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答问》

| | 成为粉丝 | | 转寄

让他三尺又何妨:从六尺巷的故事谈不与恶人作对

文章索引 |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图片提供/123RF

最近在读《曾国藩家书》所推崇备至的《聪训斋语》,这家训作者张英(1637-1708年)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说到他的次子,主修《明史》且担任雍正军机大臣的张廷玉(1672-1755年),因为经常出现在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就几乎无人不晓。

张英(康熙六年进士)与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父子二代为相,「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门第荣耀,世不多见」,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六代共出进士13人,入翰林者12人。

官至大学士的张英在仕途上曾经四起四落,只是每次危机最后总被「特旨留任」或「从宽留任」,说明了并非「出于侥幸」。学者就认为这是因为他「忠诚、厚道、谨慎、小心、敬业、低调的品格,使张英一次次化险为夷,渡过了重重人生难关」[1]。

说到张英的为人,还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六尺巷」的故事,当时张英在康熙朝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家人重修府邸时因院墙与邻居吴氏发生争执,飞书给在京作官的张英,请他让官府帮家人撑腰。讵料张英收到信之后随即回诗一首:

千里送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家人收到信后遂把自家院墙向后退让三尺,结果邻居吴氏感动下也向后退让三尺,两家之间因此空出六尺,六尺巷因而得名[2]。

张英在《聪训斋语》(卷下)也提到谦让之道,他认为每个人所言所行不可能全是,遇到别人批评、指责我们,对待我们不够尊重,要心平气和。即使我做的没有任何错误,没有丝毫的不合道理,还是要对人家宽恕:「人有非之责之者,遇之不以礼者,则平心和气」,「即我所行十分全是,无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况我岂能全是乎?」[3]。

他又引用古人的话勉励子弟:「一生给人让步的人,最终不会有尺寸的损失。」因为自古以来只听说忍和让足以消除无穷的灾难晦气,没有听说忍和让反而酿造以后的祸患;能够吃得小亏,便不至于在大的方面吃亏:「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4]。

张英大学士这些人生智慧,其实与圣经的教训不谋而合。主耶稣在登山宝训就说:「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五39),且耶稣这教导远比张英计算得失的人生哲学,还有更深的信仰意义。

斯托得(John Stott)牧师认为:面对「伤害你的人」(《新汉语译本》太五39翻译),基督徒的责任是「避免采取报复的手段」。虽然这「听起来就像是个懦夫或是出气包。然而,耶稣的意思不但不是软弱,反而是一种刚强」。因为「去爱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需要的是最不可思议的力量。受到伤害的人,之所以拒绝个人的报复,是因为他拥有无私的爱」[5]。

柯志明老师则回应读者可能的疑问:「难道要姑息他们吗?难道要任由恶人为所欲为吗?难道恶人不需接受当得的惩治吗?」。「不,耶稣没有教说恶人不当受到制裁,更没有说当任由恶人为所欲为」。「耶稣基督不在谈法律制度,不在谈我们的道德权利,而在谈我们要以什么态度回应那恶待我们的人」,「耶稣基督在乎的是我们的生命态度,我们在神面前的心」。

「我们这为人受难而死的主当然知道我们受恶人伤害的感受,也知道我们的正常反应。但他看生命比我们看得更深,他知道生命的根本问题所在」,「他要教我们如何彻底根绝世上的恶行,并不让我们陷入恶行的伤害之中」。「耶稣基督知道世上的恶来自于无爱,而无爱出于自我中心,要去除世上的恶,就要去除这种自我中心以及由之而有的无爱之心」。

所以「这是完全的舍己」,「这证明你比恶待你的人更有能力。免于成为恶人的方法就是不做恶人做的事,向恶人做他做在你身上的事只证明你同样也不过是一个恶人,因为恶事只从恶人出」,「虽然我们不能让恶人变成好人,但我们则可以不变成恶人」[6]。

曾思瀚博士也认为耶稣并非对恶者「视而不见」,但他提醒:「如果一个人寻求神的和睦(太五9),他如何可能以恶报恶呢?」耶稣谈论的是「个人的逼迫」,「恶人会侮辱天国公民」,但耶稣告诉我们:「个人的面子(即丢脸)并不永远是天国的首要优先」,「天国公民对于天国身分的看重,远超自己在地上的特权」。因为「对于神的公义满有信心的天国公民,不会在每一个微小的违法上寻求报复与赔偿,因为信心先于爱」,「这些经文提醒我们神的儿子具有使人和睦的特徵(太五9)。儿子应该与父亲相像」[7]。

主耶稣的标准很高,我自己也深感艰难与惭愧,但这却是「天国公民应该表现的义」。新约学者卡森(D. A. Carson)博士也说:「用个人的自我牺牲来取代个人的报复;那就是救主自己所走的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而基督徒行为的原则正是十字架的道路。」[8]

求主耶稣帮助我们,让我们感觉遭受不公或恶待时能想起张英大学士「六尺巷」的故事;哪怕遭受羞辱或伤害,仍愿意退让三尺,效法耶稣走十字架的道路,证明我们真是天父的儿女!



[1] 冯保善博士,《新译聪训斋语》,三民书局,2017,页3-4。

[2] 《桐城县志略》。

[3] 冯保善博士,《新译聪训斋语》,三民书局,2017,页184。

[4] 冯保善博士,《新译聪训斋语》,三民书局,2017,页184-185。

[5] 斯托得(John Stott)&康纳利(Douglas Connelly)博士,《耶稣的邀请:与斯托得一起读登山宝训》,校园书房,2019,页90-91。

[6] 柯志明博士,《爱的伦理:十诫、登山宝训与基督信仰的伦理精神》,基督徒学会,2011,页224-226。

[7] 曾思瀚博士,《天国就在我们中间:马太福音登山宝训解经研究》,基道出版社,2007,页97-101。

[8] 卡森(D. A. Carson)博士,《主耶稣与神的国度》,美国麦种传道会,2003,页84-85。

【延伸阅读】:
心口一致的先知 —赫舍尔《先知神学》
公义由流行时尚所支配?!
全球贫穷问题,与我何干?(中)