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时间管理(上)

【作者:马可.布坎南越过急涧山岚 2007.03.25


摩西在诗篇第九十篇中向上帝倾诉:「求你指教我们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

计算日子要用正确的方法。时间管理是一门算术,上帝一定会指导我们。修习这门算术课,不需要大智慧;相反的,上了课之后,你会得到智慧。上帝办的学校注册上课,没限定你要聪明、慧颖,只要你勤奋、在课堂上专注、喜欢多问问题,你一定会脱颖而出。

不过,要走错方向太容易了,上帝开办的学校很不一样:它不是组织化的、不按年龄分班,也不设定教学课程。上帝在他的学校里,不另外预备教室,他认为每天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室;而生活里头的各种需索、突发事件和沈闷,生活中的惊喜和失望等等,就组合成这所学校的课程。透过这林林总总,上帝交给我们一把算盘,告诉我们怎样数算日子。

●意义在哪里?

当我们找出时间和永恒交接的那一点时,意义就出现了。留心观察上帝如何在每个关键时刻行动——狂欢的人潮中或气急败坏的脚步下。每种场景里,上帝都在现场;可惜我们老是被时间缠扰,缠得没有「时间」留心观察。有位在加拿大多伦多当牧师的朋友,某次主日崇拜聚会后,接到一张便条:「彼得牧师,如果你祷告短一点,我会十分感激。刚刚你主领的祷告共计12分43秒之长;请努力精简。」

便条上没有署名。我们惟一拥有的资料是,这位先生(或是女士、或孩童)被时间那么紧紧地绑住——他是一分钟一分钟的数算——却从来没学会数算他自己的日子。这位女士或先生能够分辨时间,但是不能分辨生命的流逝。

错失这一项,等于错失了智慧。只有正确数算自己的日子,才拥有智慧的心。只有当我们安静地、不慌忙地把握每一时刻,在平淡中细细品味,为上帝每个小作为而欣喜,不惧怕生活里逃不过的惊讶和反常,调适所面临的突发现状,但不致疲于奔命;如此,我们才能成为累积属天智慧的耆宿。

●反证的秘诀

眼前许多教会热烈的谈论「目标导向」(purpose-driven),我竟提出这些看法。目标导向不是坏事情,不过我建议我们做个小练习,练习对「目标导向」小小的愤世嫉俗一下。把「目标」(purposefulness)和驱策(drivenness)配成一对,我觉得我们对此该有点不安,因为这样会出状况。驱策可能唤醒目标,也可能催化目标,但是它绝少达到目标;常见的是「驱策」抛弃了目标。

受驱策者有个共同特质,就是在某个状况下,他们遗忘了原来的目标。这些人把焦点弄丢了。无论他们一开始的中心目标为何:「活得有目标」和「活在驱策中」二者的区别,从他们怎样运用时间看得最明显。受驱策者,狂热地管制时间表,他们像个商贩,豢养时间、囤积时间。我们若想生活有重心、有目标,当然需要好好管理时间,却不是让人变得死板易碎,好似要把生活中免不了的麻烦、惊喜、挫折和突破全都切断一样。一板一眼、毫不通融只会扼杀目标。我体会到,越是努力管理时间,焦虑感越大。

我越想达到目标,结果离目标越远。

真正保持生活重心的人,管理秘诀出人意料:原来他对时间愈不刻意掌控,就愈能留意时间的运用。我认得一些目标极其明确的人,鲜有过度掌控时间的;有时他们竟这样做了,通常是不小心跑进了「驱策」的轨道,结果把目标搞丢了,于是用瞎忙来补偿一番。真的,目标明确者的标志,一点也不是时间掌控。

而是他们的关注力——他们百分之百清醒。

●迂回和绕道

用耶稣作例子;你无法否认他的人生目标清晰,而又崇高。可是他屡屡变更行程、打乱时间安排,他手上没有定案的计划,可是大方向却单一明确,就是:前赴耶路撒冷、死在那里。除此之外,我们细数耶稣的传道岁月,可以说是一个接一个的迂回和绕道,反覆无常和想法改变,意外事件和耽延,突发奇想,仓促决策,不慌不忙的餐会,即兴式的故事发表会。

摸我的是谁?
你们给他们吃罢。
我们往海那边去罢。

耶稣依据某种拐弯抹角、只有他自己才有的逻辑,决定他的行踪。他有只看不见的耳朵,专门聆听上帝的微声,他用看不见的眼睛注视圣灵的示意。前一刻,他表示不上圣殿;下一分钟,动身了。上一刻,他拒绝帮婚宴总管解决酒不够用的麻烦;下一秒,他处理了。他愿意放下大小事情,赶去陌生人宅寓,医治佣人;他深爱的拉撒路裹着白布、困在坟墓时,他却「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施洗约翰被称为「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比他还大」,约翰在生死线上徘徊时,耶稣竟未去探监。最能表达耶稣行程的一句话,可能是约翰福音三章8节:「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使徒彼得宣告耶稣是「万有的主」之后,形容至高神的工作法则是:「上帝以圣灵和能力膏抹拿撒勒人耶稣,接着……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徒十36、38)。正是如此,耶稣在世上的工作可以总结为:他四处游荡,也遍地赐福。耶稣是漂泊的大夫,他可以说是第一个无国界医生。耶稣的目标既明确又具体,可是他的工作却支离散乱。卢云神父在他即将走完人生路程时说,「我曾经抱怨我一生的工作不断的被打岔,后来我发现被人打岔正是我的工作。」
(未完待续)

本专栏与《校园出版社《书飨》校园杂志》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