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安全感

【作者:白恩拾信望爱阅读 2009.04.05


亲爱的安德烈的图像

日前读完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给了我不少有趣的感想。「要不要上厕所」是其中一段挺有趣的体验。

龙应台跟她儿子,以及亲人到南台湾的垦丁旅游。她的儿子是在德国长大的德中混血,大家在海边乘凉,这时,一个妈妈问她读大学的女儿咪咪:「要不要去上厕所?」这引起龙应台也想上厕所,就也顺带问他儿子飞力普:「要不要上厕所?」

飞力普从一本英文杂志中抬头看着她,问:「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龙应台上完厕所回来,他儿子又问:「妈,咪咪二十岁了,为什么她妈还要问她上不上厕所?」

龙应台这样写着这件事带给她的震撼:

要不要上厕所,不是一个对三岁小孩才要问的问题吗?
上不上厕所岂不是一件很个人的事吗?需要邀请别人一到去做吗?
为什么一个母亲需要提醒一个成年的孩子,要不要去上厕所?


龙应台被这个问题问倒了,需要停下来想想,还要把它写下来仔细咀嚼几番。

我也有相似的感觉:作父母的,虽然总爱责怪孩子长不大,不成熟。但问题是,父母其实还陶醉于孩子长不大的状态?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年龄代表着他该为自己负责的比例。而作父母的,却乐于控制孩子,为孩子的生命担负太多的责任;二十岁的孩子,都有投票权决定谁该当市长,谁该当总统来治理他所住的城市和国家;二十岁的孩子,在大学里已经上完微积分,上完中国哲学史,上完工程数学了。但二十岁的孩子,在母亲眼中是仍须提醒该是上厕所的时候了!

华人的文化的确缺少一份尊重别人隐私,尊重别人独立生活的习惯,连上厕所都要呼唤别人一道进行。这显示我们习惯于倚赖,倚赖群体、人带给我们安全感,喜欢人供我们倚赖――即使我们以为是别人在倚赖我们。

一群人聚在海边度假几天,多少喧嚣,多少集体行动的机会,上厕所的片刻,是难得独处静思的时刻,人们连这样一个时刻都喜欢倚赖别人的陪伴。

控制别人,以及倚赖别人,在呼朋引伴上厕所的文化中,精细地穿引着人们的惯性,人们有时不太懂得孤单的重要,独处面对生命的秘诀,我们不太懂得尊重别人在时间和空间上,跟我们之间应有的那道看不见,透明的,却真实存在的界线泡泡(bubble boundary)。我们喜欢混杂在一起,即使混在一起给人乱的感受,但人可能还是喜欢混杂带给人的倚赖和安全感。

倚赖和控制带给人许多安全感,但那是无知的,是自私的安全感,人若不懂得面对自己,安抚自己,面对上帝,享受上帝,那么,这样的安全感恐怕是是虚拟的。

★本文原发表于作者的部落格:Ethical Being & Being Ethical
图片来源:博客来网路书店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