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他人肯定」从「对自己负责」做起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06.02.26


开学了,为了让学生更有弹性地选择本学期要修习哪些课程,学校特地规划了两周的「加退选」弹性时间,好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藉由实际参与两次课程,决定是否要修习某些课程。

「预选」阶段里,我特地花了些时间察看了各研究所同学修习的学分数,令我吃惊的是竟然许多人都高达十四个学分,有修教育学程的同学加上学程的课后甚至可以更高达十六到十八学分。看到这个现象,实在令我忧心台湾的研究所教育!

回想起自己在念硕士班的时候,九个学分(三门课)的负担就已经让我疲于奔命,现在同学修习十四学分(七门课),扣掉实际上课时间,能阅读各科目指定教材的时间实在相当有限,这样一来,不晓得同学们如何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学习每一个科目的知识?

寒假期间,我和一位老师聊起现在的硕士班同学愿意认真念书的真的很少了。那位老师有指导一位在职专班的硕士生,当该名研究生提出他的论文初稿时,封面坚决不愿意家上「在职进修专班」的字样,因为他觉得现在专班的程度在国内普遍被人看轻,假使他在论文上标明自己是专班毕业的硕士,可能这本论文就没有人要看了。

这位老师问他:「你觉得你投入这篇论文的时间与心力足够多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该名研究生哑口无言,因为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实在没有花费什么心力在课堂学习和论文撰写上。接着这位老师又问他:「为什么你不会想说透过自己努力、认真地撰写这篇论文,让阅读到专班论文的读者重拾对专班硕士的信心呢?」

听到这对师徒的对话,我心中燃起许多的感触!确实,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肯定,没有人愿意被他人轻看;可是自己如果没有什么真材实料,又如何让别人打从心里去尊敬自己呢?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当前台湾对国内外博士的差别待遇:许多在国内念博士班的研究生,总是觉得自己受到的尊重不若国外的博士,但却很少反省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否与想要取得的肯定成正比?

在此我并无意讨论究竟是国内还是国外培育出来的硕博士实力较佳,因为这牵涉到不同学校、研究所、研究生的个别差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周延地比较出来。撰写这篇短文的目的,只是希望邀请大家一同回归根本处,经常检视所期望得到的肯定是否与能自己付出的努力等量齐观?

当然,研究生学习成果的好坏并不能以单以修课时数一项指标来定夺,事实上我也经常跟同学坦承,老师教学的方式与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有些学生之所以修过多课,就是觉得「反正老师上课教得很烂,与其浪费时间拉长修业年限,不如赶快把课修完、把论文写完,尽快毕业!」但是令我忧心的是:同学抢快地修完课程后,是否会着利用「空出来」的时间好好进修其他知识技能,或将这些时间用在研究论文上?还是最终依然是把辛苦「空出来」的时间平白浪费?

写到这儿,我想起自己大学时代也曾经跷过课,跷课的原因也是觉得老师教得不好。但是我十分珍惜跷课「空出来」的时间,因为我利用这段时间跑到另一个大学去旁听一整年的课,而且一次也没缺席。同样地,我也很期盼国内大专院校的学生或研究生,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究竟想在大学或研究所里学些什么知识、技能、培养何种德性,并且以对负责的态度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画去达成这个目标。

每个人固然都期盼获得他人肯定,但是如果没有真材实料(包括各类的知识、技能与德性),即便拿到国内外的高学历或名校文凭,还是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别人的真诚尊重。以前面提到那位研究生为例,如果他的研究论文内容空洞,即便他在论文上没有「在职专班」的字样,还是不可能获得尊重;相反地,假使读者阅读到一篇原本并不期望有什么收获的论文,在阅读后却有丰收的感动,即便他就读的研究所在社会上不见得有很好的学术声望,还是可以获得读者肯定,甚至慢慢地扭转大众对于该研究所的评价。

也因此,我觉得无论自己就读的学校、科系在社会上的评价如何,不管系(所)老师教学的方式或内容怎样,只要学生有心,愿意积极地规划并实践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没有任何学校或老师可以完全限制自己的成就。相反地,假使没办法对自己的学生或研究生生活负责,就算就读的名校、名系(所)或名师能为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寻觅拉抬一些优势,但时间久了,这一切还是无法掩盖缺乏实力的事实。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