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杀警案看人性的阴暗面

【作者:王道维时事评论 2014.09.28


在台北知名夜店的聚众杀警案震惊了台湾社会。不可否认的,这个案子之所以吸引媒体与舆论的关注并不只是因为治安的关系,而是因为受害人与加害人有许多平常人一时难以联系起来的身分场景:富二代、星二代、帮派、醉警甚至现役军人等。

也就是说,整个案情的背景绝非传统「官兵捉强盗」的正邪大战,反而牵连到军警风纪、夜店生态与黑帮组织间扑朔迷离的恩怨情仇,至今都还未能完全厘清。

本人在这里不忍牵连怪罪那些更多在岗位上认真服务的员警,也无意过分指责夜店的复杂环境,只是要指出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职业难再用传统的观念来画分,甚至连令人发指的「罪恶」都已经不再是可以清楚定义而分别的。

其实这样的是非混淆的情形早就隐藏在每个当事人对自我身分的定位之中,离你我并非遥远。例如员警下班后就可以自由地可以在夜店流连买醉?富二代的辜负父母栽培却宁愿混迹帮派?保家卫国的宪兵甘愿成为被人使唤的小弟?而其他如立法委员炒房、国会议长关切司法案件、部长晚间长留女秘书家中、大学教授将研究经费洗钱成为个人金库、公务员上班团购打卡、乃至警消被要求去救狗救猫等等就更是多不胜数。

这些「事件」与我们平日认定的「犯罪」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当事人在主观上几乎都不觉得自己在作错事(不管道德上或法律上),反而觉得被误解而深感委屈。

当我们在为这则令人震惊的杀警案投以关注之时,除了希望恶人被绳之以法、案情水落石出以外,也许也能藉此机会检视我们自己与周遭人的生活与内心,有哪些地方也正交织着身分混淆或灰色侥幸的地带?如同《圣经》所说的「罪的网罗」。

或许每个人对自己的阴暗面也都有许多的不得已或心酸委屈,但我们如果没有正视它的存在寻求上帝的洁净或救赎,这些在人性阴暗面中的所隐藏的,恐怕不会只有在夜店才会成为罪恶。

此文发表于台湾醒报9/23/2014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