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难为情的人生珍惜生命的有情

【作者:迷走信望爱阅读 2009.03.22


我不是个爱一网打尽的人,也不是某种类型的书痴,遇到钟爱的作家,身为粉丝一网打尽的收书偏执狂就发作。但几年前,自从在小地震舌灿莲花的游说下,买了安・泰勒的《昨日当我们盛年》,就渐渐将我的隐性偏执基因表现出来。读完《昨日当我们盛年》后,我如果在书店又看到安・泰勒的书,就会斩钉截铁毫不考虑先收下来再说。

虽然说收安・泰勒的书,收得比其他作者的书还勤劳,但读完安・泰勒的作品,每每让我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受,若真的要找些词来形容,我想,说得轻一点叫难为情,说得重一点叫尴尬,说得白话一点就叫「囧」吧。

安・泰勒总是一股超凡睿智的冷静,将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甚至常常叫我瞠目结舌。安・泰勒书中的人物,不是只活在小说中,更是真实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小人物。安・泰勒的笔下,总是有个很神经质的女人,神经质到会让我觉得女人这种动物怎么那么恐怖,但又会边看边笑,佩服安・泰勒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她总是能把女人的千百样态描写得那么传神,传神到又好笑又好气,传神到我会想如果有下半辈子,我一定会二话不说选择当个脑袋没有那么复杂但情绪比较稳定一点的男人。难为情归难为情,到底安・泰勒的文字都是字句在小火上慢慢墩煮、熬炼出来的,阅读的时候总是需要多点等待,多些耐心,才能品尝出安・泰勒在琐事细节上的独特酝酿。

当初读《昨日当我们盛年》也没读得很起劲(相信大家对「起劲这两个字不是用来形容安・泰勒的小说」没有异议),只记得在零零碎碎被切割的时间,随着五十来岁的中年妇女雷贝嘉某天突来的疑惑:「我的人生为甚么变成这样子呢?」(其实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不分年龄的我们脑中总是不下千回百转的永恒提问吗),跟着雷贝嘉回顾她人生中重要的交叉路口,跟着她去凝视那一水无法二度的流逝时光,再跟着她去体会人生风景中抉择的可贵,接纳的必要。

虽然转了一圈雷贝嘉绕回原处,但读完《昨日当我们盛年》,我却发现自己逐渐开始愿意透过安・泰勒笔下的虚构故事,走出生命年岁的围囿,跨越生命智慧的屏障,带着温暖却不批判、认真却不严肃的同理,试着放下成见,去还原身旁好些被我的偏见所曲解的真实生命,去体验他们种种我还未曾开始经历的阶段会有的复杂心情。

读完《昨日当我们盛年》没多久,彷佛就把初读的不起劲忘的一干二净,又读了《岁月之梯》。当初会想要看《岁月之梯》,是第一页印入眼帘的是「全家人出游 一人出走 巴尔的摩妇女离奇失踪」。我带着看侦探小说探案的期待往下阅读,读完却有种上当的感觉。小说里没有真相未明的诡谲悬疑,更没有真相大白的尘埃落定,有的只是一个对于自己生命角色不是那么确定的中年妇女,在中规中矩的婚姻里,发现自我价值变得晦涩不明,临时起义出走所构筑出来的一段思索与领悟。

「人类如何能活在这样一个任时间摆布的世界中呢?」这是出走时的蒂莉亚曾真实的心情写照。她出走那段期间,在另一个家庭充当临时母亲,才发现其实原来她所厌倦的例行生活,其实是身处婚姻中得持续调适且面对的常态。

故事一样绕了一大圈,蒂莉亚最后选择回到自己奉献半生心力的家。这如果在真实生活,可能会变成被误认为只是闹剧一场,但安・泰勒既宽慰又接纳的笔触,安排蒂莉亚明白了岁月并非总是残酷的道理。书中最后如此描述,当她坐在她老公山姆的身旁,她突然领悟到「过去那种欣赏和爱慕的眼神已不复存在,映在彼此眼底的只剩下对方那平凡而真实的内在自我—那随着岁月的累积,而更形丰富的内在自我」。岁月带走年华,却也带来祝福。岁月虽然让一个女人的青春年华斑驳,却也换上了一种经常被人忽略、未曾好好被用心端详的颜色。是这本书,让我更珍惜每个奉献给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命。

毕德生说,生命绝非由一些抽象的事物堆砌而成,诸如:爱情和真理、罪恶和拯救、救赎和成圣。相反的,生命乃是由许多有机的、个人的、特殊的细节连接在一起而成的:诸如姓名和指纹、门牌号码和当地气候、晚餐桌上的羊肉和雨中爆掉的车胎。

在《圣徒叔叔》这本小说中,有丹尼对露西死心塌地的爱情,有伊恩对这段爱情的严重怀疑,任凭成见的想像,酿成哥哥嫂嫂相继自杀无法挽回的悲剧,也有不近人情的艾米特牧师向伊恩所发出的挑战与拯救方法,更有伊恩为了赎罪,承担起扶养三个小孩长大成人的自我救赎与成圣之路。虽然故事的起头是如此沈重,故事本身也为真正的救赎与重生究竟为何这类严肃课题,开启了许多探讨的空间。但其实我读这本小说, 是在淡淡的哀伤中,体会每个经历巨变的成员如何在漫漫岁月展露真情。

丹尼因为伊恩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气愤到开车撞上石墙,爆裂开来清脆的「玎玲」声,掩盖了韦弗利街八号一家子「美满又苹果派」的温馨。变调的家,虽然一度没了法式冷盘,但象徵一家人分享彼此的法式冷盘,却在小宝宝妲芙妮令人心疼的啜泣,汤马斯心中那道很有名的思念彩虹,艾嘉莎理直气壮质疑上帝给挪亚和亚伯拉罕的试验,爷爷道格假想他经历的丧子只是度假时的意外插曲,以及奶奶碧如布满灰尘的缝纫盒淡出人世,再次悄然上桌。 我用那时来的莞尔,填补这个「空气中破了个洞」失序家庭的哀伤。是安・泰勒笔下的这些点滴,使我知道堆砌生命的素材为何。

安・泰勒在这本书最后写道「稀松平常的事情嘛,每一年的每一天,都有人在改变别人的一生。干么这样大惊小怪!」稀松平常的事,确实无须大惊小怪,但我还是要对安女士献上真诚的感恩,无比的激赏,她用尽思绪,为生命中那些最微不足道甚至令人不耐的琐碎,勾勒出余韵无穷且让人低回不已的故事,总让我在阅读完毕,阖上书本之际,依旧保有新奇、活泼、宽容的眼光去细看现实,去接纳如小说里头般平凡、丰富、经历改变又无法被简化的生命。

我在难为情的真实人生阅读安・泰勒的小说,纵然无法减轻现实人生中得遭遇的挣扎与困窘,却学会了更加仔细发掘生命里隐而未现的有情,欣赏并珍惜。

全国各地基督教书房一览表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