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遭災難,我就發笑」(箴一26),神也會幸災樂禍嗎?

【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網路作家Ⅰ 2022.12.04



圖片來源/steveezekiel.tumblr.com


有朋友問,在《箴言》一20-33節的「智慧宣講」裡,扮演「耶和華代言人」[1]的「智慧」對於「輕忽她勸告、不肯接受她責備」的人說:「所以你們有難,我就發笑,你們遇到可怕的事,我就譏笑」(箴一26,環球聖經譯本),這是不是神在對有難的人「落井下石」呢?

這位朋友的理解沒錯,這裡發言的「智慧女子」確實代表神,因為《箴言》九3提到她的房子座落在「城中至高處」,也就是聖殿。所以學者指出:「房子的位置很清楚指出智慧女子代表神,她是用詩中擬人化的方式來代表神」[2]。

作為神化身的智慧女子在這段宣講「呼籲人離棄愚昧轉向她,接受從她而來的教訓」,對於願意回轉「順服」的人,神應許要「把智慧傾注給他們」(箴一23:將我的靈澆灌你們) ;但若「拒絕」智慧,愚昧人也必「自食其果」,「災難、驚恐與急難痛苦」要臨到他們[3] 。

問題在於,「你們遭災難,我就發笑;驚恐臨到你們,我必嗤笑」(箴一26)是否真的表示神在冷酷的譏笑那些當初掩耳不聽、拒絕祂勸告的人?

首先,神曾藉以西結先知宣告:「我絕不喜悅惡人死亡,卻寧願惡人轉離他的行徑」(結三三11,另參結十八23 ,環球聖經譯本)。

這裡清楚告訴我們:儘管「神不能任由不知悔改的罪人危害道德健全卻不受懲罰」,但「施行審判並非是神所喜悅的,祂樂見的是罪人主動回頭且真心悔改」[4]。

此外,《箴言》本身也提醒讀者:「敵人跌倒,你不要高興,他絆跌,你心不可歡喜」(箴二四17,環球聖經譯本)。

毫無疑問的,「我們不可因看見敵人遭殃而高興」,如果我們幸災樂禍,耶和華會不喜悅[5]。這個不可因惡人受罰而幸災樂禍的「禁令」,讓我們明白:神認為幸災樂禍「在道德上是令人厭惡的」[6]。

也因此智慧女子對於拒絕智慧的愚昧人「遭難」時的「發笑」,就不會是「見人有難而引以為樂」的「幸災樂禍」;而是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牧師所說的,乃藉此表達「選擇愚昧的行為是件可笑的事」[7],是一種比方。

楊牧谷博士也認為,這裡的「發笑」是表達一種「絕對的荒謬」,因為如此荒謬、不可置信的事,「你們竟然也會做出來?」。這是「棄絕了智慧,選擇了愚昧」、「有真神不跟從,卻要跟從愚昧的假神」[8]。

選擇愚昧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拒絕了智慧,智慧也拒絕我們,結果就是災難、驚恐和毀滅。一如我們拒絕了健康,健康也拒絕我們,疾病就臨到」[9]。

所以智慧女子在此的「發笑與嗤笑」(箴一26)與「那時他們會呼喚我,我不會回答;會迫切尋找我,卻尋不見」(箴一28,環球聖經譯本)的「警告」,其實都是一種「預報機制」,免得「悅納的時候,他們不爭取回轉、得著拯救;審判的時候,恩典之門已關上,他們只可痛心疾首,悔不當初」[10]。

這些遭難的愚昧人無疑是咎由自取,「他們正在吃自結的果子」[11]。「智慧宣講」的結尾也告訴我們:「因為他們恨惡知識,沒有選擇敬畏耶和華;不肯接受我的勸告,藐視了我的一切責備」(箴一29-30,環球聖經譯本)。

但康來昌老師仍認為:「神總不是惡意的,神總希望我們在這很痛的時候反省為什麼會到這地步?然後想到我們是如何的輕看神,神已經對我們實在太寬大、太憐憫了」。

因此, 神的「發笑或嗤笑」這樣的表達,「不是不愛我們,是盼望能更刺激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實在可恥、可笑、可悲」,「可恥,就是我們一再地不聽;可笑,是我們這麼愚拙,居然還敢懷疑神的智慧;可悲,是這種錯誤一再重演」,「所以不要看到神的發笑,覺得神對我們很不好,這是很公平,也讓我們更能回到神那邊的一個做法」[12]。

盼望以上的查考,能讓我們對神的本性有更深的認識。神的「愛」不是沒有「管教」,但即使當我們因「不受教、不聽勸、不相信祂的智慧」而「受苦、吃虧、遭難」時,祂的態度仍不是幸災樂禍的。

也因此當我們看到弟兄姊妹「受苦」或「遭難」時,不必去猜測可能的原因,而該留給當事人自省。對方可能完全無辜,單純經受神信心的熬煉;哪怕真是出於神的鞭打,也是神對「所愛」兒女的管教(來十二6),輪不到我們論斷,更遑論落井下石。

「你們遭災難,我就發笑;驚恐臨到你們,我必嗤笑」(箴一26)是提醒我們不要「選擇愚昧」、「拒絕智慧」,別因為「不敬畏耶和華」而「自招禍患」。

但神「厭惡」幸災樂禍,神自己也不幸災樂禍。願您我體會神的心意,不要「以別人的災禍為樂」,反成為神不喜悅的人。




[1] 梁薇博士,《天道聖經註釋:箴言》,天道書樓,2005,頁82。

[2] 川普‧朗文(Tremper Longman III)博士,《如何讀箴言》,友友文化,2007,頁42-43。

[3] 劉少平博士,《一步一步學箴言(上):作智慧人》,基督使者協會,2010,頁71-77。

[4] 萊特(Christopher J.H.Wright)博士,《聖經信息系列 :以西結書》, 校園書房,2014,頁255。

[5] Leo G.Perdue教授,《解經講道注釋叢書16:箴言》,台灣教會公報社,2011,頁265-266。

[6] 華爾基(Bruce K.Waltke)博士,《箴言:十五至三十一章》,美國麥種傳道會,2018,頁394。

[7]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牧師&凱西•凱勒(Kathy keller),《智慧之書:一年的箴言靈修日程》,希望之聲文化,2018,頁25。

[8] 楊牧谷博士,《智慧的尋覓:箴言詮釋》,更新資源出版社,2008,頁33-34。

[9] 楊東川博士,《中文聖經註釋第十六卷:箴言》,基督教文藝出版惡,1991,頁35。

[10] 麥兆輝博士,《箴言書反思:從愚昧到智慧》,浸信會出版社,2013,頁36。

[11] 柯德納(Derek Kidner,前劍橋丁道爾學院院長),《丁道爾舊約註釋:箴言》,校園書房,2001,頁64。

[12] 康來昌博士,〈康來昌查經系列:箴言〉。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