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評台灣式的知識經濟與相關的公共政策(上)

【作者:曾孝明時事評論 2003.07.13


2~3年,國內不少管理學院及商學院人士,極力鼓吹知識經濟,也發表自認是知識經濟的論文,甚至配合政府演出許多發展知識經濟的文宣、方案、政策。此外,一些公共行政系的政治博士和教育學程中心的教育博士,這類不太了解產業結構的人士,也發表時髦的知識經濟中文論文。筆者曾提到一位國立大學的商學院院長,在電視上發表「將好吃、有鄉土味的蚵仔麵線,從夜市攤位升級至五星級飯店(以牡蠣麵線)出售,這種增加附加價值之精神(或秘方)是一類知識經濟。」之新學說[1]。假若這種台灣式的邏輯是正確的話,一位靠原始本能做生意的的阻街女郎,在租借及觀看「國際級的教學錄影帶」後,將夜市水準的生意升級到五星級飯店來做,並且「日以繼夜的拼經濟」,這種自我投資上進的精神豈不是就符合台灣知識經濟的模式?而可成為「實踐知識經濟的另類表率」!還有2003年初台北市招募三百七十名清潔工,這項就業機會有八千多人領表,其中不乏高學歷人士前來爭取,難道也是另一種知識經濟的奇蹟?發展知識經濟似乎是國內的一項公共政策,若知識經濟的理念,僅是增加附加價值和勞動市場找工作的民眾要具備高學歷,我們似乎不難達到好績效。國內出現如此的新情況,難道是邁入知識經濟的烏托邦境界或是已非常近鬼門關呢?知識經濟果真是如此的願景嗎?對這項龐大的議題,筆者借此園地,從產學角度與部份現象做些評論。


知識經濟是無形資產主導的經濟


企業的資產可分為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或廣義的智慧財產)。廠房、設備、原物料支出是有形資產,祕方、品牌、客戶的忠誠度、行銷通路、人才與研發投資、專利等等屬無形資產。專利是無形資產中比較具體的項目。從科技產業史可知,專利制度之產生是重大發明(如電燈泡、阿斯匹靈等等)下的必然產物,專利更是讓垂直整合的企業能夠產生的一重要原因。華人社會對專利認知之不足,其實已暗示,長期以來華人社會缺乏重大發明和垂直整合的企業[2]。然而,這些先天不足之處,甚少有國人花工夫深入探討,反以文化因素這種「馬虎學說」略過。此外,政府的教育投資、法規、制度、政策執行能力,也可以厚植社會整體的無形資產,而這種無形資產在國內卻常被忽視[3]


智慧財產的價值與管理是知識經濟裡的關鍵議題,這議題影響相關的科技、產業公共政策。歐美科技先進國家的學者(甚至公司),在智慧財產上的研究極早,也發表不少文獻。例如瑞典Chalmers大學工業管理學教授Granstrand,把科技先進國家的專利當成博士論文研究題目。爾後,他繼續投入更廣泛的智慧財產研究,1999年他撰寫一本以專利管理議題為經緯的論述智慧財產著作[4]。大學是本土化與國際化聯姻的結晶。知識產業裡有許多非常專業的工作,研究人員不但需要對本土的素材有相當的了解,同時也要對國際的素材與展望有相當的認識,否則可能淪落至「畫龍點睛」之虞。在書裡,Granstrand教授提供讀者美國、歐洲、日本的專利歷史背景、管理,也提供瑞典及一些跨國大公司的智慧財產的策略和案例。從這些歷史與影響,他詳盡剖析科技先進國的智慧財產管理和佈局。雖然書中內容著墨在日本的比重甚高,但整體的架構仍不失全球觀,這也是世界各大學圖書館有高度收藏興趣的典型書籍。


表一是Granstrand教授書中彙整出1997年世界十大最高智慧財產的公司,其中,唯一的非科技公司是販賣糖加水碳酸飲料的可口可樂公司,但,該公司以營業機密的方式,將可樂祕方成功地保護逾一百年。表一最後一項是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的比例,這比例較研發支出和總銷售比例,更加能夠反應出一公司的智慧型程度。這種計算方法是日本著名的科技政策學者兒玉文雄,分析日本科技公司的科技典範轉移所採用的方法,故又被稱為兒玉比例(Kodama Ratio)。幾乎沒有硬體設備支出可言的微軟公司,它的兒玉比例遠高於其它公司,其結果並不令人訝異。兩家製藥公司的兒玉比例僅次微軟,而瑞士諾華的兒玉比例又高出美國默克製藥1.06倍,這是因為前者的核心事業比後者更集中於醫藥領域。兩家石油公司的兒玉比例最低,這結果也是意料中之事。


                         表一: 1997年世界十大最高智慧財產的公司(單位:百萬美元)


市值

公司

智慧財產

兒玉比例

市值

公司

智慧財產

兒玉比例

1

美國奇異

188,310

0.23

6

美國英特爾

131,543

0.52

2

荷英海灣石油

114,363

0.06

7

日本電話電報

103,071

0.11

3

美國微軟

148,833

3.86

8

美國默克製藥

108,143

1.16

4

美國愛克森石油

114,310

0.07

9

日本豐田汽車

70,804

0.68

5

美國可口可樂

143,977

10

瑞士諾華製藥

82,036

2.40


 200334日前政治大學校長鄭丁旺、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資策會、工研院等人士,召開「中華無形資產鑑價協會」籌備會議,5日向內政部送件提出「中華產業技術鑑價協會」申請。成立協會的宗旨是,要制定台灣無形資產鑑價制度、建立專業人員認證制度、培育人才、推動國際性相關組織資訊等。該協會計畫另邀請大學校長、工研院長院長等等加入。台灣學術界不斷的成立各種協會和舉辦所謂的學術研討會,但,所謂的知識經濟權威、專家和領航家,為什麼仍不會先做出前述品質的智慧財產研究?反而不時標榜豐碩的人脈關係,這難道是台灣邁入知識經濟或智值經濟必經之途?


主從關係的代工生產不利台灣知識經濟的遠景


台商的經商銳變能力與創業家精神是奧運金牌水準[5]。但,在智慧財產的保護和管理,國際形象甚差。台商在國內外惡性挖角,造成廠商競爭力的下滑和研發士氣低落,更付出巨額的智慧財產費用給先進國家。這些經年累月的事實,難道不是暗示台商公司的總資產中無形資產比重極度偏低嗎?產業界、政府、媒體一再宣稱我們的專長在製造,租稅優惠政策使得台灣由勞力密集產業升級至「技術生產業」,可是長期依賴低毛利率、大量、快速的主從關係代工業,如何有可能產生真正好的專利[1]?如何會加強公司的人才資源上的投資?一家進入2002年美國《商業週刊》前一百名的台灣公司的總經理,「能用專科學歷就不用大學學歷」的用人哲學,早已盛傳業界。若以無形資產的價值來衡量,除了從業人員的學歷有些差別外,我們的技術生產業和傳統產業有什麼差別?


台商的銳變能力與創業家精神被歌頌。但,《中時晚報》200334日一則「下一個NB?」社評,戳破了主從關係的代工行業是高價值的知識經濟。這社評指出,最近台灣電腦產業發生了兩件與競標有關的重大事件。第一則競標故事是華宇電腦剛剛拒絕了新惠普的大筆NB訂單,最重要的理由是新惠普所要求的單價實在太低了代工條件苛到令人窒息,但台灣業者人在屋簷下,又能如何?你不接單,同業還立刻搶走呢。第二則故事是戴爾電腦日前進行網上競標,台灣業者殺紅了眼,千億王國的資訊業界最新盟主親自坐鎮投標,大家一起勒緊褲帶,美其名為彈性與靈活,其實是慢性自殺。整個產業規模在十三年內成長了三百倍,而今只有2%的毛利,前述之NB競標血淚史,恐怕依然會在手機通訊產業出現,難道──這就是台灣產業的宿命?


相反的,《天下》雜誌200071日、15日兩期的封面話題,分別以「現代成吉思汗」、「現代孔明」,讚美那些遊走於低生產力、低法規保障的地區,才能獲得更進一步發展的台商。成吉思汗、孔明輪迴轉世再投胎於台灣,怎麼從不可一世之尊位,淪落至從屬關係的角色?台商的「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營運模式,幾乎是建立在大陸的外匯管制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堅實的專屬科技和無形資產上。與其說是台商善於利用全球資源,還不如形容台商是掮客,善於在矛盾下賺機會錢。主從關係代工生產的模式,其中致勝的要素是,難以有效保護的祕方和政府的低稅(免稅)利多。「這種日以繼夜的拼經濟精神,不會有效的增加兒玉比例和無形資產的價值,不是知識經濟的真精神」,甚至傷害台灣經濟的永續發展。國內一些企管策略大師、權威級人士不斷高唱,台商要提升附加價值,要在(主從關係)價值鏈裡再設法多賺一點,要更加做好「全球快遞出貨」的後勤業務,要為台灣式的知識經濟拼命!然而,他(她)們豈不是害怕天國的門太早被關上,故獻出需要更往前衝的妙計嗎?這些唱法豈不是讓廠商愈陷愈深,也間接唱衰台灣的知識經濟的遠景嗎?


(未完)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