中。然而小孩有權利期待雙親和其他照顧者保護他們,當父母知道子女遭遇性侵害時,不管過去親子關係如何,父母應知道此時孩子正需要他們提供援助,這是他們扮演善解人意之父母的契機。

實務上,有些受害者或助人者會問:「是否一定要讓父母知道?」若事件尚在危機階段,如受害者還有受害、被威脅的可能,事件後遺症尚未處理,如尚需醫療或受害者狀態不穩,需密切觀察與關心,就需讓父母知道,即使受害者認為父母不會是支持性角色,而阻止助人者通知父母,但因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保護者,因此教育父母成為支持性角色,將是通知父母時最重要的工作目標。

然而若是過去的創傷事件,受害者只是想尋求心理輔導,是否也要通知父母?基本上,父母會是孩子復原的破壞性或支持力量的評估,將是知會與否的考量依據。然而教育父母成為孩子受創心靈的滋養來源,永遠是助人者理想上的工作目標。

告知父母性傷害事件之注意事項

1.告知時,應以面談方式進行,受害者不宜同時在場

家人在得知自己的孩子遭遇性侵害時,常會無法控制受衝擊的情緒,或有非理性的想法,如:「你怎麼這麼笨、這麼不小心?」;「你完蛋了,看你以後怎麼嫁人?」這些非支持性的反應常成為受害者日後更大創傷。因此在通知家長時,避免以電話聯絡的方式,應以面談進行,且受害者不宜同時在場,以便能現場處理家長激動的情緒。同時教育如何提供受害人支持性反應,避免激動反應加重受害者創傷,因為父母的反應是孩子自我概念發展的主要參考,此舉是為了讓受害者可得到更好的照顧。

從實務經驗中發現,二度傷害來源在家人方面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以經濟考量為由,希望和解以求得賠償,理由是訴訟冗長,耗費時力「告什麼告,你不知道打官司要花多少錢?又不是什麼好事情,趕快解決就好。」
●愛之深、責之切,對受害者所受之傷害感到難過,而對受害者加以責備「你知道從小就花多少精神和金錢培養你?竟然這麼不小心,發生這種事。」「不是告訴你不要隨便跟人家出去嗎?你是笨蛋啊!跟你講過了,還這麼不小心。」

●懷疑、責怪受害者為何長年陷於悲傷情緒。「你為什麼不把它忘記呢?再哭也沒用!」

●時常對受害者提醒性侵害事件,藉以警惕「你看(新聞)又發生強暴案了,不要忘記上次的事,要小心啊!」

●在受害人面前提起遭受強暴的人就沒價值「一旦被強暴了,看你以後怎麼嫁人?」

●家人顯示出沮喪與否定受害人的態度,視受害人事件為麻煩,造成受害人自責「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造什麼孽啊!」「你看!全家都為你操煩。」

●過度保護受害者,不信任受害者能自我保護,或擔心再度受害,而經常限制受害者行動限制受害者返家時間或早晚接送,不准受害者與他人約會等。

●覺得受害人應有「受害人」的樣子,才能博得別人同情「你還笑得出來?這樣人家怎麼會相信你真的是被強暴!」

2.為父母進行「強暴迷思」的消毒工作,提醒容易造成二度傷害的態度

為避免父母從言行中無意流露出「強暴迷思」的態度,對孩子造成二度傷害,助人者應主動向父母教育、澄清常見的強暴迷思,受害者在不知該如何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件事時,會透過他人的眼光來評價此事,進而影響創傷症狀。因此父母對性侵害愈有正確認知,對孩子的支持就增加一分。

自責常是沮喪、自恨、自我癱瘓的來源,受害者的歸因是決定其性侵害後症狀嚴重性的重要變項,因此提醒父母絕對不要責備受害者,責備只會使受害人再次陷入自責的深淵,而無法真正面對自己的危機,特別注意不要做任何「如果你怎麼做,就不會被強暴」之類的意見明示或暗示,這往往會讓受害者有被責備的感覺。

此外,父母的價值觀會影響他們以何態度對待受害孩子,如普遍的「女性價值=貞操」的觀念,使得有些父母認為被強暴的少女已失去其價值,將來會沒人要,甚至要求強暴者娶受害者,這種「貞操所有權,婚前由父母保護,奪去少女貞操者即女性日後之歸屬」的錯誤觀念對受害者會造成重大二度傷害,若發現父母有此觀念應予以糾正,教育父母女性的價值不只在那一層「處女膜」。

3.鼓勵父母以清楚的言語、行動,表達對孩子的關愛支持

對受害者而言,會開始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失去自信,此時他們最需要的是關懷性的回應,需要確認別人仍然愛他、自己仍然有價值,因此父母應主動告知孩子對他的心疼,對他的愛與關心不會改變。由於需一段時日才能逐漸重建孩子的安全感與信心,因此父母需一再重覆地保證與肯定,同時也要有清楚的言語及行動的表達。,即使父母平時並不習慣以言語表達對子女的關愛,但在此時,清楚、可讓孩子直接接受到關愛的語言訊息,對孩子而言就非常需要。只有陪伴受害者勇敢面對不幸,受害者才能儘快恢復以前健康快樂的生活。

4.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及事件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的後遺症

幫助父母了解受到傷害的孩子在安全、恢復自主性、心理支持等方面的需求,及事件可能會對受害者造成的後遺症,理解孩子的行為反應,可幫助父母接納與包容孩子,並給予支持性反應。

同時鼓勵父母安排受害的孩子尋求專業諮商員的輔導,但要提醒父母復原可能是漫長的過程,急促不得,應尊重治療所需的時間與空間。最好受害者之父母亦應同時接受教育與治療,方能將在晤談室學到的態度與技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協助父母處理其受衝擊的情緒

為避免父母的情感轉移、投射會使孩子的問題更為複雜,因此父母的情緒處理也很重要,需提醒父母「孩子現在和未來都需要你的支持、安慰和愛護」。同理父母因孩子被傷害而產生的各種情緒,釐清和舒解自己的悲傷、憤怒和愧疚等負面感受,鼓勵父母主動去尋找支持(來自家人、朋友和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以幫助自己。

勵馨基金會不僅提供受害者服務,也歡迎同樣受苦的倖存者父母、重要他人前來諮詢與諮商。

諮詢專線:(02)2367-9595 蒲公英治療中心
(04)2223-8585 台中蒲公英諮詢專線
(07)241-7575 高雄蒲公英諮詢專線
(作者為本會研發室主任)

本專欄與勵馨基金會 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