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夠用就好」到「不為明天憂慮」,淺談甚麼是先求神國神義?

【作者:Monica Augustine Chen網路作家Ⅱ 2022.05.22



圖片引自英文維基百科


前不久聽了「信仰職男職女」系列的Podcasts,某弟兄分享大學畢業後為何選擇回到阿里山特富野部落種咖啡,並在務農之餘承擔起家鄉教會的負責人工作。對他來說,最關鍵的理由是「夠用就好」的聖經價值觀, 不少人聽了之後也紛紛表示認同。

不同於多數世人所追求的常是更高的薪水、更貴的車子、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名聲,為何基督徒會甘於「夠用就好」的生活?不是基督徒沒有企圖心,而是基督徒心中另有渴望。

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就認為世人所追求那些物質或屬世的目標,對基督徒來說「不會是對的志向」。耶穌的跟隨者別有渴望,他們所求的「不是物質的東西,而是靈性的價值;不是我們自己的好處,而是神的好處」。

斯托得也指出人要麼「以自我為中心,圍繞著自己的舒適、財富、地位、影響力打轉」, 要麼「以神為中心」。他認為基督徒若真的相信神是君王,就會「渴望看到祂戴著榮耀的冠冕,在人心中榮登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會為了神的國和神的義可以遍及每個地方,而變得胸懷壯志」[1]。

因此,基督徒雖然也工作、買車、買房、結婚、生兒育女,但這些事並不是我們生命中的「首位」,因耶穌要我們「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太六33)。

這裡「求」(zéteó)的原文意思是「追求」或「渴求」,指人「用盡力量來得到他所渴慕的東西」[2]。至於「先」求,所強調的則是優先順序。一如太十九16-22那個富有的少年人,他雖然也尋求天國的價值,卻不願「先」求神的國,最後只能憂愁的離開耶穌[3]。

神的國與神的義又是甚麼?求「神的國」簡單講就是「求神在地上掌權」,從福音的角度看便是「祂的福音得以傳開,使萬民歸向神」。至於「神的義」則是指「國度的公義」,也就是「神旨意的成就」[4]。

換言之,一個追求神國神義的人,必然渴望「神統治的實現」,也力求過一個「符合神旨意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則是表現在「對神的順服和信靠」[5]。

從馬太福音來看,「神的國」可以說就是耶穌在登山寶訓所教導「一切關於天國的倫理及價值觀」,當基督徒順服耶穌的這些教導,就等於「接受神的管治」。至於「神的義」,有學者認為可看作「神的國」的「同義詞」,先求「神的義」,就是「委身尋求及遵行神的旨意」[6]。

有人則把「神的義」視為比「神的國」更廣的概念,求「神的國」是求「神在我們生命中掌權」,求「神的義」則除了「個人性的義」之外,也包括「社會性的義」。基督徒不是只求神的旨意行在「教會內」,也盼望「每一個人類的群體都能活出正確的生命」;希望透過我們這「蒙贖群體」,「讓祂的義可以吸引更多的人」[7]。

這種神國神義的追求,對我們又會有何改變?如果基督徒真的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就會以「悔改與想法的改變」來回應神國度的臨近。我們會以「另一種眼光來看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或基督徒的團契也會「成為一個可以讓人看到神主權的地方」。

正如古倫神父(Anselm Grun)所說,這會讓神在我們基督徒當中能夠「被看見」,而且透過我們「讓神的國度在這個世界擴展」。且這也連結了一種美好的希望,就是「所有其他的國度都要結束」,神治權的來臨實際上意味著「所有那些認為自己能決定一切的掌權者將失去權力,各種偶像將失去力量」[8]。

蔡梅曦博士也說,門徒追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就是「過著有公義、和平、聖靈中喜樂的生活(羅十四17)」,同時也要「促使神合宜、美好的旨意遍行於個人、家庭、社會」[9]。

問題來了,先求神國神義與不為明天憂慮又有甚麼關係呢?答案在於,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是一種「價值觀的轉換」,一旦基督徒把目標對準「天國的價值觀」,就能如卡森(D.A.Carson)博士所說不再為「暫時之物」而產生憂慮[10]。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也很正確的看出,在人眼前「有許多他想尋求的東西」,但福音找到他說:「首先尋求神的國」。當我們這麼做時,「就會在這種尋求之中感到心滿意足,以至於完全忘記去尋求別的東西,唯獨尋求神的國」。這時我們就能「向神禱告:願人都尊祢的名為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因我們「學會了只事奉一個主,只愛祂一個,無條件地在一切之中投身於祂」[11]。

基督徒無法先求神國神義最大的困難是「我們常常想自己當王」[12]。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就是要我們「時時刻刻服從神的主權,順從祂的旨意」,「過神所要求的生活」。耶穌則告訴祂的門徒,應該「專心致意」去追求這「真正的目標」,「其他的操心是次要的,應該讓路」,如果「將這首要之事放在首位,其餘的事神定會看顧」[13]。

柯志明老師說得很好,耶穌知道「只有我們投注於追求神的國與義時,我們的憂慮才能得醫治」,因為「我們不是因為憂慮而不能追求神,而是因為我們不信神才充滿憂慮」[14]。

所以求主幫助我們,讓我們因為信靠神而「讓祂在您我生命中居首位」。如此我們不但能甘於「夠用就好」的生活,也能活出「不為明天憂慮」、令世人稱羨也吸引世人願意歸服祂國度的生命!






[1] 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康納利(Douglas Connelly)博士,《耶穌的邀請:與斯托得一起讀登山寶訓》,校園書房,2019,頁142-144。

[2] 黃鴻興博士,《天道聖經註釋:馬太福音》,天道書樓,2016,頁157。

[3] 曾思瀚博士,《天國就在我們中間:馬太福音登山寶訓解經研究》,基道出版社,2007,頁175。

[4] 黃鴻興博士,《天道聖經註釋:馬太福音》,天道書樓,2016,頁157。

[5] Archibald T.Robertson博士,《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卷一:馬太福音•馬可福音》,美國活泉出版社,1994,頁82。

[6] 張永信博士,《馬太福音註釋:耶穌基督—多重身分,跨界高手(上冊)》,宣道出版社,2020,頁251-252。

[7] 斯托得(John Stott)牧師&康納利(Douglas Connelly)博士,《耶穌的邀請:與斯托得一起讀登山寶訓》,校園書房,2019,頁143。

[8] 古倫神父(Anselm Grun),《經驗上帝與改變世界:主禱文靈修》,南與北文化出版,2010,頁57,59-60。

[9] 蔡梅曦博士,《馬太福音釋義》,腓利門實業,2014,頁94。

[10] 卡森(D.A.Carson)博士,《主耶穌與神的國度》,美國麥種傳道會,2003,頁158。

[11] 克爾凱郭爾(齊克果),《原野裡的百合與飛鳥:三個與上帝有關的講演》,商務印書館,2019,頁22、20、38。

[12] 高春霖執事,〈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萬里教會,2021-03-27。

[13] 法蘭士(R.T.France)博士,《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馬太福音》,校園書房,1996,頁154。

[14] 柯志明博士,《愛的倫理:十誡、登山寶訓與基督信仰的倫理精神》,基督徒學會,2011,頁300。


上一則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