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憂愁2當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中

【作者:吉羅德·韋瑟(Gerard Wisse)「艱」守主道(仰望) 2023.05.14



圖片提供/123RF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憂愁竟然是人經歷屬靈生命的標誌之一。不僅如此,它還是生命的首要標誌。然而,我們對憂愁的理解必須建立在「神聖的憂愁」[1]的概念上。就憂愁本身而言,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憂愁是一種靈魂的狀態,帶來的影響更多是消極而非積極的。對天然生命而言,憂愁是靈魂的毒藥,它耗盡並扼殺我們的靈魂。使徒提到:「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林後7:10下)。日以繼夜的憂愁會讓人難以承受,或引發身體的疾病和不適,甚至能導致精神上的痛苦或死亡。在人類還未犯罪的伊甸園中是沒有憂愁的,將來在天國,憂愁也將消失無蹤,因為神將擦去一切的眼淚(啟7:17)。

我再次強調,憂愁被稱為屬靈生命的特徵之一,甚至是生命的首要標誌之一,這的確出人意外。一個自然生命誕生的標誌之一就是嬰兒帶著哭聲進入這個世界。同樣地,由神而來的真實的屬靈生命誕生,成為從水和聖靈中重生的新造之人時,也伴隨著哭聲。當神要賜給人生命時,祂會先讓人進入死亡;當神要賜給人屬靈和拯救的安慰時,祂會先讓人經歷屬靈和神聖的憂愁。

「神聖的憂愁」這個詞經常被人誤解。它不僅指那種為要親近神、得著神的憂愁,它還有更深遠的含義。神聖的憂愁是合神心意的。換句話說,在神聖的憂愁中,神觸摸我們的靈魂並讓我們與神相會。

請允許我指出在哥林多後書第7章10節希臘原文中,保羅使用了「kata」一詞,這個字眼可以譯為「根據」或者「按照」,就如我們說「根據正義」或者「按照傳統」等等。神聖的憂愁不僅不會抵擋神,不會阻礙祂與我們的相交,相反的,神聖的憂愁是完全合神心意的。事實上,根據神在我們靈魂裡做工的本意,神聖的憂愁也會讓我們更加親近神。當神與一個人相會時,這人並沒有立刻變得喜樂,反而開始憂愁了。當我們的靈魂被神啟示,被神觸摸,並與神相會時,憂愁和哀傷將會縈繞在我們心頭。

如果我們的始祖未曾墮入罪裡,這就會令人費解。那麼,在天起了涼風的那日,亞當與神的會面便不會有憂愁摻雜其中。相反,與神會面將無疑使我們靈魂深處歡喜雀躍。若人沒有跌進罪裡,憂愁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與神相會之時或與神相會本身就是喜樂的源泉。然而,我們不再處於純潔無罪的狀態。我們已經墮落,生來便與神分離,與神疏遠,甚至與神為敵。

此外,依著我們的本性,沒有人會為自己的本性狀況感到悲哀。我們悲慘狀況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悲慘。墮落之人總覺得自己是富足和充實的。他沒有神,且並不思念神。但願我們會真誠地思念神,那麼我們就會止息歡樂的奏樂,而開始哀傷垂淚了。

這種憂愁源於何處呢?源於我們感受並意識到我們沒有神的同在。當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中,我們就會產生這樣的憂愁。當神如此明顯且充滿能力地在我們裡面向我們啟示祂自己時,我們的內心被攪動,驚覺神是如此真實又聖潔,祂配得一切的愛。然後,我們的靈魂察覺到自己不僅離神如此遙遠,甚至根本就沒有神;靈魂感覺到自己是與神隔絕的。同時,通過神使人重生的作為,我們意識到神擁有最至高的權能,我們的靈魂不能沒有神也不願沒有神。

這帶來一種攪動人心的憂愁、一種揮之不去的印記和信念,以及一種空虛感;總而言之,它是一種靈魂的狀態,是憂愁最明顯的表現形式。




1.「神聖的憂愁」:在荷蘭語聖經中,哥林多後書7:10使用的詞語是「從神而來的憂愁」。韋瑟將這個詞語作為整本書及本章的標題。這個荷蘭語來源於希臘語,可以理解為「依著神的意思而產生的憂愁」或者「把人帶到神面前的憂愁」。韋瑟在本章中使用的是第一種含義,雖然後者也是正確的解釋。英語的「神聖的憂愁」雖然也包含第二種含義,但更接近於第一個含義。

* 本文取自《神聖的憂愁》(Godly Sorrow),作者吉羅德·韋瑟(Gerard Wisse),翻譯賀晶,仰望基督教資源書坊。

* 書中《海德堡要理問答》參考的是《海德堡教理問答釋義》陳達譯本,天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1);以及《海德堡要理問答》錢曜誠牧師譯本,網路資料。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