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与信仰的学习「从经验长出来」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15.01.04


两年半前,我和几个好朋友开始透过引入青年志工的创意与活力,希望能增进万华地区社会经济弱势族群(含高龄者、街友和底层劳工)的文化资本,进而让这些弱势朋友有机会与在地商圈创造和解共生的多元途径。

两年半下来,我们不仅慢慢发展出「街友培力╳在地产业发展╳青年社会实践」的三大社区艺术文化营造主轴,更从2014年12月起以在地小旅行的方式,邀请社会大众一起来认识、关心、甚至参与协会的社会实践。

在培训街友和青年志工成为导览员的过程中,我发现到街友学员对于各项社区营造方案的了解和表达的活泼性,往往比刚加入的青年志工来得好,因为这些街友学员不仅曾经经历流浪生活,也参与在各项社区营造方案中。相反地,刚担任志工的青年朋友,由于对万华在地文化和弱势生活处境了解有限,只能用硬背诵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导览的内容,所以很难将导览的内容很流畅且动人地展现出来。

也因为这一层体验,让我深刻地学习到,无论是从事教学或是福音工作,都必须从学习者或听众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生命经验」来理解、感受、发展、实践各种知识与信仰的道理,否则就算把预设的桥段或道理背诵得再滚瓜烂熟,还是会让说话的人和听众都觉得冰冷生硬。

换言之,知识和信仰的学习与实践,都必须是从行动者的切身经验「长出来」,才能清楚明白这些道理与自己真实生活的矛盾性与关联性。作为一个教学者或福音传递者,得在「知识与真理」和「学习者及听众」之间,扮演着「引导体验者」和「矛盾化解者」的角色。

例如,作为一个教学者,我们可能得设计一些街友与志工一起学习的课堂或工作坊,让他们能在相互尊重、互助与关怀的环境下,自然而然地交流彼此的生活点滴。作为一个福音传递者,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些基督徒与尚未信靠上帝的朋友,彼此了解对方的生活交流环境。当然,跨文化与信仰交会的过程,一定会遇到一些矛盾甚至冲突,这时候,重要的不是宣布标准答案,而是让互动的彼此找到能「容纳对方」合理的理由。

也就是说,贪多求快的心态或以权威说服等方式,都无法把知识或信仰深植人心。相反地,唯有互动双方最真实的生命经验,都能受到一定的尊重与保护,才能让他们从「过去经验」出发,在充分信任与安全的环境下,一点一滴地去梳理、调整、安顿自己成长经验中对「不同阶级」或「差异宗教」的经验落差。唯有能对自己「过去经验」和「对方为何如此生活」之间的矛盾、混乱甚至冲突,给予一个合理的交代,甚至明白对方可敬或可贵之处,才可能让自己从「过去」出发,慢慢「长」出一些具有同理心的跨阶级理解,或是真切地掌握基督信仰的核心要素。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