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提供/123RF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覺:想勇敢踏出一步,卻被「萬一失敗怎麼辦?」的念頭攔住?渴望轉換職場跑道,卻怕被家人或朋友批評?想積極面對身體健康狀況,卻憂心治療風險太高?這些與「要不要?」「該不該?」拉扯的時刻,常常帶來深刻的不安與恐懼。我們渴望擺脫恐懼的束縛,卻往往發現無論是自我安慰、旁人輔導,或是遵循哲學或世俗宗教的教導,都無法讓我們的心真正得到釋放。
這些問題文化、哲學、宗教似乎無法解決,翻閱聖經卻可看見:神自始至終都在尋找人,祂親自走進人類最深的恐懼,最終透過耶穌基督帶給我們永遠的平安與自由。當你了解祂道在人間的路徑,或許會驚喜地發現,恐懼雖然折磨人心,但「神與我們同在」的真理能真正翻轉人生。
被恐懼操弄的社會
在醫院裡,大衛醫生我親眼看過許多因為恐懼而延誤治療的病例。明明有醫療手段能帶來復原的希望,卻因為怕疼痛、怕副作用或怕被貼上標籤而選擇逃避。最終,病情失控,甚至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這些真實故事讓我反思:恐懼不只讓人恐慌,還能癱瘓我們,使我們在應該做決定時裹足不前。
根據哈佛大學進行超過85年的「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許多人在晚年回顧人生時,最大的遺憾並非曾經失敗,而是從未嘗試。研究主持人羅伯特‧華丁格(Robert Waldinger)指出:「最幸福與健康的人,都是與他人關係良好的人。」同樣地,聖經中的以色列人,也因恐懼而錯失神的應許之地。當探子看見迦南地的人民身材高大,把困難誇大,形容自己「如蚱蜢一樣」(民數記13章33節),整個民族便陷入集體恐慌,寧可退回埃及,也不敢踏進豐盛之地,最終在曠野漂流了40年。細究根源,恐懼之所以如此強大,往往是因為人無法確定自己能夠掌控未來,也不確信神真的掌權。
仔細觀察當代社會就會發現,整個環境似乎不斷用恐懼作為主要驅動力。教育方面,從小灌輸「考不上好大學,你人生就毀了」的觀念,致使孩子不敢放鬆、不敢追求興趣,唯恐被貼上「落後」「無能」等標籤。職場方面,社會價值默認「不努力加班,你就會被淘汰」。於是很多人過度壓榨自己,假日也不敢休息,生怕被更有衝勁的人追上。財務方面,「養老資金池」枯竭、房價飆漲、股市震盪等負面消息層出不窮,彷彿我們永遠處於缺乏的危機中,焦慮自然越滾越大。健康方面,新聞媒體充斥「某知名運動員猝死」「年輕人癌症末期」等報導,引發大家的恐慌:「那麼健康的人都出事了,我要怎麼活?」
在這種氛圍裡,恐懼不僅沒有被合理面對與化解,反而不斷誇大與強行灌輸,讓我們時不時懷疑:「我會不會做得不夠好?我是不是要更加小心?要是我做錯了決定該怎麼辦?」不管我們多麼努力,內心依然被焦慮與擔憂主宰。 當我們無法掙脫「恐懼文化」,就會把眼光轉向看似更高深的領域,希望從「大智慧」獲得解脫。但事實是,若這些大智慧仍舊是「人在找神」,那麼人自身的局限就會讓最終答案停留在不確定之中。
哲學提供了思考架構、辯證能力,但仍倚賴人類的理性。人的知識畢竟有限,當我們面對疾病、死亡或失敗時,純理性的思考未必能撫平心中的不安。佛教強調看破、放下、捨棄執念,在某些層面或能減少煩惱,但若想徹底消除恐懼與罪疚感,就會陷入「修行到底夠不夠?」的自我懷疑。儒家注重倫理與社會和諧,但對人生終極問題如死亡與永恆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道家以「道」為宇宙法則,卻又說「道可道,非常道」,使人找不到絕對的依靠,只能寄望自己悟道。
在這些系統中,我們不斷尋求更深奧的理論或更高深的道行,但終究是在黑暗中摸索,憑著人有限的認知與能力掙扎。這樣的摸索,雖然可能帶來暫時的舒緩,卻難以提供真實、永恆且堅定的確信。
神主動走進人的恐懼
當人們從文化到哲學、再到世俗宗教都找不到出路時,通常會陷入更深的絕望。然而,聖經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不是我們要用盡方法去尋找神,而是神自始至終都在主動尋找我們。這才是真正能破除恐懼的解方!
我們可以從幾個經典場景看到神親自來到人當中,用祂的同在除去恐懼。
▪️ 亞當與夏娃犯罪後,因害怕與羞愧藏了起來,但神第一個動作是呼喚:「你在哪裡?」(創世記3章9節)人雖然背離神,神卻尋找他們,用皮衣給他們做衣服,遮蓋他們的羞恥,表達了憐憫與恩典。
▪️ 亞伯拉罕擔心應許無法實現,問神:「我怎能知道必得這地為業呢?」(創世記15章8節)神吩咐他預備獻祭動物,以古代劈開牲畜、雙方從血路中間走過的方式與他立約。但令人驚訝的是,亞伯拉罕在關鍵時刻沉沉睡去,只有神的烈火走過那血路,承擔一切約的責任。這表明神自己擔保祂的應許,不是依靠亞伯拉罕的努力。
▪️ 約書亞在耶利哥城邊忐忑不安,這時一位「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站在他面前,宣告神已經掌權(約書亞記5章13-14節)。百姓最終只用繞城七天、吹角、呼喊就取得勝利。這不是因為他們戰略多好,而是因為那位真正的元帥與他們同在。
從伊甸園到約書亞的故事在在顯示:神願意進入人最深層的恐懼,與人同在。當人找不到答案,神主動來尋找我們,為要除去我們心中的懼怕,這是最關鍵的轉折。
神的同在帶來了平安
這種「神與人同在」的應許,在耶穌基督身上達到最高峰。道成了肉身,進入歷史,「住在我們中間」(約翰福音1章14節)。神不再只是透過律法或先知遠遠呼喚,而是親自披上人的樣式,走入我們的痛苦、恐懼與有限之中。
▪️ 客西馬尼園,親嘗恐懼。耶穌在被捕前一夜裡,極度驚恐而憂傷,甚至「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節)。這代表祂真實經歷了人類面對苦難與死亡的極大恐懼。
▪️ 十字架上,被神離棄。耶穌大聲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章46節)祂在十字架上承擔人的罪帶來的終極隔絕,讓人再也不用害怕被神拋棄。
▪️ 死裡復活,勝過死亡。耶穌復活後,向門徒宣告:「願你們平安!」(約翰福音20章19節)並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章20節)若死亡都已被祂征服,我們還有什麼可懼怕?
福音遠超過任何哲學或道德系統,不是人努力到達神的標準,而是神主動下來,進入我們的恐懼,成為我們的盼望。從此之後,我們不需要在無盡的「我要更勇敢,我要更努力」循環裡焦頭爛額,因為真正的大能來自神已經為我們開路,並且一直與我們同在。
擺脫恐懼的三個關鍵步驟
我們如何用信心面對恐懼?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給了一個極為震撼的答案。一般的藝術家雕刻戰士時,會強調他的肌肉、武器或戰鬥的姿態,來表現他的強壯與威猛。但米開朗基羅雕刻的大衛不是正在打仗的姿態,甚至手中的機弦與石頭極為低調,他唯一強調的是大衛的眼神,一種已經勝過巨人歌利亞的眼神。還沒打,他就已經贏了,為什麼?首先,大衛向後看,他記得自己在曠野牧羊時,如何靠著神的幫助擊退獅子與熊。再來,大衛向上看,他仰望萬軍之耶和華,而不是自己手中的機弦與石頭。所以,大衛能夠向前看,因為他知道,這場戰役神已經勝利了!
因此,信心的關鍵不是「我能做什麼」,而是「我知道神已經掌權」。當恐懼臨到你時,可以嘗試以下三個步驟,幫助自己回到「神已經與我同在」的事實:
1. 向後看:回顧神過去的恩典。想想過去多少次你以為自己撐不下去了,卻在絕望邊緣看見轉機,或是經歷身體、情感、家庭的困境,最終卻平安度過。那些不是巧合,而是神的信實。
2. 向上看:仰望基督的愛與復活大能。耶穌曾面對人世間最深的苦痛與恐懼,卻仍然宣告:「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章33節)當你想到十字架以及耶穌曾為你經歷孤獨、甚至死亡,就能明白再大的恐懼也不能阻擋祂的愛與大能。
3. 向前看:帶著信心跨出勇敢的一步。以色列人在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帶領下,繞耶利哥城七天,最後城牆倒塌。我們同樣需要踏出信心的步伐,也許是敞開心與人分享、也許是接受合宜的治療、也許是改變生活方式……任何相信神同在的選擇,都會使你更靠近豐盛之地。
基督的同在帶來自由
人生看似處處危機與挑戰,世界時常帶給我們各種恐嚇的訊息。哲學、宗教與各種人本智慧雖然能提供分析與指引,最終仍難以消弭我們內在的深層恐懼。然而,從創世以來,神一直在尋找人,並且親自進入我們的恐懼裡,祂在伊甸園呼喚亞當、夏娃,親自走在血路中與亞伯拉罕立約,甚至在約書亞面臨耶利哥城時直接顯現,最終透過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被釘十字架與復活,徹底粉碎了人類最終極的恐懼──死亡,與神永遠隔絕。
「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1章9節)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神親身實現的應許。祂已經為你走過一切未知、擔當了一切痛苦,所以再沒有什麼值得你害怕。真正的自由與喜樂,在於相信那位已經尋到你又與你同在的神並未離棄你。
願你面對任何困境時,都能這麼想:「這條路上,我不是一個人。神已經在那裡等我,祂早就為我鋪好了道路。」當你願意轉向祂,帶著信心前行,你會發現恐懼的高牆並不可怕,因為那位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已經用祂的同在掃除障礙。你需要做的,是相信祂並往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