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乌脚病之父―王金河医生

【作者:潘稀祺健康人生 2014.04.06


台湾的乌脚病之父

王金河医生,受人尊称为「台湾的乌脚病之父」。1916年4月23日出生于台南县北门乡,父亲王赞是以捕渔及养殖牡砺为业,并兼营运输船。

王医生七岁时进入北门公学校。毕业后,在老师的建议下考进台南长荣中学,在三年级时受洗。毕业后与同学共赴日本求学,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受聘于当地太久保病院担任外科医员。1942年与夫人王毛碧梅女士结褵。两年后,因母亲病危,赶回台湾,母亲过世后就留在台湾。

王医生于1943年在省立台南医院外科服务时,一直有教会生活,因此认识基督教芥菜种会的孙理莲牧师娘,及谢纬医生,结下他们为乌脚病患服务的因缘。后来,北门乡有一位老医生,他在过世之前曾鼓励王医生回乡服务。1944年3月终于回乡开业「金河诊所」,同时也担任卫生所的医生及法医。

因为这位医界前辈的话,原本只想短暂回乡服务的王金河医生,却从此展开他与乌脚病人的不解之缘,再也离不开了,一直到他告老退休。

因为爱,他用一生守护乡里

1959年长老教会台南中会几位牧师前来,商请王医生协助成立北门布道会。在布道会成立数月后,台南神学院的教授到此参访,发现许多乌脚病(Blackfoot Disease)患者,双脚溃烂,生蛆发臭,却无力就医。

有位日籍神学教授法兰克林曾说:「如果耶稣生在台湾,他一定会先到北门医治这群人」。

王医生选择在经济、物质资源都缺乏的故乡行医,而且还得面对许多连家人都鄙弃的乌脚病人,也许别人笑他「憨」,但为了回应上帝的爱与恩典,他却「甘愿作憨人」。他一生对家乡的贡献有:

一、为乌脚病「免费诊所」尽心尽力

「要让贫穷的弟兄分享你所有的;要接待异乡人。」(罗12:13)

舍弃城市行医的高收入,回到偏远落后的北门,只为回馈乡里。王医生除了忙着自己的诊所看病外,1960年芥菜种会在金河诊所的旁边,成立了乌脚病的免费诊所「怜悯之门」,也是由王医生出力,芥菜种会出钱,并接受各界捐款及物资援助。南投的谢纬医生则是每周四来北门乡一趟,为病患动手术。

免费诊所最高纪录曾收容八十多人,病患大多来自北门、学甲、义竹、布袋及下营一带。

王医生可说是「校长兼打钟」,不但为乌脚病人看诊,还要安慰他们忧伤的心灵,医生娘则要负责患者们的三餐及生活问题。夫妇愿意舍弃己身可以享受富裕生活的机会,而选择和贫苦者在一起,燃烧自己,照亮需要的人,诚如罗马书十二章15节所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二、踏入政坛,为民喉舌

王医生在故乡行医,守护居民的健康,在众望所归的推举下,被选为第一届北门乡长,之后又连续担任了两届的县议员及农会理事。年轻有为的他满怀服务乡里的理想与抱负,担任许多的职务,为民喉舌。

但是义人总是容易遭嫉妒的,就在他担任县议员时,因为派系的争斗,而被诬陷入狱,虽然只关了二十三天,而此冤也在三、四年后获得平反了。这场牢狱之灾让他对政治灰心,出狱后的王金河医生从此专心行医,将大部分的心思放在对病患的关怀上。

「医者父母心」的医界典范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7-40)

王医生是个敬畏上帝的人,他秉持着圣经「爱人如己」的教导,将每位患者都当成自己的亲友般关怀、照顾。乌脚病患者的苦,他最了解,他如父亲般地不离不弃,他的行医心志与精神真是医界的美好典范。

一、读圣经、唱圣诗、祷告抚慰患者的心灵

雨果:「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麽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1960年6月16日「北门屿基督长老教会」设立。1962年10月10日礼拜堂落成,举行献堂仪式。在民间宗教兴盛的北门地区,要邀请居民走入教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对于无依无靠的乌脚病人而言,礼拜中宁静的氛围,圣经的话语、诗歌、祷告一次次地抚慰着他们无助、忧伤的心灵,让他们的生命有盼望。

雅各书五章13节:「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

乌脚病患者的脚趾或手指进入坏疽期,有些患部会肿胀,然后缩小,内部有水肿液体,很臭,比树上的死猫还要臭,伤口如果不消毒会生蛆虫,虫一蠕动,就会令人疼痛难耐,寝食难安。

王医生及医护人员用心照顾患者,细心地挑出患者骨肉内所长的蛆虫而面不改色。身为医生,却经常背着行动不便的患者去换药、作礼拜。医生娘王毛碧梅女士则每天免费为贫困患者准备三餐饮食。夫妻俩一起为了这些病患忙进忙出,带领患者唱圣诗、祷告,减缓身体、心理的痛苦。

英国宣教师访问乌脚病房,听完病患的诗歌后说:「走遍全球,这群眼瞎的、缺手缺脚的人所唱的音符,是全世界最美的音符」

二、做别人不愿、不敢做的事

患者往生后,遇到家属无能力或不愿意处理丧事,王医生就买回木料,自己替死者钉棺木、入棺、找墓地,并和护士及信徒扛着棺木将死者下葬。

希伯来书十三章2节:「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不幸截肢的乌脚病患,失去行动自由,自怨自艾、自认是「死坐活吃」的人。1963年3月设立「乌脚病患手工艺生产中心」由王毛碧梅女士负责训练及经营,患者乐在其中,成品也获得外界好评。一直到1978年省政府接手该中心为止。

1977年11月政府正式在北门设立「乌脚病防治中心」,隶属台南医院,收容免费诊所的病患。1984年基督教芥菜种会北门免费诊所停业,完成了艰难的阶段性任务,功成身退。

三、热诚又谦卑,搭配服事

王金河医生是日本私立东京医专毕业,谢纬医生也是同校的学弟,后来因爱主的缘故两人相知相惜,共同投入医疗宣教的事工,特别是对乌脚病人的关怀。

在设备不足的免费诊所里,谢纬医生负责外科手术,而王医生则负责后续繁琐的医疗照顾,两人合作无间,对于乌脚病人及北门地区居民的健康诊治之投入与照顾,可说是尽心尽力,毫无怨言的付出。

他们的情谊有如兰大卫医生与梅监务牧师般的紧密,共同的信仰与热诚,大家的目标都是「为主而活」。

罗马书十四章8节:「我们活着,是为主而活,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们都是属主的人。」

鹣鲽情深,获奖无数

箴言十二章4节:「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

王医生的贤内助--「王毛碧梅女士」堪称为「乌脚病之母」。夫唱妇随,荣神益人,一生奉献在乌脚病患身上。她因为积劳成疾,在1985年糖尿病并发脑血管栓塞,截除左下肢。虽然需以轮椅代步,但在王医生及孝顺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她也能畅游海内外,享受天伦,直到1995年4月21日病逝于台南新楼医院,享年七十四岁。

王医生在1962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好人好事表扬,1968年1月由省主席黄杰颁发奖状表扬,1974年11月荣获第二十七届医师节特优医生,1992年9月26日荣获台北西区扶轮社颁发职业成就奖,1993年3月夫妇二人荣获北美洲台湾人医师协会颁发第二届赖和医疗服务奖,1995年获得台湾省医师公会颁服务医界贡献殊伟奖,同年获得行政院卫生署颁二等卫生奖章,1997年4月12日获颁中华民国第七届医疗奉献奖,同年8月21日李登辉总统特颁「仁医济世」匾额,2007年9月荣获陈水扁总统颁发三等景星勋章。

在偏远乡下默默付出的王医生伉俪,荣获诸多奖项,真是实至名归。这些荣耀代表社会、政府对他近半世纪奉献贫病者的爱心,表彰长期对乌脚病患的肯定。

退而不休,乐在公益

1996年8月5日,王医生结束金河诊所的业务。退休后的他经常接受各医学院、大学的邀请演讲,除了讲述乌脚病的医疗史,他更强调要以行医为「志业」而非「职业」的服务价值观,并勉励行医者要有「甘愿做憨人」的精神。

罗马书十二章1节:「所以,弟兄姊妹们,既然上帝这样怜恤我们,我劝你们把自己当作活活的祭物献给上帝,专心事奉他,蒙他喜悦。这就是你们应该献上的真实敬拜。」

「唱歌」让他忆起往事,而「音乐」是病患最好的医疗礼物。所以他加入「乐之艺合唱团」,到各地做公益表演。

在台湾医疗宣教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难历史、医疗前辈们无怨无悔的付出,这些都是珍贵的史料。高龄的王医生不辞辛劳南北奔波,和北门屿教会很积极地在免费诊所原址筹设「乌脚病医疗历史纪念馆」,后来获得文建会及台南县政府的支持,在2003年5月24日正式成立筹备处。2007年「乌脚病医疗历史纪念馆」在最具历史意义的「金河诊所」正式开幕了。

王医生谦卑地说:「感谢上帝,派我为乌脚病患者服务,一切荣耀都归于神」。

「财团法人王金河文化艺术基金会」荣获第三十四届「教育部社教公益团体奖」,2008年11月12日在颁奖典礼上中,高龄九十三岁依然健康开朗的王金河医生开心地上台领奖。

九十八岁高龄,但身体依旧硬朗的王医生,是乌脚病医疗史的见证与代言人,他的一生为基督信仰做了最有力的活见证。

提摩太前书六章12节:「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为此被召,也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已经作了那美好的见证。」

本专栏与路加传道会网站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