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和以撒》他将爱子赐给我们

【作者:虚吾网路作家Ⅱ 2023.08.06



《亚伯拉罕和以撒》,林布兰,1635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在圣经的记载中,有些见证人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上帝让他们所经历的成为一幅幅图画,遥映天上的真理。亚伯拉罕便是其中之一,不只在旧约有详实记载,就是到了新约,亚伯拉罕所经历的种种,仍使新约的作者体会至高者在人间的作为。仅仅是新约起首「亚伯拉罕的后裔」(马太福音1章1节),便让人无法忽视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所应许,那让万国得福的后裔(创世记26章4节)。

在亚伯拉罕一生丰富的历程中,若要以千钧一发、惊心动魄而论,当属创世记22章,上帝要亚伯拉罕献以撒为燔祭一事。这个看似有违人情、让人为之色变的要求,因为极具戏剧性,成为画家热爱创作的题材。如荷兰画家林布兰(Rembrandt,1606~1669年)于1635年所画、现存于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亚伯拉罕和以撒》(Abraham and Isaac),便以略显凌乱的线条,凝结了那几乎酿成人伦悲剧的一刻。

命悬一线

我们在《亚伯拉罕和以撒》这幅作品中,可看到林布兰作品鲜明的戏剧性:老人一手覆着少年的脸孔,一手被天使拦阻,致使手中的屠刀握持不住而脱手,营造出若不是天使紧急出现、以撒恐怕血溅而亡的紧张情境。

除了动态的描绘之外,林布兰运用颜色的对比,突显了父子之间的对峙关系。以撒接近赤裸、被缚的苍白身躯躺卧在干柴堆上,在在说明他手无寸铁的软弱姿势。看不见的面容,触发观赏者无限想像:那孩子是否会疑惑慈父为何以刃相向?是否会抗议父亲的虔信?是否会顺从老父对独子的要求?生死交关之下,他是否为生存挣扎过?老人覆盖少年的脸,是不忍目睹儿子的死状吗?

总之,暴露在刀口之下的咽喉,无庸置疑叙述着年轻人命悬一线的脆弱。这些刻画对比下,使人毫不怀疑一袭黑衣的亚伯拉罕其心之决断,亦叫人为天使的介入松一口气;此作的张力之强,可见一斑。

因信称义?因行为称义?

此事件除了紧张迫人之外,最引发议论的,可能是因为雅各书引用此事件,作为因行为称义、信心因行为得成全的依据(雅各书2章21~22节)。这与保罗因信而非因行为称义的观点抵触吗?(罗马书4章3节、加拉太书3章6节)两人的立论都是以亚伯拉罕为例,主题均是信心,所得的结论却看似大相迳庭。这让我们感到困惑,究竟人称义,是因着信,还是因着行为?这更让好些未信主的人认为圣经有矛盾,在这么关键的事上竟各说各话。

圣经是上帝所默示、是上帝所说的话,人会有错,但当上帝藉着人说话时,上帝会保守这个人所说的,无误、无谬而不会偏离上帝的意旨;如此,保罗与雅各论称义时,理当没有矛盾才是。那么,这看似相左的论述,又该如何解释呢?这个议题的争论背后,看似是彼此对「信心」一词的理解有所分歧,为此我们实有必要说明何为「信心」。对信心的解释,最为适切、精确的是罗马书的定义:「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马书10章17节)这显出一个环环相扣的结构,信心的根基乃是听,听什么呢?听基督的话。因此信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状态,好像「要有自信」那样的鼓励;信心也是有对象的,更需要有上帝的话作为根基;故此,我们知道信心与上帝的话密不可分。

若从这个观点切入,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复杂纠结了。问题的症结,在于保罗和雅各论及亚伯拉罕称义时,引用的根本不是同一段圣经,自然也有不同的结论。罗马书论称义,是因信心,引用的是创世记15章,对亚伯拉罕是应许;雅各书论称义,是看重行为,引用的是创世记22章,对亚伯拉罕是命令。论到应许,需要的是等候而非凭己意行动(当亚伯拉罕想靠己力成就应许,所得的以实玛利并非从应许所生);论到命令,需要的则是顺服而非迟疑。

信道是从听道来,亚伯拉罕这两次都相信上帝的话,亚伯拉罕被称义,是早在他还没有生子之前,当他接受上帝的应许时,他就相信上帝,这就算为他的义了(创世记15章6节);而后他献以撒,则是本于信心而产生具体行为。

叫死人复活的上帝

亚伯拉罕一生路程与信心息息相关,他不是因为知道要往何方才离开本地,而是因为蒙召(希伯来书11章8节);他不是因为得了土地,才住在迦南之地,而是因为应许(希伯来书11章9节)。

照样,亚伯拉罕献以撒,不是惺惺作态,而是决心按着上帝吩咐的献上儿子。天使印证他对上帝的敬畏,说他没有留下儿子不给上帝(创世记22章12节),他表明的不只是顺命,更是信心。

顺服,使他把所爱的独生子带到摩利亚地,捆绑儿子,举刀欲杀,看似极其不合情理的作为,背后有着耐人寻味的信心。这信心是相信上帝虽然要求他如此行,但上帝赐他后裔的应许必不受到死亡的局限,终将成就;这信心也是相信那曾经使他百岁得子、使无变有的上帝(罗马书4章17节),必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彷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希伯来书11章17~19节)

赐下爱子的上帝

然而,我们更要深究的是,圣经不只是一群属灵伟人的故事,圣经的焦点是创始成终的耶稣基督。因此,亚伯拉罕献以撒这个故事,也如影儿一般映衬着本物――真实的焦点并非亚伯拉罕这对父子,而是另一对父子。

以撒是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之子,是独生子,亚伯拉罕爱以撒(马太福音3章17节),预表着耶稣基督亦是天父的独生爱子(约翰福音1章18节),是按着应许所生。保罗便说,应许真正所指的并非以撒,而是千余年之后降生的人子:「那些应许本来是给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的。上帝并没有说『给众后裔』,好像指着多数;而是说『给你的一个后裔』,指着一个,就是基督。」(加拉太书3章16节)

两对父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父亲把儿子送至死地。不同于亚伯拉罕和以撒,圣父、圣子乃是太初就有(约翰福音1章1节);这位父亲,行动不是出于他人的要求,而是出于己意主动、定意压伤,使之痛苦,以他为赎罪祭(以赛亚书53章10节);这位儿子,也不是如以撒茫茫不知羊羔何处(创世记22章7节),而是深知自己必须降世、虚己、自取奴仆的形像,自己即是那只将要被宰杀的羔羊。亚伯拉罕献以撒只是一次试验,有天使拦阻,上帝的儿子却被悬在各各他的木头上,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罪犯代求(以赛亚书53章12节),经历创世以来最大的离弃(马太福音27章46节),成就了上帝永恒的救赎计画(约翰福音19章30节)。亚伯拉罕献以撒,叫人更明白天父因爱世人,赐下独生爱子,叫一切信他的,不致在罪中灭亡,反在基督里得到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罗马书6章23节)。


上一则下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