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圣召—文化使命的诠说(二)

【作者:叶仁昌会思想的芦苇 2001.08.19


对奥古斯丁「双都论」的误解


  到了第四、五世纪的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 ),他也曾经区分出「地上之城」(earthly city)与「上帝之城」(city of God)。但原本奥古斯丁所谓的「上帝之城」是意指着那些认识上帝、并且以爱为生命原则的群体。而「地上之城」则是住着一群不认识上帝、并且耽溺在罪中之乐的人们。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城」都在此一凡俗世界中,并且两个「城」的「市民」们也是彼此混居共处、难以区别划分的。然而,不幸的是,奥古斯丁的思想被后来的许多基督徒严重误解了。他们直接的就将「地上之城」当作是教会以外的社会与凡俗世界;而「上帝之城」就当作是天上的新耶路撒冷。这种误解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很多基督徒也像柏拉图或诺斯底主义一样的分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天上的世界,另一个是地上的世界。天上的世界是属灵的、真实的;而地上的世界则是属世的、虚空的。它如过雨云烟,海市蜃楼,又似南柯一梦。更进一步的,就是对教会以外的社会和凡俗世界抱持着比较消极、轻视、冷淡与被动的态度了。 这样的信仰几乎注定了会将信徒塑造成一群但求内省、默想、祷告、赞美与敬拜的属灵贵族。相对的,那种参与政治、搞业务、作买卖、在自己工作与专业上打拼的生活方式,就很难在信仰与教会的属灵框架中找到地位了。这样的教会肯定有崇拜、团契、退修会与祷告会,也会领人归主与传福音,但是绝对没有「文化使命」。而这样的上帝也显然只在教会中,只在祷告、赞美与敬拜里,却不在这个凡俗世界的俗气的日常生活、职业、以及工作与专业里。

凡俗世界中的永恒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属灵观似乎从〈歌罗西书〉三章一至五节得到了圣经支持。因为,其中说道「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但其实这样的解经也完全曲解了保罗的真义。观之上下文,可以清楚的知道,保罗所说的「上面的事」,是指着那些光明、慈爱与荣耀的事,并非相对于现世的「另一个世界」。而所谓的「地上的事」,则是指着淫乱、污秽、邪情、私欲与贪婪这些亏缺上帝荣耀的事,也不是专指着教会以外的社会或凡俗世界的事。 然而,真正构成「圣俗二元论」的信念基础的,恐怕是在圣经中许多教导我们「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约翰壹书〉二章十五节)、「现今的世代邪恶」(〈以弗所书〉五章十六节)、「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翰壹书〉五章十九节),还说到「这个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约翰壹书〉二章十七节)以及「你们不属世界」(〈约翰福音〉十五章十九节)等的经文了。

  虽然这一类的经文不胜枚举,但严格来说却不足以发展出一种疏离社会与文化、并拒斥此一凡俗世界的神学。因为,现世虽是受咒诅的,世上的一切也都要过去,但人在世上照着上帝的召唤所作的一切,不仅超越了咒诅,也绝不随着这个必朽坏的凡俗世界而一同消散逝去。现世虽是虚空的,但人在「虚空」中对上帝的回应却不虚空。凡俗世界及其上的一切体制与文化,无论是如何的虚空、短暂与罪恶,都无可逃遁的是人怎样去回应上帝召唤、并荣耀他的一种考验。

让文化荣耀上帝


  前些时候,台湾某个神学院的教授在一篇名为〈基督徒没有社会责任〉的文章中说道,现世好像是一艘注定要沉没的「船」 ,修补装饰得再漂亮也没有什么意义。以此而言,基督徒当然没有什么「文化使命」或「社会责任」可言了。因为,无论是社会的关怀、政治的参与、或是文化的重建,都只不过是在一艘注定要沉没的「船」上所作的无谓努力。此一看法无异是几十年前的王明道立场的一个台湾现代版。王明道相信,「领人归主」是基督徒惟一需要的社会参与。相对的,那些参与政治、社会改造与文化重建等的基督徒主张,则「并不是福音,乃是教会中一些不信救恩的领袖们所编造的一种离经背道的讲论。」他还说道,真正的福音不是这种「提倡人须努力改良社会好使天国实现的臆说」,而是「基督再来用铁杖治理万民除尽罪恶建立天国的福音。」

  王明道固然在许多方面是可敬的,然而这样的神学却是「似是而非」的。基本上,我们丝毫无庸怀疑圣经所说的「这个世界将要过去」的正确性,因此我们确实不必指望去实现人间天国。然而,现世虽像是一艘注定要沉没的「船」,但我们若在这艘「船」沉没以前,扶软弱的弟兄一把、或是给最小的朋友一杯凉水,这样的事却绝对不会随着这艘「船」而一起沉没。相反的,它们还会记在天上的账册,有着永恒的价值。同样的,「文化使命」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使人类文化有终极的救赎价值,更不是以为凡俗世界蕴涵有真正的不朽与永恒,而是相信凡是为着上帝的荣耀、照着上帝的旨意、并且倚靠着上帝的恩典与能力而作的文化关怀具有永恒的价值。虽然我们所关爱的「对象」是残缺与虚空的,但我们按着上帝的召唤而对这个残缺与虚空对象的「关爱」本身却不是残缺与虚空的。就在此一意义下,让文化荣耀上帝成了一项不折不扣的「入世圣召」。

下期待续

本文作者叶仁昌教授任职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是卫兰团契 晚堂「生命的需要」专题讲员
本文原载于《迈向台湾的神学建构》及作者个人网页,经作者授权本中心刊载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