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憂愁3被神離棄的覺察

【作者:吉羅德·韋瑟(Gerard Wisse)「艱」守主道(仰望) 2023.05.21



圖片提供/123RF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解釋了神聖的憂愁是屬靈生命的首要標誌,以及它是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中澆灌的結果。現在我們來詳細闡述。

有人曾經說過:圓形的世界填不滿三角形的心。人心中有這個世界無法滿足的各種渴望。只有三位一體的神能填滿我們的心,且真正完全地滿足。

那麼,靈魂對神的這種渴望產生於何處呢?是因為靈魂發現這個世界無法讓其滿足,所以轉向神?還是因為靈魂渴想著神,所以離棄這個世界?換句話說,靈魂的這種轉變到底是先從世界轉向神這個起點開始,還是先有了轉向神的內在生命,才進而徹底厭棄這個世界呢?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對於生命中的問題和其本源,我們務必要在這一點上仔細默想。

沒錯,悔改之人會厭棄這個無法滿足人心的世界。但若以為是我們的靈魂先從世界轉向神,這個想法則隱藏著伯拉糾主義。它暗示著在人與神和好的這件事上,是人先做出了努力,並暗示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令人失望,那麼神就可有可無了。你我都能看出這想法的異端之處。因此,我們必須省察,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們盼望的根基。

若這是神在我們裡面真實的作為,我們必須確認以下三點:

1.我們轉向神並非因為我們悲觀厭世或這世界已經讓我們生無可戀。相反,我們是因為遇見那位主動與我們相會的神才厭棄這個世界。因為由神而來的價值、滿足、祝福、神的榮美和同在,使這個世界顯得一文不值。其他任何原因導致的轉變,都不是真正的轉變。

2.靈魂對賜生命之神的渴望並非源自於自我認知。我們對自我的淺薄認知不是我們對神渴望的根源。事實正好相反:瞥見神的美善會帶來自我厭惡。認識神,會讓我們真正地認識自己。因為只有遇見神,認識了祂的榮光,如此生出的自我嫌惡才具有價值和屬靈意義。沒錯,我們必須學習兩件事:認識神和認識我們自己。然而,只有在我們知道神是誰的前提下,我們才能真正知道我們是誰。自我認知源自對神的認識。

3.我們對神的尋求甚至並非源自對基督的渴望。我們需要並渴慕著主耶穌基督,因為祂能滿足我們一切的需要和渴望,但這並不是我們尋求神的原因。對神的渴望並非是我們渴望基督的結果。事實正好相反:若非把神當作神,與祂真正地相遇,我們不會真正地渴望基督。我們若不知道自己與永生神有關,就不會有興趣知道我們將從基督那裡得到什麼。渴望得著基督,完全得著祂,是因渴望修復我們與神之間隔絕的關係。在伊甸園,我們失去的不是基督,而是神。

因此,使我們蒙福的對神的渴望並非源自別處,而是源自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5)。因著這愛的澆灌和神的榮美,靈魂被神深深吸引。它發現自己離棄了神,神也離棄了它。這種覺察帶來痛苦、悲傷和憂愁,卻恰恰是對神的作為全然的回應。可以說,正是因為神允許我們「觸摸」祂,我們的內心才被塑造得柔軟了。

我們可以借用柏拉圖著名的洞穴比喻來闡述。一個人面朝洞穴的內壁而坐,遠離洞口的光源。當有人從洞口經過時,他的影子投射到那人眼睛所注視的洞穴內壁上。當他看見洞穴牆上的影子,他便回頭看是誰經過洞口。同樣地,人墮落的靈魂也好似住在一個洞穴裡,轉臉背對著神。靈魂必須被挪動,轉過身來。神通過啟示祂自己的偉大、聖潔、公義、仁愛、恩典和豐盛——總之就是祂的屬性,以及對於墮落之人而言祂是怎樣一位神——祂將自己的影子投射到牆上。因此,藉著聖靈在我們裡面的運行,我們的靈魂回轉。當靈魂體會到神的存在,當神啟示祂自己,當神感動我們的靈魂,當神如此親近,這是多麼神聖的時刻啊!然而,體會到這一點並轉回,並不是救恩的全部。雖然靈魂望向洞外的另一個世界,但它要如何擁有那個世界呢?它該如何逃出這個洞穴呢?它如何能得救呢?它該如何迎接神而神又會如何迎接它呢?雖然前路漫漫,但這卻是個偉大的時刻。神的愛使它如此渴望神以至憂愁。我們的心被這神聖「觸摸」的榮耀與威嚴而深深撼動。




* 本文取自《神聖的憂愁》(Godly Sorrow),作者吉羅德·韋瑟(Gerard Wisse),翻譯賀晶,仰望基督教資源書坊。

* 書中《海德堡要理問答》參考的是《海德堡教理問答釋義》陳達譯本,天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11);以及《海德堡要理問答》錢曜誠牧師譯本,網路資料。

本專欄與仰望基督教資源書房合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