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聖召—文化使命的詮說(二)

【作者:葉仁昌會思想的蘆葦 2001.08.19


對奧古斯丁「雙都論」的誤解


  到了第四、五世紀的教父奧古斯丁(Augustine ),他也曾經區分出「地上之城」(earthly city)與「上帝之城」(city of God)。但原本奧古斯丁所謂的「上帝之城」是意指著那些認識上帝、並且以愛為生命原則的群體。而「地上之城」則是住著一群不認識上帝、並且耽溺在罪中之樂的人們。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城」都在此一凡俗世界中,並且兩個「城」的「市民」們也是彼此混居共處、難以區別劃分的。然而,不幸的是,奧古斯丁的思想被後來的許多基督徒嚴重誤解了。他們直接的就將「地上之城」當作是教會以外的社會與凡俗世界;而「上帝之城」就當作是天上的新耶路撒冷。這種誤解所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很多基督徒也像柏拉圖或諾斯底主義一樣的分出了兩個世界。一個是天上的世界,另一個是地上的世界。天上的世界是屬靈的、真實的;而地上的世界則是屬世的、虛空的。它如過雨雲煙,海市蜃樓,又似南柯一夢。更進一步的,就是對教會以外的社會和凡俗世界抱持著比較消極、輕視、冷淡與被動的態度了。 這樣的信仰幾乎註定了會將信徒塑造成一群但求內省、默想、禱告、讚美與敬拜的屬靈貴族。相對的,那種參與政治、搞業務、作買賣、在自己工作與專業上打拼的生活方式,就很難在信仰與教會的屬靈框架中找到地位了。這樣的教會肯定有崇拜、團契、退修會與禱告會,也會領人歸主與傳福音,但是絕對沒有「文化使命」。而這樣的上帝也顯然只在教會中,只在禱告、讚美與敬拜裡,卻不在這個凡俗世界的俗氣的日常生活、職業、以及工作與專業裡。

凡俗世界中的永恆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屬靈觀似乎從〈歌羅西書〉三章一至五節得到了聖經支持。因為,其中說道「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但其實這樣的解經也完全曲解了保羅的真義。觀之上下文,可以清楚的知道,保羅所說的「上面的事」,是指著那些光明、慈愛與榮耀的事,並非相對於現世的「另一個世界」。而所謂的「地上的事」,則是指著淫亂、污穢、邪情、私慾與貪婪這些虧缺上帝榮耀的事,也不是專指著教會以外的社會或凡俗世界的事。 然而,真正構成「聖俗二元論」的信念基礎的,恐怕是在聖經中許多教導我們「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約翰壹書〉二章十五節)、「現今的世代邪惡」(〈以弗所書〉五章十六節)、「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翰壹書〉五章十九節),還說到「這個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約翰壹書〉二章十七節)以及「你們不屬世界」(〈約翰福音〉十五章十九節)等的經文了。

  雖然這一類的經文不勝枚舉,但嚴格來說卻不足以發展出一種疏離社會與文化、並拒斥此一凡俗世界的神學。因為,現世雖是受咒詛的,世上的一切也都要過去,但人在世上照著上帝的召喚所作的一切,不僅超越了咒詛,也絕不隨著這個必朽壞的凡俗世界而一同消散逝去。現世雖是虛空的,但人在「虛空」中對上帝的回應卻不虛空。凡俗世界及其上的一切體制與文化,無論是如何的虛空、短暫與罪惡,都無可逃遁的是人怎樣去回應上帝召喚、並榮耀祂的一種考驗。

讓文化榮耀上帝


  前些時候,台灣某個神學院的教授在一篇名為〈基督徒沒有社會責任〉的文章中說道,現世好像是一艘注定要沉沒的「船」 ,修補裝飾得再漂亮也沒有什麼意義。以此而言,基督徒當然沒有什麼「文化使命」或「社會責任」可言了。因為,無論是社會的關懷、政治的參與、或是文化的重建,都只不過是在一艘注定要沉沒的「船」上所作的無謂努力。此一看法無異是幾十年前的王明道立場的一個台灣現代版。王明道相信,「領人歸主」是基督徒惟一需要的社會參與。相對的,那些參與政治、社會改造與文化重建等的基督徒主張,則「並不是福音,乃是教會中一些不信救恩的領袖們所編造的一種離經背道的講論。」他還說道,真正的福音不是這種「提倡人須努力改良社會好使天國實現的臆說」,而是「基督再來用鐵杖治理萬民除盡罪惡建立天國的福音。」

  王明道固然在許多方面是可敬的,然而這樣的神學卻是「似是而非」的。基本上,我們絲毫無庸懷疑聖經所說的「這個世界將要過去」的正確性,因此我們確實不必指望去實現人間天國。然而,現世雖像是一艘注定要沉沒的「船」,但我們若在這艘「船」沉沒以前,扶軟弱的弟兄一把、或是給最小的朋友一杯涼水,這樣的事卻絕對不會隨著這艘「船」而一起沉沒。相反的,它們還會記在天上的賬冊,有著永恆的價值。同樣的,「文化使命」的本質並不是為了使人類文化有終極的救贖價值,更不是以為凡俗世界蘊涵有真正的不朽與永恆,而是相信凡是為著上帝的榮耀、照著上帝的旨意、並且倚靠著上帝的恩典與能力而作的文化關懷具有永恆的價值。雖然我們所關愛的「對象」是殘缺與虛空的,但我們按著上帝的召喚而對這個殘缺與虛空對象的「關愛」本身卻不是殘缺與虛空的。就在此一意義下,讓文化榮耀上帝成了一項不折不扣的「入世聖召」。

下期待續

本文作者葉仁昌教授任職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是衛蘭團契 晚堂「生命的需要」專題講員
本文原載於《邁向台灣的神學建構》及作者個人網頁,經作者授權本中心刊載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