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看似得勝

【作者:羅伯特‧葛福雷(W. Robert Godfrey)神學 2025.10.26



《麥子與稗子的寓言》(Parable of the Wheat and the Tares),亞伯拉罕‧布洛馬特(Abraham Bloemaert),1624年。(圖片來源/The Walters Art Museum


本文摘選自《桌邊談》雜誌。

如果我們感覺世上的邪惡和教會的妥協似乎勝過了神的國度,我們該如何回應?馬太福音十三章24-43節是耶穌關於神國性質的教導,馬太更是具有代表性地稱之為「天國」。他透過三個比喻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國是如何成長的: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和麵酵的比喻。我們會看到,在神的百姓經歷艱難的日子裡,天國成長的真理為神的百姓提供了屬天的視角,也激勵著他們的心。

基督關於天國的教導

在我們的主的教導和工作中,天國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主題。事實上,他公開事工的第一個宣告就是:「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耶穌以這句話宣告國度已經近了,因為王已經來了。天國的王統治天國並帶來了天國,也是天國的王讓我們想起在天國中的祝福。

在《八福》中,耶穌兩次提到天國:「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五3、10)在這些段落中,耶穌說天國是給受苦之人的,是給掙扎之人的,是給弱者的。他將鼓勵帶給人們,為那些處在掙扎中的人帶來祝福的話語:「天國近了。」

耶穌在他的事工中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反覆談到天國的主題。耶穌教導他的門徒這樣為天國禱告:「願祢的國降臨。」(太六10)關於天國他也發出了這樣的警告:「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太七21)在登山寶訓中,耶穌教導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耶穌也告訴他的門徒,「天國的奧秘已經給你們知道了。」(太十三11)這意味著天國的現實不是人人都可以立即看到的。必須有人教導我們關於天國的事;必須有人引導我們進入天國;必須有人向我們啟示天國的真理,在馬太福音十三章這三個比喻中,耶穌告訴我們有關天國的事,也告訴我們天國是如何成長的。

作為基督徒,我們渴望看到神的道和基督的真理得到傳揚。我們要常常思考可以如何服侍主,如何讓人認識主,以及如何有效地向世界宣講他的道。當我們思想這些問題時,我們最好能找出到這些比喻的要點。在這些比喻中,耶穌表明天國的成長方式並非像我們想的那樣。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我們暗自心想:「主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虔誠到不敢將這句話大聲說出來,卻暗自思想,「我有一個更好的計劃。」這正是耶穌在這些比喻中談到的情況。

故意將麥子和稗子混在一起

馬太福音十三章27節,僕人問主人:「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裏嗎?那麼稗子是從哪裏來的呢?」這個比喻中的主人代表耶穌,他掌管萬有,他預定要發生的事必然會發生。他滿有權力和威嚴,並且已經播下了好種,就是他的道。這個比喻緊跟在撒種之人的比喻之後,因此耶穌的腦海中都是種子、播種和果實的概念。僕人實際上要問的是:「如果你這位偉大的主已經播下了好種,那為什麼還會有稗子冒出來呢?」

僕人的問題其實隱含著批評,他們彷彿是在說:「你本可以做得更好。難道你是在特價時買的種子嗎?難道這種子是好種子和壞種子的混合物嗎?當我們看向這片田野時,我們看到的顯然不是整齊繁茂的麥田,而是混雜著稗子一起生長的麥子。真是一團糟。」

我想每個人在某一時刻都會覺得生活一團糟: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為什麼生活不能更簡單呢?為什麼事情沒有更好呢?如果說耶穌正在掌權,那為什麼他國度的推展看起來並不是那麼明顯地成功呢?那就是問題真正的癥結所在。然而,僕人們所認為的一團糟,對耶穌來說非如此。

如果你走進我的辦公室,你會覺得我的辦公室很凌亂。我的妻子甚至不願意透過門往裡看。她只是搖搖頭,說:「你怎麼能夠在那麼亂的地方處理工作?」我回答道:「因為我知道每一堆東西裡面是什麼。書架的位置不夠,我只能將放不下的書堆起來,這並不是我的錯。我承認看起來有點亂,但我不是故意要把這裡用得這麼亂的。」

與此相反的是,耶穌在這裡說這個世界的混亂不是無意的,而是有意的。那惡者正在阻擋神國的推進。這是一種蓄意破壞和阻撓天國推進的力量。敵人趁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在地裡種下稗子,我們需要理解這一現實。我們面臨著一場屬靈的爭戰,在這場爭戰中,基督的工作受到那惡者的阻撓。這是一團糟,這是一場鬥爭,但我們不應為此感到驚訝。耶穌知道這些都會發生,他也知道他會面臨阻撓。

表面看來,我們可能會說我們救主的生命看起來一團糟。他遭受了極大的反對,他的任務明顯失敗了,他被抓捕,並被處死。但耶穌在這些比喻中表示:「我正在完成我的計劃。」

基督對待稗子的策略

僕人們看見麥子中間長出了稗子,便提出了一個看似不錯的策略:「你要我們去(把稗子)薅出來嗎?」(太十三28)他們問主是否要去除稗子。畢竟,何不在稗子還小的時候就除去它們呢?何不用這種方式來幫助麥子更好地成長呢?

我認為養育孩子最困難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星期六早晨帶孩子們去院子裡拔草。他們會想出各種辦法試圖逃避這項勞動。儘管他們的策略是找理由一次又一次地回屋拿東西,但看到他們有策略地思考還是很好的。同樣地,這個比喻中的僕人也嘗試運用策略性的思維考慮如何除去稗子,他們想著:「何不現在就拔除稗子呢?何不現在就讓耶穌掌權呢?」

在教會歷史的進程中,一直有人希望透過用戲劇性的方式或激烈的手段壓制不信和虛謊之人,以此推進基督的國度。基督徒有時會落入這樣的試探:在應該勸導的時候強迫威嚇。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教會有好幾次以法律手段壓制不信之人、異端和虛假的宗教,試圖以此推動基督教的發展。與此相反,我們的救主卻總是為我們示範如何說服人們看到真理。

耶穌透過這個比喻告訴我們,現在還不到拔除稗子的時候。拔除稗子的危險在於,人們穿過田野的時候會踩踏到麥子。這時候基督徒就在無意當中做了惡者的工作:非但沒有幫助小麥成長,更踐踏了還很脆弱的小麥。耶穌的建議反而是讓麥子和稗子一起生長,總有一天我們會清楚地看出麥子與稗子的區別。收穫的那一天終會到來,到那日,稗子和麥子就可以清楚地分開了。

因此,根據耶穌的說法,天國成長於一個混亂、混雜並且充滿困苦的世界中。然而實際上耶穌是在對我們說:「不需要太擔心,我知道我在做什麼,好消息是麥子也會成長。」

在混亂中持守信實的呼召

在馬太福音十三章35節,馬太引用舊約來解釋耶穌為什麼用比喻來說話。他特別引述詩篇七十八篇2節,說:

我要開口說比喻;

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


詩篇七十八篇是其中一篇最長的詩篇,它是關於以色列歷史的詩篇。馬太引用這篇詩篇的開頭,基本上是在傳達,以色列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說明了某一件事。比喻可以由虛構的故事組成,例如麥子和稗子的故事;也可以是真實的歷史故事,正如詩篇七十八篇中的以色列歷史。重點是我們可以從這些寓言故事中得到教導,幫助我們理解真理。

詩篇七十八篇表明神百姓重複的生活模式。首先,神賜福給他的百姓。但後來他們變得健忘、疏忽且悖逆。其結果就是神對他百姓的審判。他們悔改了,他就再次賜下祝福。然後這種模式又開始循環:他的百姓變得健忘,為自己招致審判,如此反覆。這種模式似乎不僅出現在以色列的歷史中,也出現在教會歷史中。在教會經歷了一段時間內極大的祝福、成功和成長之後,往往就會變得疏忽、悖逆和自以為是。因此,主就會在他百姓身上降下某種形式的審判,引導他們回到悔改的道路上。

在麥子與稗子的比喻中,對詩篇七十八篇的引用強烈地提醒著教會,儘管天國的成長看似混亂,但因為「好種就是天國之子」(太十三38),我們不應該在這種混亂中有份。好種代表著神正在拯救的人。好種所代表的人將擁抱天國的義。他們將尋求了解神的旨意,並努力按照神的旨意生活。這就是耶穌的重點。他呼召我們在這混亂中保持忠心。他甚至給了我們不要灰心的理由。

天國的成長之道

有趣的是,耶穌詳細地解釋了麥子和稗子的比喻,卻沒有解釋芥菜種以及麵酵的比喻。我認為這是因為後兩個比喻的意義很明顯。在這兩個比喻中,他提出了兩個重點。

首先,在芥菜種的比喻中,耶穌強調即使稗子和麥子一起生長,即使天國在一個混雜的世界中成長,我們必須牢記天國仍然是在成長的。它從一顆微小的種子開始,最終成長為鳥兒可以在其上築巢的參天大樹。是的,我們不要忽略一個事實,就是稗子在生長的同時天國也在成長。這個國起初很小,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它位於一個不知名又不重要的地方。加利利甚至不是以色列的中心城市,然而現在這個國已經擴展得如此龐大,其分支遍布全世界。天國正在由小變大。

其次,在酵母的比喻中,我們看到天國的成長。製作麵包時,只需在麵團中加入少量的酵母。酵母一開始只在某些地方,最終卻變得無所不在。這裡的重點不是它變大了,而是它擴展了;它滲透進周圍所有的東西。這並不在是說所有的東西最後都變成了天國,而是在說天國在各處成長。這就是我們生活的時代令人興奮的地方。現今的科技能力能讓我們去到之前無法到達的地方。天國的麵酵能夠滲透的地方讓我們感到驚訝。然而,我們可能會驚訝,耶穌卻早已預見了這一切。

耶穌透過這兩個比喻告訴我們:「即使在混亂中也要看到成就。我正在實現我的計劃。」耶穌的偉大計劃是什麼?是他的選民沒有一個會失落。他會將所有天國的兒女聚集到他父的家中。這是一件多麼激動人心的事!

天國榮光終必顯明

當耶穌解釋稗子的比喻時,他以一個承諾來確定他的教導:儘管我們生活在一個稗子與麥子混合成長的時代,然而天國也在成長、擴展,逐漸變得無所不在,那成全的日子即將來臨,那收穫的日子終將到來。這個成長的過程在將來的某一天終會結束,天國的榮光終必完美地顯現。當天國成長時,我們不應失去信心,反而應該專注於他的應許。

末後的日子必有審判。這就是為什麼基督呼召我們要完成的使命如此嚴肅。在聖經中耶穌談論地獄的次數遠超過其他人。他對即將發生的事非常嚴肅認真。他希望人們知道,我們不應隨意生活,因為審判將至,那些在審判中站立不住的人必會哀哭切齒。這是非常可怕的畫面。但令人得安慰的是,在收割的日子裡,神的兒女必要發光。如耶穌所說,「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太十三43)

當我們眼中只看到混亂、看不到成功時,當我們看到的是這世界的抗拒和冷漠時,我們應當被這個應許所激勵。那一天即將來臨,屆時天國將要發出榮光,天國的兒女將從卑微不起眼變得充滿榮光。曾經小的將要變大,曾經混雜的將要變得純淨,曾經只存在於某處的將要無所不在,最重要的是,曾經邪惡的將變得公義,並將在父的國度中發出榮光。

在天國成長的過程中,耶穌將我們指向天父。無論看起來多麼混亂,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掌管一切的是我們充滿慈愛的天父。他關心我們的福祉,也將為了我們的益處實現他最終的旨意。

基督正在擴展他的國。他所使用的策略可能會讓我們感到驚訝,但他的旨意終必成就,使我們在我天父的國度中發出義光。




羅伯特‧葛福雷(W. Robert Godfrey)博士是林格尼爾事工的教學夥伴,也是加州西敏寺神學院的榮譽主席與教會歷史榮譽教授。他也担任林格尼爾系列教學課程《教會歷史綜覽》(A Survey of Church History)的特約講師,並有包括《拯救宗教改革》(Saving the Reformation)、《神創造的模式》(God’s Pattern for Creation)、《宗教改革梗概》(Reformation Sketches)、《一場意想不到的旅程》(An Unexpected Journey)在內的許多著作。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