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了解什么是「文青感」

【作者:徐敏雄自我与社会的对话 2015.03.01


我很少去诚品看书,除非是买香港或英文版的书;每当我在那里翻阅书籍,装潢优美、音乐环绕、大量书卷罗列的气氛,如果加上咖啡香,真会让自己觉得拥有绝佳的美学品味,书上批判性的知识也自动地涌入脑海。我终于明白,这就是「文青感」。

诚品塑造出来的「文青感」很像一部电影,走出店门后,依然在心中缭绕;只要没被戳破,或许还能存活一段时间。它让我觉得,彷佛自己富有高度社会关怀、正义感和行动力,纵然社会上不公不义每天上演,还是能用刚阅读到的知识,把社会批判一番。

直到开始进入社区与不同价值的人互动,「文青感」开始幻灭。现实生活很直白,多数人关心的是如何增进个人利益,提不出有效方案,就只能礼貌地维持「再联络」关系!真实现场不是诚品装潢、音乐、书卷和咖啡香那种均质的「文青感」,而是被迫吞下异物,或深信美好价值被拆毁的「挫败感」。

我慢慢体悟到当前多数的「文青感」存在以符号打造出来的空间里,让进出的人把自己与空间氛围融合,忘却真实生活中的权力与利益纠葛。往好的方面说,它提供我一个理想的生活憧憬,引发行动力量;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沟通行动」,「文青感」永远只是一场幻象。

最近跟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伙伴聊,发现多数能做出一些社会行动的朋友,都是平日有正职,却愿利用空余揪团投入社区行动的热血青年。在他们身上,除了「文青感」的浪漫,更有长期与社区民众沟通失败累积的智慧和生命力。

也因为这样,我发现无论是「文青」或「青年志工」,没有拨出时间投入真实行动,良好的自我感觉永远只是一种虚幻,无法转化成生命智慧与实质改变。

另外,真实的改变与自我认同必须旧经验中「长出来」,勇敢面对「自己过去经验」与「当下差异价值」的冲撞,一点一滴梳理、调整、安顿自己成长经验与「差异者」的矛盾、混乱甚至冲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交代,才可能带来些许共识与改变。

当然,价值经验碰撞总会带来威胁性,但如果「文青」或「青年志工」的自我认同真吸引人,它该是建立在年轻人为了实现一个价值,愿意拨出时间,以具体行动学习「在真实中包容差异」,而不是「在虚幻中享受均质」。虽然我距离这个理想也还很远,但很希望邀请更多支持这样想法的朋友一起来努力。


图片提供/123RF

◎ about 徐敏雄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