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性的神學催生—上班族的救贖(二)

【作者:葉仁昌會思想的蘆葦 2001.10.14


工具理性對上班族的宰制


  在科技所塑造的物理環境中,人似乎比傳統時代的人「理性」。然而,考究之下,這個物理環境中所充斥的卻只是「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eason)。而所謂的工具理性,就是達到既定目標的最佳手段的計算。它對於目的、價值以及意義是不必太過尋索與質問的。它關懷的重點只是「如何」的問題,而不是「為何」。

  原本,在傳統社會中,工具理性是薄弱的,而且臣屬於「目的理性」(purposive reason)的指導下。因為人類所賴以生活的工具並不發達,價值與信念仍支配了大多數人的生活世界。但是在科技社會中,工具(know-how)不僅發達,而且支配了大多數人的生活世界。我們幾乎已經淹沒在一個堆滿科技產品與生活工具的海洋中了。工具理性因而明顯的異化,脫離目的理性的規範,無限的發展屬於它自身的邏輯。最終反而回過頭來宰制了追尋終極價值與意義的目的理性。

以「工具」的觀點來衡量及指導生活


  科技不僅征服了人類,科技所賴以運作的那一套「邏輯」與「理則」也同時征服了人類,並且逐漸內化成為人性的一部分。人性中的理性也因此逐漸轉化,轉化到一個地步,工具理性反而成了人類新的生命原則。此後,人類的理性處處轉以「工具」的觀點來衡量及指導生活。表面上,生活的工具愈來愈進步、多元而豐富了,然而生命卻變得日益麻木、矛盾、迷惘和無意義。他擁有許多現代化的工具,但是他對於價值與目的(know-why)卻沒有什麼渴求與素養可言。

  人類進入了一個「科技理性」掛帥的時代。所謂的科技理性,簡單來說,就是科技所賴以運作的那一套邏輯與理則。原本,它只是用來處理「物」的,如今也逐漸應用來處理「人」了。也就是說,「人」就像是「物」一樣的被管理與支配。現代社會中頻頻出現的「科學管理」、「效率專家」、「社會工程」或是「績效目標」等,就都是明顯的例証。從表面上看,工作流程日益合理化,社會的分工也更為專業化。但是生命卻付出了「物」化的極大代價。因為,「人」必需服從於「物」的客觀秩序。而生命原則也必需追隨著科技理性所要求的機械原則。

上班族喪失了心靈的自由


  無可避免的,殘存的「人」性與日益侵入的「物」性,在上班族的生命裡面激烈交戰著,並經常將他撕裂。表面上,他可能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個性、卓越、自信與創造力,但實則在心靈深處卻充滿了緊張、壓力、失落與憂鬱,這不正是許多現代上班族與經理人的典型寫照嗎?

  這樣的人不會是自由的,因為他雖然是科技的製作者與享用者,卻也是科技所管理與監控的對象。譬如,人類雖是發明了電腦,但當電腦高度發展後,人卻發現身處在電腦的管理與監控之中。人的理性開發了科學化的作業流程與制度,但是當它們日益合理化與展現績效的時候,人的地位也淪為了作業流程與制度的一部分。在這樣的景況下,人是更加自由了呢?還是喪失了自由與主權?

  人在整個物理世界中,變成了只是資料處理上的一個「號碼」,或是科學化作業規範中的一項「流程」。當然,在同質化與標準化的處理和作業下,人被忽略掉了個別差異。個體性因而喪失,而人也不再是他自己了。表面上,他仍然有思想與意見的自由。實質上,他喪失了心靈深處的內在自由,他處處在架構與建制的桎梏中。更妙的是,架構與建制幾乎是難以抗拒的,因為,它們設置有專業的心理輔導部門,針對架構與建制下的「受傷者」施以「精神治療」。而若是「情節重大」的抗拒者,它們則加諸以各種形式的「懲罰」。

下期待續

本文作者葉仁昌教授任職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是衛蘭團契 晚堂「生命的需要」專題講員
本文原載於《邁向台灣的神學建構》及作者個人網頁,經作者授權本中心刊載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