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小事抓狂

【作者:提子传扬小品文 2003.05.18


以扫与雅各


  女儿羚羚和晴晴两姊妹相差一岁三个月,有时也会为小事争吵。一日与她们讲圣经创世记中记载的一对孪生兄弟 ―― 以扫及雅各的故事。纵然是孪生兄弟,也有着不同的性格及特性。哥哥好动外向,喜好打猎;弟弟生性恬静。因此父母亲各偏爱一人。兄弟不单是性格不同;喜好也不同,俩人因父母亲的缘故,兄弟之间常有闲隙。他们为了争宠及继承家业的名份,因而反目成仇。阋墙之争不是只有古时代的故事,现今不也层出不穷吗?


  当孩子听完以扫与雅各的故事之后。我问:「如果爸爸比较爱你们当中的一个;妈妈比较爱另一个,那么你们感觉会如何?」「我们会很难过!」「那么你们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两个孩子都爱?」她们异口同声说:「是。」(其实,在我心中不免松了一口气!)养育两个性格不同的孩子,我常常提醒自己不可偏袒。但对于一个生性自动自发和另一个较为被动的孩子,实在很难让她们觉得父母亲是公平公正的。因此妹妹常撕口大喊:「Not Fair!(不公平)」,也常常为芝麻小事斤斤计较。

和解的功课
  记得她们小的时候(约四、五岁)每一次争吵,做父母的就成了和事佬或 审判官。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一介入他们的战场时,就有人喊「不公平」,就算要求她们道歉了事,也是勉为其难。上了学,她们的理解力及沟通能力更加进步。凡一有争执,我们开始学做旁观者,让她们自己学习解决问题,这时的道歉就比较心甘情愿了。孩子在玩耍中长大,也在争执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以扫和雅各的纷争中,或多或少让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端倪,父母亲若介入得太多,甚至常常为不必要的小事抓狂,或各自偏袒所爱,就会无形中助长以孩子间的微妙纷争及妒嫉。倘若父母亲不在身旁,孩子是否学会「和解」的功课?

把情绪写下来
  一日,一位长老分享媳妇教养的心得。他有三个孙子,年纪相近。分别是 七、八、九岁,遇到纷争时,母亲的无论如何处理都有人喊冤。后来她想出了个法子,要他们坐下来写把发生的经过写在日记里「诉讼」。最初三个人所描写出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指责其他二人的错,谁都不愿意写自己的过失。不过每次坐下来之后,总是有机会让孩子安静思索。试了一段日子,「诉讼」的内容开始不一样了;孩子学会如何自省,不再一味地指责对方。听完他的分享,不免赞许这位母亲的智慧,她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处理纷争。

  很多时候,当我们生气时,情绪就容易失控,因此,出口伤人或出手打人也会随情绪强弱或大或小,把「情绪写下来」可说是个好方法,它可以缓和孩子的情绪,也可以冷却高涨气势。同时帮助孩子用文字表达自己,也用些时间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如现代许多心理、教育学者强调的情绪智商,相信这也是帮助孩子增加EQ的好方法。

退居旁观者
  在我成长的家庭,兄弟姊妹比较多,所以也常有磨擦和纷争。和许多华人父母一样,没有一位父亲或母亲喜欢眼看着儿女吵架,因此首当其冲做判官的,是我的母亲。父母的在孩子起争执或吵架时,往往气急败坏地都急于插手处理,也许是为了「家和万事兴」吧!这是最快速及有效的「和谐」方式;但却是消极、不具建设性的方式,因为压抑和愤恨也会无形中产生。孩子有纷争时,如何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先等待他们自己处理。事后,父母再适时地引导,相信在当中孩子所学到的「进退之道」会容易些,如此也能间接帮助孩子在学校或社交中,懂得处理人际关系。

  孩子某些性情和特质或多或少遗传了父母基因,出世后,他们也将受我们身教及言教影响,要教育他们以温和、优雅的态度处理周遭的人、事、物,那么我们为人父母亲的,就得学习别为小事抓狂。

本专栏与传扬网站合作。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