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本书

【作者:阿祥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 2009.10.18


一生渴慕神



有些书,你一沾上,便爱不释手,「夙夜匪懈」也要看完;有些书,你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前翻翻后翻翻,还是搞不太懂作者在讲什么,可是突然有一天,你想通了,和作者连上线,一夕之间,这书成了你的最爱之一,更以身为该书的编辑感到无比光荣。《一生渴慕神》,就是这样一本书。

一开始,是满怀着期待来阅读这本由知名的灵修作家傅士德与他的学生毕比(虽说是学生,那也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现在的毕比可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合写的书,毕竟,距离傅士德的上一本书《属灵传统礼赞》,已隔了十年,很想知道傅士德有什么新的想法。

大概读了几章之后,肚子里却是愈来愈迷惑。不能说自己没有收获,却都是片片断断的,好像很不完整。《一生渴慕神》大概分成七章,每一章都谈论一个基督教传统的灵修取径,总共有七条路径。每一路径,傅士德和毕比各会选择三到四个知名的灵修大师为范例,让读者透过这些大师来更深明白此一灵修取径的意义。我可以感受到两位作家的用意良善,透过人物的介绍,确实可以增添许多阅读趣味;但是自己在读的时候,总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的确没错,每一取径底下的几位灵修作家,或多或少都与该取径有关连,可是这关连有时却一闪即逝,过没多久作者又开始讲起灵修大师其他方面的思想结晶。我得承认,傅士德和毕比在介绍这些灵修大师的思想时中肯扎实,开启我不少眼界,可是我的心中就是有个关卡过不去,总是觉得如果要谈七条灵修取径,为何不好好地聚焦,集中来谈每一取径的独特之处。现在这样的做法,似乎有本末倒置的感觉,反而让人对这些大师有很多的了解,但是对那七条路径的某几条,却是愈看愈模糊。

这情形最严重的大概就是第一径和第二径了(真惨,这两径又是全书最前面的两章)。像第一径:按正确的次序来爱神,我们可以看到俄利根的四十二站观点、奥古斯丁论信心的本质、伯尔拿那灵性衰退和灵性进展各十二阶段、巴斯噶缝在大衣内衬里的诗,每一个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而每一人物结束傅士德所写的「反省与回应」,更是灵修的上好材料。但是,我读到了这么多精彩的东西,却又有怅然若失的感觉,不论是四十二站还是信心的本质,好像都没有帮我搞懂第一径「按正确的次序来爱神」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傅士德

当我第一径没搞懂,进入了第二径「灵性生命如旅程」,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错乱。这一径要讲如何透过把灵性生命当成一趟旅程,来增进我们对灵性成长的理解,可是看着看着就皱起眉来――那第一径里的俄利根和伯尔拿,他们的四十二站或是十二阶段,本来以为指的是次序,但是读了第二径的几位大师,却开始觉得这四十二站和十二阶段,好像更适合放在旅程里来讨论。

幸好,进入了第三径后,错乱的情形就少了很多。不管是第三径讲对神的知识,第四径讲亲近耶稣基督,第五径讲对神的经历,第六径讲行动与默观的平衡,主轴都很清楚,每一个人物也都和该主题息息相关,虽然第六径讲圣本笃的规条时,还是有些错愕,觉得这和第一径按正确的次序来爱神似乎有重复性,不过因为不像第一、二径的感受那么明显,倒也不以为意。

只是第一、二径在我心里投下的迷惑实在太过强烈,这谜团一直跟着我,让我无法大声地说出,自己真正地爱上了这本书(尽管第三到第六径每一径都很好看),特别是进入第七径,所谓的神圣的上行时,我的心里头又在大喊,不会吧!又来了!

一看到「神圣的上行」这几个字,任谁都会想要问清楚,这到底和「次序」和「旅程」有什么不同。伪丢尼修、不知之云、大德兰、十架约翰,每个灵修大师都介绍地栩栩如生,可是,傅老爹啊,您怎么不多讲一点「神圣的上行」和「次序」、「旅程」到底差在哪?

就带着这样的古怪感,我结束第一次《一生渴慕神》的阅读与改稿工作。「爱恨交加」应该是我当时的感受。接着,我开始进行编辑的工作,按耐着心中激荡的情绪,我把书又看了一遍。幸好,我有再看一遍。这一遍,我特别留心傅士德与毕比是否有仔细区分出「次序」、「旅程」、「上行」的不同。大概是因为第一次阅读时每个人物带给我的惊喜与新鲜感,不再是第二次阅读时的焦点,我可以把那些第一次阅读时觉得比较没那么让人「兴奋」的字词,仔细地咀嚼一番,终于发现,在每个灵修大师那些动人的故事、漂亮的洞见之外,傅士德与毕比确实用了相对较为朴实的言词,来描述「次序」、「旅程」、「上行」的个别特色,也才比较看到,作者区分出这七个取径,真正的用意,是要告诉我们基督属灵传统中,那一位又一位灵修大师,是如何地「白手起家」,在没有什么前例可循的情况下,开创出一条又一条独特的灵修道路来。

原来啊,「按正确的次序爱神」真正的重点,不是那吸引人目光的四十二站或是什么大衣内衬,这一径要谈的,是四位灵修大师,如何让我们看见人的复杂性,他们尽力用一些概念,把人的复杂性做了一些归纳整理,像是区分出人有「灵、魂、体」、「身、智、心」、「身体、理性、灵性」等特质,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按照这些区分出来的特质,来陶造或是磨练我们的生命。换言之,身体有身体的陶造方式、理智或是理性有理智或是理性的陶造方式,灵性或是心,自然也有符合该特质的陶造方式。(所以四十二站只是这一径的配菜,并非重点。此外,傅士德也有提到,每一个灵修大师,都或多或少会涉足好几条取径,所以,俄利根虽然被划分在「次序」这一径,可是四十二站却让我们看到他对第二径「旅程」的贡献。)

至于第七径「神圣的上行」,和第二径「旅程」,确实有雷同之处,两位作者便说:「目前为止所检视的每一条路径,其实都受过神圣上行这条亘古道路的影响。」不过「上行」和「旅程」最大的不同,在于「上行」比较集中讨论灵性生命成长的三个步骤(所谓的三重道路):「炼净」、「光照」和「联合」;而「旅程」则比较多元,用各种不同的旅程比喻来形容灵性的成长。「上行」和「旅程」互为表里,各有所常。

毕比
终于、终于,我可以大声地说,我喜欢《一生渴慕神》了。《一生渴慕神》需要我们使用「双重阅读」的技巧,在逸趣横生、洞见非凡的各家学说之间,也能够细细去品味两位作者那些乍看之下似乎较为古朴,却有深刻意涵的观点。傅士德和毕比整理出七条灵修路径,也开拓出我们生命成长的七条通道,值得一一寻访,再三思量。

之前曾跟灵粮神学院教灵修学的林玮玲老师聊过傅士德。林玮玲老师很欣赏傅士德,谈到傅士德的书和观念,常能带给她很多教学上的启发。学生可以从傅士德的分类与介绍中,掌握原本可以很深奥的灵修学意涵。这次爱上《一生渴慕神》的经验,让我更能认同林玮玲老师的观察。的确,《一生渴慕神》的七条路径,愈是品尝,就愈有味道,很佩服傅士德与毕比所做出的这七个取径和区分。

●欢迎参观《哈啦读书心得》哈屁股与阿祥的部落格

about 【出版人的针孔照相机】专栏主要写手:应仁祥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