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应回到学习本质

【作者:王道维教三育四集 2012.06.03


自从宣布十二年国教的政策以来,社会上争议最多的是关于明星高中免试名额的问题,直接触动到台湾教育中最敏感的神经。而这些争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高中教育在国家整体发展中应有的定位并未有共识。

在大多数家长心中,所谓的「优质高中」是那些升学率极高的「明星高中」。原因不外乎是希望藉由同侪间的学习风气或老师的严加管教来帮助学生进入热门的大学科系。这也是许多明星高中校长反对增加免试名额的主要原因。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一个理想单纯的学习环境,但其实却是独尊考试下的偏狭选项,更别提其中许多学生可能只是因为家境优渥,从小被逼着补习才得以进入。所以这最后所牵涉到的是社会公义的问题,与国民教育本质所希望达到的「促进社会阶级流动」背道而驰。

此外,高中是脱离国中青春期的混乱而进入自我价值认同的时期。在同质性过高的高中受教比较容易以为自己就属于某种阶层,因而对社会上更多其他背景的人事物也失去同理能力,并且延伸到大学与毕业后的工作态度与待人接物。其实多数人的潜能才刚刚开始发挥,实在不宜过早就因为以前的学业表现而决定个人未来的方向。

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看,目前高中教育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学生的程度,而是失去最基本的「学习的动机」!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不是在于学习内容的深浅,而是在于学习主体性的转移:从教师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式的「知识」转变为需要学生主动追求的「学问」。学生的主动性越少,所得到的学问也越少。反之学生越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大学里得到的就越多。

目前,我们的学生从国中开始就把读书作为进入高中与大学的「工具」(许多高三生在拼到理想的学测后就放任高三下的学习),因而主动学习的胃口在青少年期间就被搞坏。这使得他们在进入大学选课时,主要思考的不再是如何得到更多的知识,而是如何选到轻松有趣的科目;更别说迟到早退、作业抄袭与靠补习班来考研究所的奇怪现象。而这也是我们学生在高中以前的表现看似还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到了大学就落后许多的主要原因。

我个人虽赞成扩大明星高中的免试名额,但并非为了消灭明星高中或争取假性的教育平等。而是希望藉此先释放国中教育回归正轨,并且藉由学生背景、才能与性向的多元化环境而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人所拥有的独特价值,并开始负起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责任。这是我个人认为高中教育应有的定位。


当然,增加免试名额与学生背景的多元化的确可能使高中老师在授课时不容易拿捏,因此在学校内有某种层度的分班(特色班级)或因材施教的方式是无法避免的。所以需要加强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同教育方式之间的流动性,并发展更合适的评量机制与小班化教学,才能让多数学生感受到入学前与毕业后因为不同主动学习心态而有的不同影响。能够作到这样的学校,才算是真正「培养」(而非单纯接收)优秀学生的「优质高中」。也许这些学校后来的「考试成绩」会比较不如目前背景单纯的明星高中,但从大学教育与更长远的社会人才培养来看,我们对前者还是会有更多的期待。

后记:

写这篇文章以前我比较没思考过关于高中教育的问题。但前几天在开始准备的时候,才猛然发现我们对于15-18岁之间的高中职阶段教育,只剩下职业训练或是为考上好大学而冲刺的两种期待。前者对于某些不适合继续读书的学子仍有培训一技之长的功效,而后者显然更为单薄肤浅到令人心惊。

在教育部的规画中,「优质高中职」的数目增加是十二年国教成败的关键。而所谓的「优质」与否,则是按学校校务评鉴的成绩来决定。看似不是以升学为主导,但也这种「优质」也只是反应到学校的外在(如行政资源),并非连结到学生的内在(如学习动机)。这样是否真能带出优质的学生,还需要更多的观察考验。

关于「多元背景」的学生,我也想起自己当年在高中所认识的一些好友。他们有一些人在当时老师的心目中是「大哥级」的麻烦人物,但是私下却有令人欣赏的豪气与一般人不多了解的过去,而他们现在也都有很好的工作与家庭,只是走过与我个人不一样的路。我很感谢上帝让我有机会认识他们,而不是一群只会补习念书的乖乖牌。生命与社会本该是丰富多彩的,而非「惟有读书高」的单一标准。

想一想,这不也是我们在看电影《那一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感动所在吗?

如果因着一些偏狭的价值观而刻意培养过于「单纯」的学校,那会是这些孩子的损失,也将会是社会的遗憾。

教育的紧箍咒,醒报的网址是
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41706

注:作者为大学老师。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