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軟質與硬質能源政策之優劣

【作者:王榮德時事評論 2002.04.21


  目前政府考慮停建核四,擁核者提出許多似是而非的論點,人 民也有一些疑慮,其實這都是受過去硬質能源思維迷信要蓋大電廠 、電業仍由台電獨家壟斷的影響。我們既然已經選出新政府,要帶 領台灣走出一條新的路,就應該要順應世界新潮流,儘速推動主張 電業自由化的軟質能源政策。

  個人非常欽佩前經濟部長林信義,他以產業界出身,知道穩定 的電力供應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卻能夠突破舊思維,洞察出不建 核四不但不會影響供電,反而會更穩定,並且願意承擔重任,帶領 我國邁向新的能源政策。其實,電力供應的共同目標就是安全、穩 定、經濟、乾淨、公平,停建核四來推動軟質能源政策正可以達到 這樣的目標。

  什麼叫做軟質能源政策呢?簡單的說,就是採取多元多樣的能 源途徑及分散式高效率供電系統,配合當地生態環境,在各處建立 小型電廠,形成整個地區的電力網,同時以再生能源為主,儘速發 展太陽能、風能和以氫為主的燃料電池。相對地,硬質能源政策採 用的是建超大型電廠,由一個地方產電,再靠遠程輸配電來供電; 核能發電就是最好的例子。

  根據硬質能源的思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電力每年一定得增加 某個百分比,因此需要不斷蓋更多大電廠來因應;不但如此,還需 要蓋許多的備用電廠,以便當大電廠故障或跳機可以補上,在投資 上,這是極端不經濟的作法。但是,軟質能源推估,由於產電、輸 電、配電、用電效率技術的改良和提昇,即使經濟繼續發展,電力 需求到某個程度後不一定會增加,甚至會減少。這個看法在第一次 能源危機後,1975 年由美國學者 Lovins 提出,經過 25 年的驗 證,美國的電力需求其成長正如軟質能源所言。

  有人說,不蓋核四的話,區域供電不平衡,需要南電北送, 其實這正是陷入硬質思維的窠臼中,才有這樣的顧忌。而即使蓋了 核四,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因為核四機組所採用的 ABWR 機組,在日本運轉數年的經驗發現,其跳機率為其他核電機組的 2 倍;屆時只要一跳機,立即就發生北部區域供電問題,電力供應反 而較不穩定。如果採用軟質能源政策,在各區域蓋許多小型小電廠 (包括風力、太陽能等自產能源),形成區域電力,就完全沒有這 個問題。

  也有人說,不蓋核四會缺電,恐怕會有像 729 那樣大停電的 情形發生;其實內行人都知道,729 那樣的大停電,就是硬質能 源政策所造成,因為大電廠需要靠長距離輸配電系統來支撐,只要 一個輸電鐵塔倒塌即會停電。如果在各地區建立許多小型電廠,作 成局部電力網,就不會有大規模的停電。目前台灣各地有許多小型 汽電共生廠,其總發電量已超過 361 萬千瓦,先將它們並聯供電 ,即已超過核四之 270 萬千瓦,根本不會缺電。而且它們都蓋在 工廠裡面,已經蓋好,不必擔心人民抗爭。這些汽電共生廠能源效 率一般可達 70-90% 以上,為傳統單循環火力發電之 2 倍以上, 又可以減少二氧化碳之產生達一半以上。

  有人又以國防考量說,核能的戰備存量只要一台飛機的裝載核 燃料量,就可供三年使用。其實大型供電系統正是敵人摧毀的目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大型集中式的供電系統目標少而明顯,很 快就遭到破壞;日本較多小型分散式的供電系統反而撐得較久。台 灣如果採取軟質能源政策,由於各地區均有許多小電廠及電力網, 很難被封鎖,在國防上反而佔優勢。

  軟質能源政策需要配合電業自由化,這是有極大商機的,它可 以創造出許多就業機會。以德國為例,停止核電廠之後,扣除核電 廠的就業機會,還增加 2 萬個就業機會。唯一賺得較少的是原來 壟斷電業的電力公司。況且再生能源的產電技術已經成熟,都已經 在商用。這是世界趨勢,台灣的企業界應該有這樣的眼光,趕快跟 進,分食此新能源科技的一塊餅,如同過去的資訊業一般。台灣如 果做得好,不但自己使用,還可將同類技術賣給其他國家,這是利 多,對全民和環境都好。

  當然,如此電力公司就要放棄獨佔優勢,這是台電所不樂見。 但是台灣的鋼鐵業、石油業、電信業均已自由化了,電業在我國進 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也勢必自由化。只要給業者發展空間,他們就 能夠跟進做得很好。

  再以安全、乾淨兩個標準來看,擁核者雖然已經看見美國和蘇 聯都已經發生爐心熔毀的重大核災,卻當作它不會在台灣發生;雖 明知台灣找不到核廢料的儲存場所,亦無法規規範,卻仍一味要蓋 核四廠,毫不考慮未來子孫的福祉。

  因此,謹呼籲全民和政府一同努力,邁向二十一世紀軟質的新 能源政策,這對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以及子孫的生存環境都是絕對 有利的。

作者為台大公衛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並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